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创建于1955年2月,1999年7月由原国家轻工业部直属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大型科技型企业,2002年进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二级单位。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的“国家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是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北京市“食品生物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从事食品、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占地25亩,共有职工631人;设有9个研究发展部、6个国家级平台、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工信部示範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设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 外文名:Chin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 成立时间:1955年2月
- 主管部门: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 属性:国有大型科技型企业
- 博士后工作站:1个
- 硕士点:一级学科1个
- 现任院长:蔡木易
- 机构代码:83705
- 地址:北京朝阳酒仙桥中路24号院6号楼
发展历史
1954年,成立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食品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
1955年,在北京成立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1960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中的食品室与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合併,在北京成立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1969年底,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奉命江西搬迁江西,更名为“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江西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1979年,国务院批准迁回北京,恢复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
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5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1月19日《关于中国轻工总会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覆》,单位更名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
1999年7月,根据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该所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2002年,进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二级单位。
2003年4月,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市科技研发机构。
2013年,研究院迁入新落成的研发总部基地——北京朝阳区酒仙桥中路。

组织体系
机构概览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设有9个研究发展部,开设传统食品代谢机理实验室、稳定同位素食品分析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评价实验室、电子仿生评价和功能性评价等专业实验室;拥有2个独资子公司、1个控股子公司。
夜景

研究发展部: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发酵工程研究发展部、传统发酵(酿酒)工程研究发展部、食品安全研究发展部、标準信息研究发展部、功能肽产业化研究发展部、国际合作与贸易部、特殊医用配方食品合作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产品服务部
独资子公司:北京东光兴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食发科贸有限公司、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控股子公司:广东中食营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职工631人,其中博士36人、硕士94人、本科180人、高级职称28人、副高级职称101人。
学术带头人:蔡木易、张五九、宋全厚、程池
合作交流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是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青海省科技厅和福建晋江市政府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技术支撑单位,与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係,成为贵州茅台、江苏洋河和珠江啤酒3家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参与福建雪津啤酒、上海金枫酒业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股权投资。
围绕食品生物技术和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研究院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日本东京大学、千叶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德国柏林酿造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捷克布拉格化学工程学院、罗马尼亚加拉茨大学和欧盟经济研究署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伙伴关係。
项目名称 | 来源 | 负责人 |
---|---|---|
功能肽合作项目 | --------- | 蔡木易 |
中捷合作项目——啤酒高效低耗优质酿造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开发(2012-2014) | 科技部 | 张五九 |
中俄合作项目——优质酿造大麦品质资源筛选与工业化套用合作 | 科技部 | 张五九 |
中匈合作项目——啤酒高效发酵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开发(2014-2016) | 科技部 | 张五九 |
非复原果汁产业培育关键技术与标準合作研究 | 科技部 | 熊正河 |

科学研究
创新单元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6个国家级平台、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工信部示範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夜景

国家级平台:研究院拥有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全国食品发酵标準化中心、国际培训中心
国家级研究中心:中德发酵酒品质与安全联合研究中心
工信部示範中心: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範中心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研究成就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计画),国家 “十五”攻关计画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画项目,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类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 研究开发专项资金项目,北京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商务部援培训班、国家商务部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批准立项目等;承担制定国家标準,行业标準的任务, 承担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药局下达的任务,国家认监委项目等。取得了800余项国家项目和部项目重工业要科研成果,其中56项获国家级奖励,123项获部级奖励,获得专利30余项;累计完成国家标準350余项,行业标準260余项,军标20项。
项目名称 | 来源 | 负责人/发明人/作者 |
---|---|---|
气相色谱法测定焙烤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柯润辉,尹子波,张英,尹建军 |
食品中细菌总数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周钧,尹建军,侯玉柱,宋全厚 |
固相微萃取-气质色谱法分析一种新型发酵酒的特徵风味组分 | 酿酒 | 饶静,周钧,周伟,尹建军,宋全厚 |
多变数统计分析技术在白酒风味特徵研究中的套用 | 酿酒科技 | 尹建军,饶静 |
高炉家酒风味组分的特徵性研究 | 酿酒科技 | 尹建军,饶静,王化斌,周伟,张晓磊,宋全厚 |
Ag-H柱去除氯离子提高包装水中溴酸盐的检测精度 | 食品工业科技 | 王建宏,蒋明蔚,尹建军,宋全厚,罗之纲,范艳红 |
多变数统计分析在金门老窖酒特徵风味研究中的套用 | 酿酒 | 尹建军,饶静,李根伸,周伟,王偲名,宋全厚 |
白酒酿造副产物黄水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 | 酿酒 | 张晓磊,史潜玉,王化斌,饶静,尹建军,宋全厚 |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测定醋中的挥发性成分 | 《中国调味品》 | 阎玉林,程劲松,王承明,张晓磊,丁晖 |
发酵木糖产乙醇菌种筛选及套用 | 中国酿造 | 赵彩云,王异静,关东明,李建飞,朱书全 |
木薯酒糟稀酸预处理条件的研究 | 中国酿造 | 王永伟,王异静,张五九,王德良,李建飞 |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代谢形成SO2的机理及变化规律的研究。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周梅,李红,杜金华 |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啤酒和麦芽中的赤霉素 | 酿酒科技 | 李建飞,王德良 |
啤酒酵母代谢形成SO2影响因素的研究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周梅,李红,杜金华 |
啤酒糟预处理技术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邓启华,傅力,王德良,刘霞,林智平,贾凤超 |
果啤的研究进展 | 酿酒 | 苗方,康健,王德良 |
加工过程啤酒大麦农药残留的变化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谷方红,江伟,胡京奕,孙志伟,马尧,高晓明 |
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食醋中有机酸 | 中国酿造 | 王贵双,唐坤甜,鲁绯,高丽华 |
SPME—GC—MS—SIM联用检测白酒中含氮化合物 | 酿酒科技 | 李建飞,王德良 |
同时蒸馏萃取在提取浓缩白酒微量风味物质中的套用研究 | 酿酒科技 | 王丽华,李建飞 |
蛋白酶A与纯生啤酒泡沫稳定性及蔗糖转化酶的关係研究 | 酿酒科技 | 陈旭,王德良,杨海燕,李建飞,王晓娟,王志萍 |
不同工艺白酒的核磁共振分析 | 酿酒科技 | 韩兴林,张五九,王德良,王异静,李红 |
降低发酵酒中尿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 酿酒科技 | 王晓娟,王德良,傅力,陈旭,王志萍 |
有机酸对啤酒缓冲体系的影响 | 酿酒科技 | 单斌,李红,黄国清,陈志刚,张卫国 |
酿造工艺对啤酒中有机酸的影响 | 中国酿造 | 单斌,李红,陈志刚,黄国清,张卫国 |
物理催陈法对清香型白酒微量成分及酒体结构影响的探讨 | 酿酒科技 | 韩兴林,王德良,王异静,王旭亮 |
採用萤光底物法检测纯生啤酒蛋白酶A方法的研究 | 酿酒科技 | 陈旭,王德良,杨海燕,王晓娟,王志萍 |
四大乙酯水解行为的初步研究 | 酿酒科技 | 韩兴林,张五九,王异静,王永伟 |
酿造过程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变化情况及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 酿酒科技 | 王志萍,冯作山,杨静,王德良,王晓娟,陈旭 |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啤酒中的黄腐酚 | 酿酒科技 | 唐坤甜,谷方红 |
生物质原料稀酸预处理水解液中发酵抑制物研究进展 | 酿酒科技 | 王永伟,王异静,张五九 |
纤维素乙醇研究进展 | 酿酒科技 | 赵彩云,王异静,关东明 |
脯氨酸特效内切蛋白酶的酿造适用性研究 | 啤酒科技 | 张彦青,刘伟成 |
啤酒发酵过程酵母代谢形成H2S的机理及H2S变化特徵的研究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李红,贾士儒,张五九 |
黄腐酚的研究现状及啤酒酿造套用前景 | 酿酒科技 | 王超群,谷方红,王德良,段开红,江伟 |
果汁发酵型啤酒研究概述 | 酿酒科技 | 苗方,王德良,康健,唐坤甜 |
啤酒有害菌检测培养基最佳化研究 | 酿酒科技 | 严伟杰,王德良,曹健,江伟 |
萤光微菌落技术快速检测啤酒有害菌的初步研究 | 中国酿造 | 严伟杰,曾健,王德良,江伟 |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法检测啤酒中的酒化香气成分 | 啤酒科技 | 江伟,孙志伟,刘伟成,刘敬忠,李桂玲,任广鹏 |
离子注入与氦氖雷射联用选育优良啤酒酵母菌株技术研究 | 啤酒科技 | 李建飞,刘敬忠,赵久标,宋绪磊,王德良 |
科技创新促进酿酒工业清洁生产发展 | 啤酒科技 | 张五九 |
资源条件
- 设备仪器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流式细胞仪、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离子色谱仪、胺基酸分析仪、生物安全柜、高通量测序仪、生物大分子分析仪、电子鼻、电子舌、台式扫描电镜、质构仪、差示扫描卡路里仪、台式控温型水分活度仪、快速粘度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多功能读板机、高效液相色谱、蒸汽灭菌锅等先进的食品加工、分析检测、分子生物学评价和电子仿生评价(智慧型感官分析)等大型仪器设备。
- 学术期刊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与发酵工业》创刊于1970年,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级奖;是全国中文重点核心期刊、国家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3年、2005年又分别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加入了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VIP),并与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食品科技及工艺文摘(FAST)、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毒理学中心(TOXICOLOGY CENTER)及日本、东欧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刊物建立了交换关係。
-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据2017年8月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官网显示,中心保藏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11000余株,300000余份备份,主要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丝状真菌、噬菌体和质粒,涉及食品发酵、生物化工、健康产业、产品质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标準菌株、生产菌株和益生菌等资源,以及芽孢悬液、霉菌孢子悬液和质控微生物等菌种产品。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点形成了工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代谢及全生命周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套用、食品生物製造安全技术与质量科学标準化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在健康食品工程领域的套用及营养机制研究、功能食品及发酵食品的生物製备与健康套用评价五个学科方向。
夜景

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点:轻工技术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发酵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17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实施博士引进和人才梯队建设计画,建立了博士科研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拥有正高级研究生导师12人,副高级导师2人,助理导师10余人。培养了1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院标识由其英文简称“IF”的艺术图案构成,外围是长方形的框线,框线左上角与右下角为圆弧。

精神文化
企业使命:开发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供全面服务、奉献营养健康食品
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科技领先、创新发展、服务一流
企业精神:诚信、专业、创新、奋进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蔡木易 |
党委书记、副院长 | 董伟弘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王洁 |
副院长 | 张五九 |
程池 | |
黄宇彤 | |
副院长、党委委员 | 宋全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