中村乡,面积105k㎡,人口6543人,辖区共有中村、记上、梅子坪、高家地、夫坑、龙头和义溪7个村委会。农业、林业和矿产採掘加工业为中村乡支柱产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村乡
- 外文名称:Zhongcun Town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中村、记上、梅仔坪等村委会
- 政府驻地:中村村委会
- 电话区号:0796
- 邮政区码:331513
- 地理位置:赣中
- 面积:105平方公里
- 人口:0.7万(2012年)
- 方言:通行赣语,可与县城话互通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车牌代码:赣D
地理位置
江西省永丰县中村乡位于永丰县东南部,东南与宁都县交界,东北与乐安县接壤,西与永丰县石马、上溪相连北与北坑毗邻。
乡镇简介
中村乡位于永丰县东南部,东南连宁都县小布镇,东北接乐安县金竹畲族乡,西南临上溪乡,西北靠石马镇。乡政府驻地中村圩距县城81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群山绵亘,灵华山海拔1454.9米,为县内最高峰;最低点为北部黄毛嵊,海拔548米。境内溪流有三条,分别发源于牛牯崬和灵华山,由境东北流向乐安,注入恩江。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中村乡,新中国成立初属沙溪区,1959年划入石马区;1958年由中村、记上、上坊、长坑、严溪、夫坑、义溪、龙头8个高级社组成中村人民公社;1968年併入石马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设乡,改称中村乡。是红一方面军反第二次“围剿”中村战斗胜利的主战场;1986年辖9个村委会,64个村小组,154个自然村,1288户,5998人;2003年,并夫坑、严溪为夫坑村委会,并义溪、梨树为义溪村委会;2010年辖7个村委会,66个村小组,149个自然村,1738户,65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1人)。中共党员251人,其中预备党员9人。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60亩(旱地240亩)、林地12.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10年,财政总收入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
支柱产业
农业、林业和矿产採掘加工业为中村乡支柱产业。2004年,引进浙江大田灵芝种植技术;2005年引进宁都大田香菇栽培模式,2008年引进并推广竹鼠养殖技术,2010年引进雪莲果试种20亩。
有穿山甲、果子狸、竹鼠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
境内资源丰富。有用材林7.85万亩,经济林3204亩,主要是杉、松和竹和其他杂木,并分布有少量玉兰、木莲、红椎、深山含笑、楠木、银杏以及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树种。活立木蓄积量29.18万立方米,年生产商品材4000立方米;“特色资源”毛竹面积6.6万亩,蓄积量514.82万株,年产商竹50万株左右,占全县毛竹林面积、产量50%以上。以嫩竹为原料的毛边纸有800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远销东南西亚各国。冬笋、春笋以及笋乾及各类竹製品年均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等地。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的主要有钨矿、铜矿、锌矿、萤石、石英石、钾长石、水晶石以及瓷土。1987年11月,在境内黄毛嵊“仙人抗轿”山上发现萤石矿后,萤石开採以及加工成为中村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96—2010年,先后办起了单片厂、竹拉丝厂、竹地板厂、机製纸厂、活性炭厂、牛角湾萤石矿、萤石精选厂、小水电站、天宝矿业和牛角湾钨矿等工业企业。形成乡办、村办、联户办和户办“四轮驱动”局面,全乡经营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品流通、餐饮和服务业的企业从1985年的20个增加到2010年得92个。
乡镇发展
1986—2002年,新增通电村组34个;2003年,实施农网改造,由北坑变电站统一供电,高压输送由6000伏改为1万伏,进村高压线桿全部更新,全乡共设立变压器26台,至2010年,100%村组、农户通电。
1986—1995年使用磁石电话;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建成有线电视网路。2000年建成移动通信塔。2004年6月建成电信营业楼。至2010年,全乡100%村组通电话,98%村组通有线电视。
1999年启动小城镇建设,至2010年,兴建3层以上钢混结构楼70多幢,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成420米得“井”字形街道,并在街面人行道铺设了彩色地花砖。
2002年,启动“人畜饮水”工程;2003年,兴修黄毛嵊至中村圩水泥路4.1公里。2005年,改造中村垇上至义溪村水泥路7.5公里,夫坑村至龙头才能水泥路4.5公里。2006年至2010年,进一步加强公路建设,先后完成了记上、高家地、梅子坪、义溪和夫坑公路建设,总投资达700多万元、总长度为25公里,极大地缓解了我乡交通,方便了民众生产、生活;全乡修建村级公路19条,95%的村组通公路。95%农户通自来水。
2010年,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12人,教职工21人。完小1所、村小6所,在校学生674人,教职工32人;文化站一个、图书室8个;业余农民剧团1个,人员16人;医院1所,医生12人;敬老院一个,在院老人31人,工作人员4人。
经济建设
2004年,引进浙江大田灵芝种植技术,2005年引进宁都大田香菇栽培模式,2008年引进并推广竹鼠养殖技术,2010年引进雪莲果试种20亩。
有穿山甲、果子狸、竹鼠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
境内资源丰富。有用材林7.85万亩,经济林3204亩,主要是杉、松、竹和其他杂木,并分布有少量玉兰、木莲、红椎、深山含笑、楠木、银杏、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树种。活立木蓄积量29.18万立方米,年生产商品材4000立方米。“特色资源”毛竹面积6.6万亩,蓄积量514.82万株,年产商竹50万株左右,占全县毛竹林面积、产量50%以上。以嫩竹为原料的毛边纸有800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远销东南西亚各国。冬笋、春笋、笋乾及各类竹製品年均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产品畅销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地。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的主要有钨矿、铜矿、锌矿、萤石、石英石、钾长石、水晶石、瓷土。1987年11月,在境内黄毛嵊“仙人抗轿”山上发现萤石矿后,萤石开採、加工成为中村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96—2010年,先后办起了单片厂、竹拉丝厂、竹地板厂、机製纸厂、活性炭厂、牛角湾萤石矿、萤石精选厂、小水电站、天宝矿业、牛角湾钨矿等工业企业。形成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四轮驱动”局面,全乡经营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品流通、餐饮、服务业的企业从1985年的20个增加到2010年得92个。
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值完成313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1670万元,实现利税259万元;农业产值完成1461万元。
充分利用山区气候条件和林业资源及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养殖等产业,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创建基地、培植专业户,形成种养、加工专业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凌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创建曾坊、严溪、龙头3个田菇种植基地,种植田菇200多亩,120万袋;创建洋九坑、梅仔坪长坑等村毛竹低改基地;创建高家地油茶低改基地,油茶低改500亩;涌现出食用菌种植专业自然村8个,毛竹专业村7个,油茶专业村1个,养牛专业村1个。同时,全乡共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5211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816亩。另外,加强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免费为农户饲养禽畜开展春、冬两季集中防疫,由于措施有力,全乡未发生禽畜疫情。
2007年该乡林改工作进入攻艰破难阶段,为明确责任抓好工作落实,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严格奖惩办法,全年调处剩余山林纠纷8起,调处率100%,分山到户率97.6%,分户登记率达84%,确权发证面积达99%以上,林权证全部按期发放到户,全面取消了涉林税费。由于林改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取消了各级涉林收费,放活了经营,打破了垄断壁垒,全乡林农收入稳定增长,全乡人均纯收入为1488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乡党委、政府坚持增收节支、量入而出的财政收支原则,围绕财政增长目标,全力护税协税,千方百计培植税源,增大财政总量,实现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共完护税协税任务45.91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全面完成上级下达财政目标任务。
基础建设
1986—2002年,新增通电村组34个。2003年,实施农网改造,由北坑变电站统一供电,高压输送由6000伏改为1万伏,进村高压线桿全部更新,全乡共设立变压器26台,至2010年,100%村组、农户通电。
1986—1995年使用磁石电话,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建成有线电视网路。2000年建成移动通信塔。2004年6月建成电信营业楼。至2010年,全乡100%村组通电话,98%村组通有线电视。
1999年启动小城镇建设,至2010年,兴建3层以上钢混结构楼70多幢,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成420米得“井”字形街道,并在街面人行道铺设了彩色地花砖。
2002年,启动“人畜饮水”工程。2003年,兴修黄毛嵊至中村圩水泥路4.1公里。2005年,改造中村垇上至义溪村水泥路7.5公里,夫坑村至龙头村水泥路4.5公里。2006年至2010年,进一步加强公路建设,先后完成了记上、高家地、梅子坪、义溪、夫坑公路建设,总投资达700多万元、总长度为25公里,极大地缓解了我乡交通,方便了民众生产、生活。全乡修建村级公路19条,95%的村组通公路。95%农户通自来水。
2007年夫坑兴村、中村三斗丘和高家地里坪源、划头坑四个新农村示範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清六改四普及”以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结合山区乡村特点,因地制宜,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已基本形成。“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已完成高家地村集中供水工程3个,即高家地组、里坪源村组和划头坑村组农户120余户用上了乾净纯洁的自来水。採取“政府引导、民间主体、自主建设”方式,引导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募集资金25万元,修建贯通了梨树至灵华山旅游公路;以开展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记上、梅仔坪、高家地3个村投资60多万元按标準建起了综合办公楼,义溪、夫坑村正在作项目启动前筹备工作。此外,投资80余万元的乡政府综合大楼6月份已竣工投入使用,梅仔坪村、高家地村、龙头村医务室规範化建设也已完成,中国小还分别就附属设施完善及校园绿化、美化投入了一定资金。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工,不仅进一步改变了山乡面貌,同时为山区民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文化建设
2010年,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12人,教职工21人;完小1所、村小6所,在校学生674人,教职工32人;文化站一个、图书室8个;业余农民剧团1个,人员16人;医院1所,医生12人;敬老院一个,在院老人31人,工作人员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