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这样读》以独特视角解读《史记》,通过点评战争、政治事件、政策改革、人物奋斗史甚至宫廷阴谋等诸多方面,展示《史记》的神秘魅力。最古老的官商如何相处?最残酷的楚汉相争如何获胜?吕后靠什幺从后宫妒妇变为独揽大权的统治者?历史只有解密,中国才能前行。《早该这样读》揭示了《史记》烙于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政治基因。国际政治学者、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带你解密史记,釐清误读细节。
基本介绍
- 书名:《史记》早该这样读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页数:325页
- 开本:16
- 作者:时殷弘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214083779, 9787214083777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早该这样读》讲述了千年虽逝,无论从史学还是文学的角度,《史记》都不啻为中国千年政治和战略智慧之集大成者。《史记》记录的历史正处于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传统的形成时期,其影响直至今日。
作者简介
时殷弘,男,1951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係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国际关係理论思想、国际关係史、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96—2002)。已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十一部,为《现当代国际关係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新趋势·新格局·新规範——20世纪国际关係》、《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和中美关係》、《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尼克森主义》等,另出版译着九部(包括战略理论和战略史方面的译着五部),参着三部,发表学术论文、国际政治评论和台湾问题评论约四百篇。己发表的着作中许多有广泛的海内外学术影响或社会、政治影响。
图书目录
前言中国根本传统的生成
第一章我们如何成为“中国人”——中国根本传统的生成
周族的缔造——文化本性、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大博弈
“软”“硬”兼具的政治方略
周公旦:勤勉、审慎和便民——社稷巩固和民众支持的必然
孔子:生不逢时的伦理制定者
秦帝国为什幺一定会速亡
叔孙通:富有政治谋略的机会主义儒生“战略家”
制度的儒家化——“中国式国家”的问世
第二章截然相反的政治效应——奋斗创新vs腐败僵化
要“卧薪尝胆”,更要秘密斗争
人类难以抗拒的弱点导致君主难以抗拒的腐败
极端轻浮——亡国之君的最大特徵
权力神话的解码
战败无止境
第三章懂战术,更要懂战略
《孙子兵法》与间接路线的战略智慧
韩信:惊人的大发迹
白起:中国的“战略屠夫”
卫青、霍去病:军事天才与裙带关係
“大战略式”军事操作及战略说服的楷模
第四章两类帝国形态——天子与诸侯、君主与贵族、中央与地方
“家天下”是必需,也是弊端
国家的革命性重造
历史上失败最快的侯王叛乱
富二代的宿命
“非官僚化”的官僚
第五章宫廷政治中的君主、后妃和王子
女政治家的优势
宫廷阴谋大戏
最紧要的“皇家团结”
成也皇子,败也皇子
千古谜案——巫蛊之乱
第六章改革及其敌人
商鞅变法:深水区的改革
没有节制的英雄主义注定艰难
从孤儿到皇帝
第七章君主的私人顾问——官僚与官僚政治
斗争的背后:公报私仇的智囊
被高层认可的伦理模範
不该为将的大臣
酷吏制度换不来天下太平
第八章最古老的官商——商业财富与政治权势
商人在中国从未赢过——解读吕不韦
国富,何以至此
第九章伟大杰出的政治领导
中国的政治智慧:先让对手腐败,再分而治之
刘邦:无赖的领导艺术
农民战略家的优势
第十章低劣败坏的政治领导
项羽:军事才智输于政治才智
意志力消沉——领导者大忌
陈胜:狭隘的革命领袖
第十一章政治领导与主要幕僚
萧何:最高统帅身边的“乡下人”
张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贵族
政治高层的“团结模範”
第十二章军事将领如何应对政治领导
军事天才如何误入“宫廷阴谋”
内心从不尊敬政治的韩信
性格决定命运
第十三章帝国的扩张
复仇与复仇的对弈
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的漫长斗争
外交的艺术
第十四章国策推销员——“经典”的国际政治
找对买主+找对卖点=成功推销
推销需要威胁与贿赂的结合
功亏一篑的春申君
第十五章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出身豪门的政治参谋
中国版本的文明帝国主义
帝国大军远征的成本效益比
第十六章外交、国际贿赂和“朝贡和平”
弱国的外交胜利
跨国竞争:名声也是战略资产
皇室私家的无私牺牲
第一章我们如何成为“中国人”——中国根本传统的生成
周族的缔造——文化本性、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大博弈
“软”“硬”兼具的政治方略
周公旦:勤勉、审慎和便民——社稷巩固和民众支持的必然
孔子:生不逢时的伦理制定者
秦帝国为什幺一定会速亡
叔孙通:富有政治谋略的机会主义儒生“战略家”
制度的儒家化——“中国式国家”的问世
第二章截然相反的政治效应——奋斗创新vs腐败僵化
要“卧薪尝胆”,更要秘密斗争
人类难以抗拒的弱点导致君主难以抗拒的腐败
极端轻浮——亡国之君的最大特徵
权力神话的解码
战败无止境
第三章懂战术,更要懂战略
《孙子兵法》与间接路线的战略智慧
韩信:惊人的大发迹
白起:中国的“战略屠夫”
卫青、霍去病:军事天才与裙带关係
“大战略式”军事操作及战略说服的楷模
第四章两类帝国形态——天子与诸侯、君主与贵族、中央与地方
“家天下”是必需,也是弊端
国家的革命性重造
历史上失败最快的侯王叛乱
富二代的宿命
“非官僚化”的官僚
第五章宫廷政治中的君主、后妃和王子
女政治家的优势
宫廷阴谋大戏
最紧要的“皇家团结”
成也皇子,败也皇子
千古谜案——巫蛊之乱
第六章改革及其敌人
商鞅变法:深水区的改革
没有节制的英雄主义注定艰难
从孤儿到皇帝
第七章君主的私人顾问——官僚与官僚政治
斗争的背后:公报私仇的智囊
被高层认可的伦理模範
不该为将的大臣
酷吏制度换不来天下太平
第八章最古老的官商——商业财富与政治权势
商人在中国从未赢过——解读吕不韦
国富,何以至此
第九章伟大杰出的政治领导
中国的政治智慧:先让对手腐败,再分而治之
刘邦:无赖的领导艺术
农民战略家的优势
第十章低劣败坏的政治领导
项羽:军事才智输于政治才智
意志力消沉——领导者大忌
陈胜:狭隘的革命领袖
第十一章政治领导与主要幕僚
萧何:最高统帅身边的“乡下人”
张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贵族
政治高层的“团结模範”
第十二章军事将领如何应对政治领导
军事天才如何误入“宫廷阴谋”
内心从不尊敬政治的韩信
性格决定命运
第十三章帝国的扩张
复仇与复仇的对弈
与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的漫长斗争
外交的艺术
第十四章国策推销员——“经典”的国际政治
找对买主+找对卖点=成功推销
推销需要威胁与贿赂的结合
功亏一篑的春申君
第十五章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出身豪门的政治参谋
中国版本的文明帝国主义
帝国大军远征的成本效益比
第十六章外交、国际贿赂和“朝贡和平”
弱国的外交胜利
跨国竞争:名声也是战略资产
皇室私家的无私牺牲
序言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在世的伟大史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中国最伟大的史着,或至少是最伟大的古代史着。《史记》严肃非凡和才华横溢的史事考察和记述,主要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开始,直至伴随汉武帝去世而告终的汉帝国初期,蕴涵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政治经验。这漫长的千年的一大历史本质,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形成,儘管它们以后历经种种重大和深刻的变动,但其根本涵盖了汉初乃至往后约20个世纪。
从政治和战略视角出发解读《史记》(那当然不同于史学和文学视野内的解读),还有在此称为“点评”的相关的分析和领悟,争取透视这千年政治经验,发现和理解其间非常丰富和“发达”的、中国和中国人在政治和战略方面能动的实践与其深刻的机理,还有与此相关的往往令人惊叹的思想理念,包括国内政治和对外关係两大方面。与此同时,依凭当今我们内心可有和必有的相关比较,上述解读和点评大有助于发现、揣摩和思索现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文化包含的至关重要的悠久传统元素,虽然这样的发现、揣摩和思索在此只是“蕴涵式”的,不需要用点评文字直接表述出来。
本书出自过去近两年里我对《史记》的部分篇章的政治与战略“精读”、领悟和详细评注,除去:(1)《河渠书》、《天官书》之类很少数篇章,它们的直接的政治和战略含义非常有限,至少是不太明显;(2)关于西周以前的所有篇章,因为它们除了《殷本纪》内关于商后期的基本史事外,大抵是诸如三皇五帝之类传奇性质的传说,虽然任何民族的“史前”传奇都相对模糊地包含或折射出真实的最大历史脉络。
与这第二点相关,可以肯定,由于种种显而易见或大致必定成立的原因,包括相当部分《尚书》的记载和留存、以“吾从周”为其根本宗旨的孔子的整理和留传、一般与历史的远近程度成正比的历史记忆或记载的真实程度、司马迁的宫廷史官地位提供的巨大史料便利和他的正直治史态度及伟大撰史才能,等等,可以认为从西周往后,《史记》的相关叙述越来越真实——甚至在大部分基本细节上的真实。特别是其中关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史事的叙述,其脉络和基本细节必定大多真实,而关于秦汉两帝国的史事(即司马迁的现当代史)的追忆或记录必定近乎完全真实。事实上,当今关于这些时代的千年历史(特别是政治史)的知识大多出自《史记》,出自它的整理、留传和记录。换言之,《史记》可被称为西周至汉初的千年中国历史的最权威记述,甚或相当大意义上的唯一权威记述。
当然,如果在本书里囊括我就《史记》做的所有政治和战略评注,连同必须有的、司马迁的被评注的原文,篇幅就太大了,而且缺乏一个既有其总体也有其分支或不同维度的“框架”。因此,我只是选取了我在这方面的全部评注(或日“读书笔记”)的小部分,它们被依照以下六大範畴依次编排:民族特性和政治文化;战略文化和战争方式;政治体制和机制;政治领导;意识形态;国际政治和对外战略。不仅如此,为了内涵集中、评析清晰以及篇幅简省,我删去了司马迁的被评注的原文中间的某些文句或段落,在少数情况下甚至是连续多个段落。它们就我的目的而言可以被删去,甚至应该被删去,因为相对而言它们的政治和战略含义较小,或有时属于主要史事的“枝杈”,甚或在很少数场合是“离题话”。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而且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列。《史记》的语言宏伟潇洒、简洁流畅、生动易解,然而,司马迁毕竟离我们有两千年之遥,不仅语言上如此,而且在时代、政制、习俗、器物名称、地理名称等等方面都如此。因此,才有了“史记三大注”帮助阅读和理解《史记》,它们一向穿插在司马迁的原文中间,成了世世代代的阅读者的必需。本书篇幅有限,不得不删除这部分内容,只保留《史记》原文。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在少数必要或很有益的地方,我对《汉书》的政治和战略解读和点评被添加进来作为补充。如前所述,本书的政治和战略主题分为六大範畴,在某些範畴内的某些问题上,《史记》的记述似有所不足,甚或“空缺”,而很大程度上是《史记》续书的《汉书》(续到西汉终结,并且详述司马迁多有避讳而略记或不记的非常重要和经久的武帝在位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虽然《汉书》作者、晚一个世纪的东汉人班固在才能和秉性两方面都显着不及司马迁,例如,武帝晚年政治上极重要的“巫蛊之乱”未见于《史记》,但《汉书》留下了详细和无可替代的记述,它对于理解本书第五章“宫廷政治中的君主、后妃和王子”至为可贵,对武帝末期这方面的重大事态和重大人物行为能得到透视更是必不可少;又如,《汉书》详述的继昭帝即位的宣帝在政治改革、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方面的伟大辉煌,类同《史记》记载的商鞅和范雎。当然,我注意将本书内对《汉书》的有关点评限制在儘可能较小的範围内。
本书的一项多少独特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我在读《史记》时最真实的当下想法和体会,因为阅读和评注时几乎全未去想公诸于世,这些评注只是为我自己而写,现在有幸发表,也不想做几乎任何改动。同时,为自己而写和写笔记式评注的“自由风格”也大有利于表达我的思想的真实。在这些真实中间,有一点大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那就是像马丁·路德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径直去读《圣经》和信仰《圣经》,而不必那幺在乎他人(哪怕是教会权威)的诠释那样,我坚信可以从自己的政治和战略视角去读《史记》,由此提取对自己的政治和战略教益。或者说,有如《圣经》可以是每个有宗教自信心的基督徒自己的《圣经》,《史记》可以是每个有智识自信心的中国人自己的《史记》,它有助于我们追随司马迁的脚步,去争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甚或“成一家之言”。
从政治和战略视角出发解读《史记》(那当然不同于史学和文学视野内的解读),还有在此称为“点评”的相关的分析和领悟,争取透视这千年政治经验,发现和理解其间非常丰富和“发达”的、中国和中国人在政治和战略方面能动的实践与其深刻的机理,还有与此相关的往往令人惊叹的思想理念,包括国内政治和对外关係两大方面。与此同时,依凭当今我们内心可有和必有的相关比较,上述解读和点评大有助于发现、揣摩和思索现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文化包含的至关重要的悠久传统元素,虽然这样的发现、揣摩和思索在此只是“蕴涵式”的,不需要用点评文字直接表述出来。
本书出自过去近两年里我对《史记》的部分篇章的政治与战略“精读”、领悟和详细评注,除去:(1)《河渠书》、《天官书》之类很少数篇章,它们的直接的政治和战略含义非常有限,至少是不太明显;(2)关于西周以前的所有篇章,因为它们除了《殷本纪》内关于商后期的基本史事外,大抵是诸如三皇五帝之类传奇性质的传说,虽然任何民族的“史前”传奇都相对模糊地包含或折射出真实的最大历史脉络。
与这第二点相关,可以肯定,由于种种显而易见或大致必定成立的原因,包括相当部分《尚书》的记载和留存、以“吾从周”为其根本宗旨的孔子的整理和留传、一般与历史的远近程度成正比的历史记忆或记载的真实程度、司马迁的宫廷史官地位提供的巨大史料便利和他的正直治史态度及伟大撰史才能,等等,可以认为从西周往后,《史记》的相关叙述越来越真实——甚至在大部分基本细节上的真实。特别是其中关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史事的叙述,其脉络和基本细节必定大多真实,而关于秦汉两帝国的史事(即司马迁的现当代史)的追忆或记录必定近乎完全真实。事实上,当今关于这些时代的千年历史(特别是政治史)的知识大多出自《史记》,出自它的整理、留传和记录。换言之,《史记》可被称为西周至汉初的千年中国历史的最权威记述,甚或相当大意义上的唯一权威记述。
当然,如果在本书里囊括我就《史记》做的所有政治和战略评注,连同必须有的、司马迁的被评注的原文,篇幅就太大了,而且缺乏一个既有其总体也有其分支或不同维度的“框架”。因此,我只是选取了我在这方面的全部评注(或日“读书笔记”)的小部分,它们被依照以下六大範畴依次编排:民族特性和政治文化;战略文化和战争方式;政治体制和机制;政治领导;意识形态;国际政治和对外战略。不仅如此,为了内涵集中、评析清晰以及篇幅简省,我删去了司马迁的被评注的原文中间的某些文句或段落,在少数情况下甚至是连续多个段落。它们就我的目的而言可以被删去,甚至应该被删去,因为相对而言它们的政治和战略含义较小,或有时属于主要史事的“枝杈”,甚或在很少数场合是“离题话”。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而且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列。《史记》的语言宏伟潇洒、简洁流畅、生动易解,然而,司马迁毕竟离我们有两千年之遥,不仅语言上如此,而且在时代、政制、习俗、器物名称、地理名称等等方面都如此。因此,才有了“史记三大注”帮助阅读和理解《史记》,它们一向穿插在司马迁的原文中间,成了世世代代的阅读者的必需。本书篇幅有限,不得不删除这部分内容,只保留《史记》原文。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在少数必要或很有益的地方,我对《汉书》的政治和战略解读和点评被添加进来作为补充。如前所述,本书的政治和战略主题分为六大範畴,在某些範畴内的某些问题上,《史记》的记述似有所不足,甚或“空缺”,而很大程度上是《史记》续书的《汉书》(续到西汉终结,并且详述司马迁多有避讳而略记或不记的非常重要和经久的武帝在位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虽然《汉书》作者、晚一个世纪的东汉人班固在才能和秉性两方面都显着不及司马迁,例如,武帝晚年政治上极重要的“巫蛊之乱”未见于《史记》,但《汉书》留下了详细和无可替代的记述,它对于理解本书第五章“宫廷政治中的君主、后妃和王子”至为可贵,对武帝末期这方面的重大事态和重大人物行为能得到透视更是必不可少;又如,《汉书》详述的继昭帝即位的宣帝在政治改革、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方面的伟大辉煌,类同《史记》记载的商鞅和范雎。当然,我注意将本书内对《汉书》的有关点评限制在儘可能较小的範围内。
本书的一项多少独特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我在读《史记》时最真实的当下想法和体会,因为阅读和评注时几乎全未去想公诸于世,这些评注只是为我自己而写,现在有幸发表,也不想做几乎任何改动。同时,为自己而写和写笔记式评注的“自由风格”也大有利于表达我的思想的真实。在这些真实中间,有一点大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那就是像马丁·路德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径直去读《圣经》和信仰《圣经》,而不必那幺在乎他人(哪怕是教会权威)的诠释那样,我坚信可以从自己的政治和战略视角去读《史记》,由此提取对自己的政治和战略教益。或者说,有如《圣经》可以是每个有宗教自信心的基督徒自己的《圣经》,《史记》可以是每个有智识自信心的中国人自己的《史记》,它有助于我们追随司马迁的脚步,去争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甚或“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