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局(Central Weather Bureau),原为民国时期中国的气象专责机构(1941年成立,1949年迁台),后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的气象专责机构,1971年恢复建制(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2013年拟更名为台湾当局的“环境资源部气象局”,但后并未更名。现负责中国台湾地区的气象观测及预报业务,包括天气、地震、海象、天文等地球科学项目,也是气象预报、颱风警报、灾害性天气特报(豪雨特报、强风特报、低温特报等)及地震报告的发布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央气象局
- 外文名:Central Weather Bureau
- 成立日期:1941年
- 所在地点:台北市
- 创办人:国民政府
历史沿革
1941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直属于行政院,管辖全国的气象、地震观测业务。
1949年,“中央气象局”随国民党当局迁台,业务交由台湾省气象所办理。
1971年7月1日,台湾“中央气象局”恢复建制(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成为台湾当局交通主管部门的附属机关。
1996年3月,气象局新大楼完工。
主要业务
台湾“中央气象局”设定秘书室、会计室、人事室、政风室等行政单位外,另设有第一、二、三、四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附属机构包含气象预报、气象卫星、气象资讯、地震测报、气象仪器检校、海象测报、台湾南区气象中心、天文站及各地之气象站、气象雷达站,分别掌理气象、地震以及和气象有关的海象与天文业务。
各单位主要重要业务职掌如下:
第一组
职掌规划研考、气象防灾及外务事务。重要业务包括:
- 年度施政计画、中长程计画等之研拟、管考、汇报。
- 气象业务视察及年终业务检讨事宜。
- 气象预报、警报业务之规划、督导、考核。
- 气象防灾业务之规划、协调、联繫。
- 与台湾岛外气象机构交流、联繫及接待事宜。
- 气象局内部双语环境硬体及软体之建置事宜。
第二组
负责测政管理、自动测站管理及大气物理业务。概述如下:
- 地面及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之规划、管理、考核。
- 气象观测法令规章及技术规範之研订、修订事项。
- 合作气象站之规划、管理与协调。
- 自动雨量测报系统站网之规划、建置及管理。
- 自动雨量测报系统资料之监控、蒐集、处理等事项。
- 大气物理与化学观测业务之规划及管理。
第三组
负责资料处理、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及气象服务等。重要业务包含:
- 台湾各地气象观测站之资料蒐集、处理、储存、管理与供应。
- 定期编纂气候年报及统计资讯供各界参用。
- 执行农业气象观测网计画,管理农业气象资料库,提供农业气象资讯服务 (包括1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旬报之发布及编印)。
- 农业气象套用研究和农业气象知识训练。
- 蒐集、处理水文气象资料提供各单位参考。
- 协调、联繫水利单位,提供水文气象服务。
- 执行单一视窗服务业务:受理台湾当局各机关及民众申请气象资料、团体参观及办理专业服务契约之签订等气象服务。
第四组
负责气象通信业务、气象雷达测报业务及通信机务。主要工作项目如下:
- 查证台湾岛外接收BMF之情形,经核对无误发给QSL卡。
- 通信线路之规划与建立。
-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之维护。
- 各气象雷达站相关作业之督导,提供维护技术支援,不定期採购备份零件,及与美国、德国原厂之协调联繫。
- 雷达测报技术研习、雷达维护经验交流研习训练等之办理。
- 台湾各气象学术、作业及防灾单位与气象局雷达网连及资料接收套用事宜。
- 各附属气象测报机构气象通信机务、无线电设备及发电机之规划、作业督导、维护与保养。
- 中新一号通信卫星气象雷达资料传递业务。
气象科技研究中心
为加强研究台湾地区灾害性天气之预报方法与警报技术,发展数值天气预测计画模式与监测世界气候变化,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而设立。负责研究发展与技术推广,重要业务列述如下:
- 参与学术单位之交流及研究计画。
- 聘请专家学者技术指导。
- 规划与举办学术研讨会。
- 出版学术研究论文。
- 发展颱风动态模式。
- 发展气候监测与预测技术。
- 增进数值天气预测技术。
- 支援出台研习、考察及出席国际会议。
- 举办各类学术演讲及训练课程。
气象预报中心
负责台湾地区天气监测、分析、预报及警报。重要业务执掌为:
- 气候监测,监测台湾地区及全球主要城市的气候概况及海洋与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状态,并发布气候监测报告。
- 天气守视,24小时全天候监测各种天气现象,如寒流、梅雨锋面、颱风及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之变化。
- 短中期天气预报,每日定时发布的天气预报产品,有12~36小时的短期天气预报及未来7天的逐日中期天气预报。
- 长期天气预报,预报产品包括月长期天气展望及季长期天气展望。
- 灾害性天气特报,除针对来袭的颱风发布警报外,当发现有其他灾害性天气发生或即将发生时,适时发布特报。
- 颱风预报及警报,严密守视颱风动态,适时发布颱风警报,提供相关单位及民众防台準备之参考。
- 气象服务,建立及维护气象预报资讯之传输管道,包括:「166」及「167」气象语音查询系统、气象专线谘询、自动传真回覆系统、国际无线电传真广播、点对点防灾服务系统等。
气象卫星中心
负责气象卫星资料之接收、处理、分析及套用。主要业务包括:
- 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之更新。
- 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之管理维护。
- 卫星资料衍生产品之开发与储存建档。
- 支援综观及短时天气分析与预报作业。
- 气象卫星技术训练、宣导及卫星资料之供应。
- 强化短时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效能。
气象资讯中心
负责数值天气预报、气象作业自动化、气象服务、网路环境与行政业务电脑化的开发、作业及维护,内容包括:
- 规划及协调推动本局气象业务电脑化经建计画:引进国际成熟的先进气象科技作业,发展建置现代化气象作业系统,提升气象作业能力及资讯服务效能。
- 负责全局资讯基础建设及推动资讯安全规範,建构安全无虞之气象与行政资讯环境设施及作业环境。
- 配合全天候气象预报作业,进行全球即时气象观测资料之蒐集、分析、处理及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运算作业,提供数值预报产品,以供天气预报及气象防灾作业套用。
- 发展建置即时天气监测与预报作业辅助系统:提供整合性的雷达、卫星及各类传统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之查询与显示,以有效监测各种天气现象,简化气象预报作业流程,提升气象预报作业效率。
- 规划、设计及整建气象资讯服务系统:建置气象资讯服务网页、电子报、网路资料申购等系统。
- 建置气象局行政作业系统:协助各式行政作业,提供电脑化程式,以简化行政作业时间,提升行政作业效率。
地震测报中心
成立目的为加强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测报工作以降低地震灾害。主要任务为:
- 监测台湾地区地震活动。
- 发布有感地震报告与海啸警报。
- 执行强地动观测计画。
- 研究各种地震前兆现象。
- 提供地震资讯服务与地震防护宣导。
气象仪器检校中心
- 执行气象局所属机构之基本气象仪器校正。
- 接受外界委託进行基本气象仪器校正及现场游校。
- 实验室通过各项台湾当局认证之维护工作。
- 各类气象测报系统之定期维护、故障检修、仪器及设施之改善工作。
- 气象站风力及太阳能发电系统之维护。
- 有关气象局波浪观测仪器之维修。
- 办理各气象站维护人员之仪器维护训练。
海象测报中心
海象包括波浪、潮位、海温、海流及海气互动作用等。海象测报中心职司台湾海象观测与预报业务,及负责蒐集、整合台湾内外海象资讯,提供大众海象资讯服务,重要业务包括:
- 建立及整合海象观测网,以掌握台湾附近海域即时海象,已完成潮位观测网、近海资料浮标观测网基本建设等工作。
- 设立音波式水位计检校实验室,建置深海资料浮标站,发展岸基微波雷达、高频雷达遥测波流系统,推广自动化船舶海气象观测系统。
- 发展海象预报作业系统,已完成多尺度波浪及潮位预报作业基础,并积极研发近海波浪预报技术、改进多尺度暴潮模式及发展多尺度海流模式等。
- 发布外洋、近海及沿岸各种海象预报资讯,以提供近海观光游憩、渔业发展、海上航行安全、防灾救难等所需。
- 建置台湾海象资料库,蒐集、统计、分析各种海象资料。已完成台湾海象资料库系统及台湾海象资讯服务网际网站基本建设,将持续蒐集台湾内外海象观测资料,开发海象资料品质管制处理技术及资料库套用软体,订定各式海象资料格式以有效管理、保存及提供外界查询。
- 开发海象资讯产品及建立各种传输管道,发展海域GIS资讯服务系统,更新建置台湾海象资讯服务网站,提供最近36小时近海海象现况、海象预报、海象预报模式动态预测图、海象统计资料图表、海象资料索引等。
- 海象资讯服务。与观光局和渔会合作设定大型电子看板于游艇港、渔港码头等,提供船舶航行及沿海游憩安全资讯;订定海象资料观测及统计规範,定期出版各种海象观测资料统计年报;发布及出版每年台湾地区潮汐表;海象资料申请服务;海象资讯答询及教育宣导。
台湾南区气象中心
为提供南部地区各项气象服务而成立。主要业务为:
- 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及气象雷达观测。
- 嘉义以南天气预报。
- 接受各种天气预报、特报及突变天气之查询与资料供应台湾当局相关机构。
- 接受各界之申请,提供各项气象资料。
- 开放气象博物馆及推广气象知识与防灾宣导。
- 台湾地区古蹟“原台南测候所”管理维护。
- 支援气象局备援系统之建置与管理维护。
- 协助维护南部地区气象局地震仪器。
天文站
业务职掌为与气象有关之天文观测、曆象资料编算及研究事项。包括:
- 受台湾内务主管部门委託,每年编算相关曆法。发布曆象资料如24节气、朔望两弦、日月出没时刻及国农曆对照等。
- 天象资料的编算,并出版天文日曆,提供社会大众参考运用。
- 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为国际太阳黑子观测网的1个合作站,每半年出版1册太阳黑子观测报告,可套用于气候变迁之研究。
- 日、月食、彗星及流星雨等特殊天象之不定期观测与摄影及发布新闻稿。
- 天文宣导工作,及答覆民众对天文或曆法等问题之查询。
机构设定
该局置局长一人、副局长二人及主任秘书一人,并设有第一、二、三、四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和秘书、人事、会计、政风四室;另辖气象预报、气象卫星、气象资讯、地震测报、气象仪器检校、海象测报及台湾南区气象等七个中心,二十五个气象站,三个气象雷达站及一个天文站,分别掌理气象、地震以及和气象有关的海洋与天文业务;并蒐集全球气象资讯,研判大气变化,发布各种天气预报及警报。
局徽设计
局徽自1993年开始启用。
设计意念:
一、局徽图案源于古代中国「祥云」之图像,象徵大气及海洋的现象。上下对称之螺旋形表示南北半球之各种大气现象(如颱风、气旋或反气旋),左右对称型态之波形表示海洋中的波浪或地震波。祥云本身不停的运转,不停的变化,符合大气层般无时无刻的变化,具有动感而颇富亲切力。
二、波形的中心显示无限的潜力,像旋紧的发条。
三、波形的尖端象徵开拓、创造、新境界,后端象徵推展、研发、新的科技。
四、整个波形表现出两种物体(气体或液体),交界面的互动影响,关係极为密切。
五、整体形象涵意,人类无穷的智慧和潜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精神和物质互动作用。
历任局长
1949年以前
黄厦千
吕炯
1949年以后
郑子政
刘大年
吴宗尧
谢信良
蔡清彦
辛江霖
辛在勤(现任)
刘大年
吴宗尧
谢信良
蔡清彦
辛江霖
辛在勤(现任)
气象测报机构
机关名称 所在县市
局本部 台北市
气象仪器检校中心 新北市新店区
台湾南区气象中心 台南市中西区
宜兰气象站 宜兰县宜兰市
苏澳气象站 宜兰县
花莲气象站 花莲市
花莲气象雷达站 花莲市
金门气象站 金门县
玉山气象站 南投县
日月潭气象站 南投县
恆春气象站 屏东县
垦丁气象雷达站 屏东县
高雄气象站 高雄市前镇区
彭佳屿气象站 基隆市中正区
基隆气象站 基隆市仁爱区
马祖气象站 连江县
新竹气象站 新竹县竹北市
嘉义气象站 嘉义市
阿里山气象站 嘉义县
台中气象站 台中市北区
梧栖气象站 台中市梧栖区
鞍部气象站 台北市
竹子湖气象站 台北市
台北气象站 新北市板桥区
五分山气象雷达站 新北市瑞芳区
台东气象站 台东市
大武气象站 台东县
兰屿气象站 台东县
澎湖气象站 澎湖县马公市
东吉岛气象站 澎湖县
新屋气象站 桃园市新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