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Pro/ENGINEER WildFire基础教程(第二版)》是201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凌珺、岳荣刚、王永皎。
基本介绍
- 书名:中文版Pro/ENGINEER WildFire基础教程(第二版)
- 作者:宋凌珺、岳荣刚、王永皎
- ISBN:9787302281627
- 页数:414页
- 定价:38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5-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Pro/ENGINEER是美国PTC公司推出的一套非常优秀的三维设计软体,由于其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深受用户的喜爱,在国内外套用範围越来越广。
本书採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各章知识点及模型的创建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共分11章,分别讲解了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基本操作、绘製草图、基準特徵、基础特徵、工程特徵、特徵编辑、高级特徵、高级複杂特徵、装配设计、工程图设计、模具设计等内容,涵盖了Pro/ENGINEER的常用功能和操作方法。
本书在写作方式上紧贴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中文版)的实际操作界面,採用软体中真实的对话框、操控板、按钮和图示进行讲解,使读者能够準确、直观地学习该软体。
目录
第1章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简介
1.1 Pro/ENGINEER概述
1.1.1 Pro/ENGINEER的发展历程
1.1.2 ProfENGINEER的主要模组及套用领域
1.1.3 Pro/ENGINEER核心设计思想
1.2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用户界面
1.2.1 标题栏
1.2.2 选单栏
1.2.3 工具列
1.3 档案操作
1.3.1 新建档案
1.3.2 档案类型
1.3.3 打开档案
1.3.4 保存和备份档案
1.3.5 拭除和删除档案
1.3.6 重命名
1.4 视图操作
1.4.1 模型显示
1.4.2 视图控制
1.4.3 视图方向
1.5 设定工作环境
1.5.1 设定工作目录
1.5.2 自定义工具列
1.5.3 显示设定
1.5.4 单位设定
1.6 滑鼠操作
1.7 入门实例
1.8 本章练习
1.8.1 选择题
1.8.2 思考题
1.8.3 上机题
1.1 Pro/ENGINEER概述
1.1.1 Pro/ENGINEER的发展历程
1.1.2 ProfENGINEER的主要模组及套用领域
1.1.3 Pro/ENGINEER核心设计思想
1.2 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用户界面
1.2.1 标题栏
1.2.2 选单栏
1.2.3 工具列
1.3 档案操作
1.3.1 新建档案
1.3.2 档案类型
1.3.3 打开档案
1.3.4 保存和备份档案
1.3.5 拭除和删除档案
1.3.6 重命名
1.4 视图操作
1.4.1 模型显示
1.4.2 视图控制
1.4.3 视图方向
1.5 设定工作环境
1.5.1 设定工作目录
1.5.2 自定义工具列
1.5.3 显示设定
1.5.4 单位设定
1.6 滑鼠操作
1.7 入门实例
1.8 本章练习
1.8.1 选择题
1.8.2 思考题
1.8.3 上机题
第2章 绘製草图
2.1 草绘环境概述
2.1.1 进入草绘环境
2.1.2 设定草绘环境
2.1.3 设定草绘器颜色
2.2 绘製基本图元
2.2.1 直线
2.2.2 矩形
2.2.3 圆
2.2.4 圆弧
2.2.5 样条曲线
2.2.6 圆角
2.2.7 点和坐标系
2.2.8 文本
2.2.9 使用调色板
2.3 草图编辑
2.3.1 镜像
2.3.2 缩放和旋转
2.3.3 修改
2.3.4 撤销与重做
2.3.5 修剪和分割
2.4 草图示注
2.4.1 线性标注
2.4.2 圆和圆弧尺寸标注
2.4.3 角度标注
2.5 几何约束
2.5.1 竖直约束
2.5.2 水平约束
2.5.3 正交约束
2.5.4 相切约束
2.5.5 中点约束
2.5.6 对齐约束
2.5.7 对称约束
2.5.8 相等约束
2.5.9 平行约束
2.6 本章实例
2.7 本章练习
2.7.1 选择题
2.7.2 简答题
2.7.3 上机题
2.1 草绘环境概述
2.1.1 进入草绘环境
2.1.2 设定草绘环境
2.1.3 设定草绘器颜色
2.2 绘製基本图元
2.2.1 直线
2.2.2 矩形
2.2.3 圆
2.2.4 圆弧
2.2.5 样条曲线
2.2.6 圆角
2.2.7 点和坐标系
2.2.8 文本
2.2.9 使用调色板
2.3 草图编辑
2.3.1 镜像
2.3.2 缩放和旋转
2.3.3 修改
2.3.4 撤销与重做
2.3.5 修剪和分割
2.4 草图示注
2.4.1 线性标注
2.4.2 圆和圆弧尺寸标注
2.4.3 角度标注
2.5 几何约束
2.5.1 竖直约束
2.5.2 水平约束
2.5.3 正交约束
2.5.4 相切约束
2.5.5 中点约束
2.5.6 对齐约束
2.5.7 对称约束
2.5.8 相等约束
2.5.9 平行约束
2.6 本章实例
2.7 本章练习
2.7.1 选择题
2.7.2 简答题
2.7.3 上机题
第3章 基準特徵
3.1 常用的基準特徵
3.2 基準特徵的显示设定
3.3 基準点
3.3.1 基準点概述
3.3.2 基準点的创建
3.4 基準轴
3.4.1 基準轴概述
3.4.2 基準轴的创建
3.5 基準曲线
3.5.1 基準曲线概述
3.5.2 基準曲线的创建
3.6 基準平面
3.6.1 基準平面概述
3.6.2 基準平面的创建
3.7 基準坐标系
3.7.1 基準坐标系概述
3.7.2 基準坐标系的创建
3.8 本章实例
3.9 本章练习
3.9.1 选择题
3.9.2 简答题
3.9.3 上机题
3.1 常用的基準特徵
3.2 基準特徵的显示设定
3.3 基準点
3.3.1 基準点概述
3.3.2 基準点的创建
3.4 基準轴
3.4.1 基準轴概述
3.4.2 基準轴的创建
3.5 基準曲线
3.5.1 基準曲线概述
3.5.2 基準曲线的创建
3.6 基準平面
3.6.1 基準平面概述
3.6.2 基準平面的创建
3.7 基準坐标系
3.7.1 基準坐标系概述
3.7.2 基準坐标系的创建
3.8 本章实例
3.9 本章练习
3.9.1 选择题
3.9.2 简答题
3.9.3 上机题
第4章 基础特徵
4.1 基础特徵概述
4.2 拉伸特徵
4.2.1 拉伸特徵界面
4.2.2 拉伸特徵类型
4.2.3 拉伸特徵的深度类型
4.2.4 拉伸特徵实例
4.3 旋转特徵
4.3.1 旋转特徵界面
4.3.2 旋转特徵类型
4.3.3 旋转特徵的方向与角度
4.3.4 旋转特徵实例
4.4 扫描特徵
4.4.1 扫描特徵界面
4.4.2 扫描特徵类型
4.4.3 扫描特徵实例
4.5 混合特徵
4.5.1 混合特徵界面
4.5.2 混合特徵产生的方式
4.5.3 混合特徵设定选项
4.5.4 混合点
4.5.5 混合特徵实例
4.6 本章实例
4.7 本章练习
4.7.1 选择题
4.7.2 简答题
4.7.3 上机题
4.1 基础特徵概述
4.2 拉伸特徵
4.2.1 拉伸特徵界面
4.2.2 拉伸特徵类型
4.2.3 拉伸特徵的深度类型
4.2.4 拉伸特徵实例
4.3 旋转特徵
4.3.1 旋转特徵界面
4.3.2 旋转特徵类型
4.3.3 旋转特徵的方向与角度
4.3.4 旋转特徵实例
4.4 扫描特徵
4.4.1 扫描特徵界面
4.4.2 扫描特徵类型
4.4.3 扫描特徵实例
4.5 混合特徵
4.5.1 混合特徵界面
4.5.2 混合特徵产生的方式
4.5.3 混合特徵设定选项
4.5.4 混合点
4.5.5 混合特徵实例
4.6 本章实例
4.7 本章练习
4.7.1 选择题
4.7.2 简答题
4.7.3 上机题
第5章 工程特徵
5.1 工程特徵概述
5.2 孔特徵
5.2.1 孔特徵对话框
5.2.2 孔特徵下滑面板
5.2.3 孔特徵实例
5.3 圆角特徵
5.3.1 倒圆角特徵对话框
5.3.2 倒圆角特徵下滑面板
5.1 工程特徵概述
5.2 孔特徵
5.2.1 孔特徵对话框
5.2.2 孔特徵下滑面板
5.2.3 孔特徵实例
5.3 圆角特徵
5.3.1 倒圆角特徵对话框
5.3.2 倒圆角特徵下滑面板
5.3.3自动倒圆角对话框 165
5.3.4自动倒圆角下滑面板 166
5.3.5圆角特徵实例 167
5.4倒角特徵 170
5.4.1边倒角 171
5.4.2拐角倒角 173
5.4.3倒角特徵实例 175
5.5抽壳特徵 176
5.5.1壳特徵对话框 176
5.5.2壳特徵下滑面板 176
5.5.3抽壳特徵实例 178
5.6筋特徵 181
5.6.1轮廓筋 182
5.6.2轨迹筋 184
5.6.3筋特徵实例 185
5.7拔模特徵 187
5.7.1拔模特徵对话框 188
5.7.2拔模特徵下滑面板 188
5.7.3拔模特徵实例 193
5.8本章实例 196
5.9本章练习 202
5.9.1选择题 202
5.9.2简答题 202
5.9.3上机题 202
第6章特徵编辑 203
6.1特徵编辑基本概念 203
6.1.1模型树 203
6.1.2特徵的父子关係 205
6.2複製 205
6.2.1複製特徵概述 205
6.2.2新参照方式複製 206
6.2.3相同参考方式複製 208
6.2.4镜像方式複製 209
6.2.5移动方式複製 210
6.3阵列 213
6.3.1阵列特徵对话框 214
6.3.2阵列特徵下滑面板 218
6.3.3尺寸阵列实例 220
6.3.4方向阵列实例 222
6.3.5轴阵列实例 223
6.3.6表阵列实例 224
6.3.7参照阵列实例 225
6.3.8填充阵列实例 226
6.3.9曲线阵列实例 227
6.4特徵操作 228
6.4.1特徵删除 228
6.4.2特徵隐含 229
6.4.3特徵隐藏 231
6.4.4特徵插入 232
6.4.5特徵排序 233
6.4.6特徵重定义 234
6.4.7编辑成组 236
6.5本章实例 237
6.6本章练习 243
6.6.1选择题 243
6.6.2简答题 243
6.6.3上机题 243
第7章高级特徵 245
7.1高级特徵介绍 245
7.2扫描混合 245
7.2.1扫描混合对话框 246
7.2.2扫描混合下滑面板 246
7.2.3扫描混合特徵实例 253
7.3螺旋扫描 257
7.3.1螺旋扫描特徵界面 257
7.3.2螺旋扫描特徵实例 258
7.4可变截面扫描 260
7.4.1可变截面扫描特徵对话框 261
7.4.2可变截面扫描特徵下滑
面板 261
7.4.3可变截面扫描特徵实例 266
7.5边界混合 268
7.5.1边界混合特徵对话框 269
7.5.2边界混合特徵下滑面板 269
7.6本章实例 274
7.7本章练习 281
7.7.1选择题 281
7.7.2简答题 282
7.7.3上机题 282
第8章複杂高级特徵 284
8.1複杂高级特徵介绍 284
8.2实体修改类建模 285
8.2.1局部推拉 285
8.2.2半径圆顶 288
8.2.3剖面圆顶 289
8.3折弯与展平类建模 292
8.3.1环形折弯 292
8.3.2骨架折弯 295
8.4特殊形状类建模 298
8.4.1管道特徵 298
8.4.2轴特徵 300
8.4.3唇特徵 302
8.4.4法兰特徵 304
8.4.5环形槽特徵 306
8.4.6耳特徵 307
8.4.7槽特徵 309
8.5本章实例 310
8.6本章练习 315
8.6.1选择题 315
8.6.2简答题 315
8.6.3上机题 315
第9章零件装配 317
9.1装配档案的建立 317
9.2元件组装概述 318
9.2.1元件装配特徵对话框 319
9.2.2元件装配下滑面板 320
9.2.3元件显示方式 321
9.2.4组装元件放置方式 321
9.3组装元件约束类型 323
9.4元件的装配过程 326
9.5元件的操作 334
9.5.1重定义装配方式 334
9.5.2打开元件 334
9.5.3修改元件 334
9.6元件的显示 336
9.6.1简化显示 336
9.6.2“样式”视图 338
9.7装配模型分解图 340
9.8本章实例 342
9.9本章练习 347
9.9.1选择题 347
9.9.2简答题 347
9.9.3上机题 347
第10章工程图设计 349
10.1工程图基础 349
10.1.1工程图环境概述 349
10.1.2设定工程图环境 350
10.2建立视图 351
10.2.1建立工程图档案 351
10.2.2一般视图 353
10.2.3投影视图 358
10.2.4辅助视图 359
10.2.5详细视图 360
10.2.6旋转视图 361
10.2.7剖面视图 362
10.3编辑视图 369
10.3.1移动和对齐视图 369
10.3.2拭除、恢复和删除视图 370
10.3.3修改剖面线 370
10.4工程图示注 373
10.4.1尺寸类型 373
10.4.2自动标注尺寸 373
10.4.3手动创建尺寸 375
10.4.4标注公差 377
10.4.5标注表面光洁度 379
10.4.6添加注解和表 380
10.5本章实例 383
10.6本章练习 388
10.6.1选择题 388
10.6.2简答题 388
10.6.3上机题 388
第11章模具设计 391
11.1模具设计基础 391
11.1.1创建模具模型 391
11.1.2设定收缩率 395
11.1.3创建成型工件 396
11.2创建浇铸系统 398
11.2.1创建流道 398
11.2.2创建浇口 400
11.3创建模具型腔 402
11.3.1创建分型面 402
11.3.2分割模具体积块 404
11.3.3创建模具元件 405
11.3.4模具开模 406
11.4本章实例 407
11.5本章练习 414
11.5.1选择题 414
11.5.2简答题 414
11.5.3上机题 414
IV
中文版AutoCAD2008基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