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IPO指标

(2019-09-14 16:49:04) 百科综合

中国IPO指标

IPO指标是一种以市值为基础的股票表现测量工具,该指标的构成公司每月加以增删。从1997年12月31日直至2006年8月31日,该指标每月所包含公司的平均数量为102家。八月的总数量仅为37家,表明IPO市场自五月重启以来反弹缓慢。该指标追蹤上海、深圳和香港证交所的IPO表现,并以股价变化来计量,起始日为1997年12月31日,结束于该指标发布前一个月的最末一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IPO指标
  • 包含公司数:37
  • 起始日期:1997年12月31日
  • 指标值:100

介绍

经过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暂停之后,2006年5月,上海证交所重新开始新股上市,中国重开IPO市场受到海内外投资者的欢迎。在一些重要的监管变化实施之后,深圳证交所也重开新股上市,但数量有限,主要集中于中小规模的公司。
如图1所示,从1998年到2006年,该指标显示价格升幅达80%,推动上海、深圳和香港的IPO超越了此前在2000年达到的峰值。为了便于比较,图2展示了IPO指标、新华富时全指成分股指数与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全指指数仅包含在沪深证交所上市的A股,中国25指数包含在香港证交所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IPO指标介于其他两种指数之间,明确无疑地反映出该指数包含了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上市的公司。
图1:
中国IPO指标
图2:
中国IPO指标
表1:
指标值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末值
101.7
113.4
156.1
125.2
102.4
145.3
129.0
137.8
-
月平均值
100.9
112.9
148.6
148.5
118.4
118.1
133.1
124.4
179.4
最高值
110.1
127.7
161.9
173.4
131.1
145.3
152.0
137.8
187.6
最低值
90.8
95.5
124.6
125.2
102.4
110.1
118.2
114.3
156.8

重要性

公司以首次公开上市作为募集更多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反过来,IPO可以让更广泛的公众市场来评价一家公司的表现,并决定其价值。公司一旦上市,就要遵守法律、监管和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这通常会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对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要更多地使用国际会计準则。
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相对较短。上海和深圳证交所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此后,随着法律、管理条例和监管法规的频繁改进,中国股票市场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2000年7月,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上市的公司超过1000家。相比之下,成立于1792年的纽约证交所花了200多年时间才达到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规模。
中国IPO的迅速膨胀意味着它在每年的市场总值增长中占有很大份额。在过去一年中,投资者们目睹了公司上市的又一轮新浪潮,这些公司的IPO受到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追捧。今年六月,中国银行的IPO在香港募集到112亿美元,在上海募集到200亿人民币。十月份,中国工商银行创下新的记录,在香港和上海两地的IPO共筹资190亿美元。由于这些IPO规模巨大,其表现势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总体走势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公司的上市也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984年7月20日
中国首家股份制公司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1984年11月14日
飞乐音响成为首家向公众发行股票的公司,但其股票未在交易所买卖。
1990年11月2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1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个交易日
1991年7月3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首个交易日
1992年10月25日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成立
1993年6月29日
青岛啤酒H股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
1994年2月22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新股暂停上市
1994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生效
1994年8月1日
中国证监会宣布部分外国投资者可以购A股票;当年随后几个月新股停止上市
1997年5月22日
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买卖股票加以限制
1997年6月6日
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投资股票加以限制
1998年1月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生效
1998年11月18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8年12月2日
中国证监会对发行“内部股票”加以限制
1998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发布,并定于1999年7月1日生效
1999年6月3日
批准全资公司发行B股
1999年10月29日
证券投资基金在国内银行间市场买卖
1999年11月13日
香港创业板市场建立
2000年1月6日
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获準进入国内银行间同业市场
2000年6月13日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登记在册的投资者超过5000万
2000年7月6日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上市的公司达1000家
2001年1月4日
中国公司在上海、深圳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筹资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2001年2月19日
国内居民可以持有B股
2001年4月23日
电器公司PT水仙成为中国第一家退市公司
2001年6月22日
中国石油发布招股说明书,并拟发行2.8万亿A股,成为第一家在四大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型国有公司
2001年8月22日
中国石油的股票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报价
2001年9月4日
中国第一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发行
2001年12月1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新交易规则》生效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11月4日
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国有股和法人股
2002年12月1日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规则生效
2002年12月20日
第一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及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2003年2月28日
中国证监会批准五家机构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託管人资格
2003年4月9日
第一次要约收购产生
2003年4月28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成立
2003年7月10日
瑞士联合银行成为第一个投资A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2004年5月27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首个交易日
2004年8月31日
中国证监会为实施股改而暂停新股发行
2004年11月2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股票上市规则(修订)》
2005年2月24日
第一个交易所交易基金髮行
2005年4月30日
部分试点公司开始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7月21日
人民币升值2%,中国实行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9月5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
2005年10月27日
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个交易日,在香港筹资92 亿美元
2005年10月28日
修订《公司法》和《证券法》
2005年11月22日
中小企业板完成股改
2006年1月5日
外国投资者在股改后可投资G股和新上市公司
2006年3月7日
瑞士水泥生产商Holchin B.V.成为首个投资G股的外国投资者
2006年3月21日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生效
2006年5月8日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生效
2006年5月15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交易规则做出新的调整
2006年5月16日
长江电力成为根据新规则发行追加股份的第一家公司
2006年5月18日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生效
2006年5月25日
工程公司中工国际(CAMCE)成为新规则发布后首家公开招股的公司
2006年6月1日
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第一个交易日,筹资112亿美元
2006年7月5日
中国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个交易日,筹资200亿元人民币
2006年10月27日
中国工商银行在沪港两地的IPO共筹资190亿美元,预计集资总额高达219亿美元

计算方法

IPO指标列入了在中国大陆成立和办公,并在上海、深圳或香港交易所上市的A、B和H股公司。该指标不包括任何在中国大陆以外注册成立的中国公司的股票。新公司上市之后即被加入指标;指标中现有公司在加入12个月之后将被移除。一支股票的即时自由流通市值为编制指标的基础。股份派息、分股、特殊股利、股票合併、回购、分拆及组合股票分配将会引发指标值的修正。
IPO指标以1997年12月31日为基準日。该指标涵盖1991年12月31日到目前的这段时间。指标值每月计算一次,每月指标定于下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发布。
构建本指标的实时和历史交易数据由Bloomberg和新华财经提供,用于编制浮动率的基础信息来自新华财经子公司Mergent、股票交易所、监管部门以及指标中的有关公司等。有关公司行为的信息来源于新华财经、监管机构备案资料和新闻报导。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