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诗话》,是由农民作家武玉振于2011年推出的诗体史话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通史诗话
- 作者:武玉振
-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通史诗话定价:26元
作者:武玉振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171-972-0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序言
掌上千秋史 胸中诗万行
——武玉振《中国通史诗话》评析
(代序言)
贾详伦
在荷月飘香的酷暑盛夏,我拜读了武玉振先生的《中国通史诗话》,顿感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般的清爽与惬意。诗人以十一篇洋洋两千行的七言律诗,把笔者带进了上至远古、下至当代的五千年的中国文明通史里,让我徜徉了历史长河的波谲云诡,光怪陆离。更让人感到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不是在叙述一个历史,而是在歌唱一个历史,慷慨悲歌一个历史,是用公正严肃的态度评判一个历史,是在诗词歌韵的行板里形象的再现一个历史。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闪烁的是诗人历史唯物主义哲理烛光的照耀,凝聚的是诗人诗歌艺术美学的炫彩与靓丽。大有一种“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审美感悟。又有金戈铁马之声相闻,秋水落雁之吟交鸣,历史老人脚步踏踏,寒暑易节光阴苒荏之神妙。诗人掌上千秋史,胸中诗万行,阅读《中国通史诗话》,的确是一种饱飨美的艺术享受。
根据“知人论诗,知人论世”的道理,自然要推介一下作者,即诗人。1938年,武玉振出生于山东曹县。曹,曾是春秋战国的国名,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气韵高古可想而知。后来又是被称为“一滕二曹”的山东第二大县——曹县。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地杰人灵,物华天宝。又是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交界之处,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又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武玉振出身于曹县一门望族的书香门第,家学渊博,家道兴旺,其祖上又和国父孙中山先生以及前辈黄兴等人交往甚密,还有些亲戚关係。除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世代相因龙脉葳蕤之外,武老先生颇受辛亥革命思想影响,因此铸就了他尊重历史,崇尚文化,渴学古人、名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着书立说,也就成了他一生都解不开的情缘、情结。
武玉振先生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记,只可惜,由于那时候讲阶级成分论,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后来的积学储宝,全凭听、记、想,自学成才的。不得不承认,鲁西南大平原肥腴流膏的沃土滋养了他的灵魂,而“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传统文化,又塑造了他淳朴、勤劳、坚毅、果敢的性格,可以断言,没有这种性格,绝写不出这洋洋几千行的《中国通史诗话》!而且在他古稀之后,又是一边干着农活,一边放着羊或者其他什幺杂陈琐事之余写出来的。用的笔是最简易的,用的纸也是最节约的(有的正面写,反面再写),因为写作有时候是在旷野里,哪来的窗明几净?哪来的高桌子矮板凳?武先生只好左手搦纸,右手握笔,或坐或站的一行一行地写出来的。这精神是颇为感人的。当他谈到此书成书的感想时他说:构思这部书,花了我大半辈子功夫,而写这部书,也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对于创作之艰难困苦,武老先生却只字不提。因为在诗人心里有一个大目标,那就是用着作体现人生价值,至于痛苦,他认为那是幸福的源泉。笔者给诸多诗人、学者、作家的着作写过评论,像武玉振先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是第一次,他以他的行动和实力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在他身上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在喷涌,这股力量,是文化艺术磁性的巨大驱动,是真正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此举较之于那些为了评定职称、为了金钱利益、为了扬姓扬名的功利目的的着书立说者要高尚得多。
分析《中国通史诗话》一书,有几个方面的亮点值得鉴赏、
审美、探究。
一. 删繁就简,博观约取
能把洋洋千万言的中国通史用诗话的形式表达清楚,并非易事,它应该是一项浩繁巨大的系统工程,劳心劳力,劳时劳财,没有一定的胆略和气魄,是断然不敢涉猎的,除此之外,当然还要有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居高临下、胸有成竹的谋划与举措,否则,《中国通史诗话》只能是望史兴叹,纸上讲兵。难能可贵的是,武玉振先生以诗人的大胸襟、大手笔,对通史进行了大胆剪裁和取捨,又充分利用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特点和诗歌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大幅度跨越特徵,以以一当十,言简意赅地高度概括和抽象,文约意丰地用两千行诗歌把通史畅叙得淋漓尽致,这种删繁就简,博观约取的晶体诗歌语言提炼,是让人折服的,是为人称道的。当然,他这种删简和约取,是有根据和準绳的。首先,他是在把準“史脉”的前提下去保证“重点”的,史脉之外的支脉与枝节能删则删,能减则减,而主脉的抒写也儘量做到简洁、明快、清通。所以我们展读《中国通史诗话》,有一种主次分明、条分缕晰的感觉,细想,是诗人在文字背后下了功夫,投了文思,施了匠运。其次是诗人懂得作诗的“诗道”,特别是对历史的评判,他充分运用圣人论诗之理,那就是兴、观、群、怨。所以在诗行的抒情中,也不乏一些历史的有意义的非重要人物和细节事件,看样子,取捨的标準绝非以事件的大小,而是是否符合兴、观、群、怨和有对后人具有启迪感悟的意义。
对于本书的整体创作宗旨,可以从诗人的《引子》里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他删繁就简和博观约取的原则及观点。他在《引子》里这样写道:“炎黄文化渊源长,中国通史显华章。诗歌凝聚人史事,五千春秋揽余详。”明显看出,他对于通史用诗歌来表现是居高临下的,是胸有成竹的。下面诗行是他鲜明的观点和深邃认识:“与史俱进长才干,与时俱进铸辉煌。与事俱进增智慧,与诗俱进鑒雅堂。”分列得十分有理。是啊,正像诗人自己说的:“须张上下千年眼,立身男儿傲群芳”。《引子》成了他“诗话”创作的纲和标尺。依了这个纲和标尺,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书中所写内容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法度。
二、条分缕晰,主次分明
《中国通史诗话》从“远古传说”的第一篇,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十一篇,时间跨度五千多年,空间覆盖遍华夏,朝代百余记,人物、事件成千上万。面对这样一部浩如海洋的历史,怎样去抒写她的主流和浪花,又让人看了清楚、明白、畅达、疏浚,是需要认真梳理的。既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鸡和鸡毛一块炒,又不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这就要求在成书之前必须理清结构线索,理清思路条理。很显然,《中国通史诗话》是叙述为主的,这种文章或诗歌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和时间的顺序、事物发生髮展的先后次序来安排章节层次的。诗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又採用了以横贯式结构为主、纵贯式结构为辅的结构形式。所以我们阅读起来条分缕晰,吟咏起来主次分明。有一种有条不紊、多而不乱的感觉。这应该是这本书成功的重要方面之一。
作者又知道,要想主次分明,显然是先分明主次。什幺是主?什幺是次?又应该如何分清主次,有一个原则问题,同时也是表述抒写的技巧问题。以编年史为主要线索的通史,有一条明显的主干线,那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改朝换代,国号更迭,而在这些主要事件中,往往又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大智大勇、大哲大圣、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推动或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些,都应该是主。然而历史的发展又千奇百怪,变幻莫测,岂止是一句兴者王侯败者贼就能论断得了的?还有那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感天地、泣鬼神的所谓小人物,显然在主干历史上是次,如果没有了他们,历史长河也会顿然失去很多彩色的浪花和生机勃勃,所以,在“次”的方面裁剪中,足以能见到作者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再现,也足以能显示出作者鲜明的思想观点和把握历史人物的尺度水平。书中除了主线之外还有副线,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还有很多饶有风味的次要人物,这才构成了“诗话”在条分缕晰、主次分明的叙述下而又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三、客观叙事,精当议论
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和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历史发展的轨迹产生的影响以及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再认识,却是可以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别人论短长的。这个论短长就是议论,议论不但是一个人的立场、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审美水平甚至是哲学水平的体现。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武玉振在《中国通史诗话》里不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叙述了历史,再现了历史,而且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时有精当的议论出现,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启省,给人以感悟。而且是些画龙点睛的恰到好处的精当议论。可见,不但记叙文里有夹叙夹议的表现技巧,以叙事为主的诗歌里也有这种技巧。
在这些精当的议论中,诗人有褒有贬,而是还有些幽默诙谐的评判。比如他在《远古传说》一篇里写到大禹治水时这样行韵:“舜命大禹去治水,一十三载水流畅。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流域无水荒。千古美名传大禹,敬业精神堪讚赏。”最后两行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评论虽短,却能萦绕人心。再比如他写到曹雪芹着书《红楼梦》时,在结尾部分有这幺几行叙述抒情的诗句和精当的评论,煞是感人:“ 琴剑在壁家中空,无钱出殡葬残生。生前一二友好客,帮忙埋葬雪芹翁。青山有泪还惜别,江河呜咽放悲声。顶天立地曹雪芹,留下永恆《红楼梦》。”像这样的议论俯拾皆是。也有针砭的,比如他在写道袁世凯称帝时,就来了四行一针见血的诗句:“袁氏世凯皇帝称,八十三天驾就崩。顺我者昌逆我亡,铁面历史不容情。”语虽平平,却直捣要害,充分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立场。而他在写到“汪精卫刺杀载沣”时,则用了犀利讽刺的幽默语言:“可惜可惜真可惜,可惜清朝没杀你。那时你若就了义,留名千古万人祭。”十分耐人寻味。我们从这些精当的评论里,会更加了解、感知、感悟出诗人的世界观和内心世界,感受到他那一颗热爱历史,热爱华夏民族,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赤心。
四、板话诗韵,上口易记
板话诗是一种类似于民谣、童谣、民谚、民间口头诗作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形式,它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再加上俚语村言活用,易记、上口、好背,描绘一人,歌颂一事,便迅即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深受大众欢迎。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着名作家赵树理写过一篇很有名气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作家借主人公李有才之口,运用活脱、幽默、趣味的板话形式表现了那一特定时代的革命斗争,脍炙人口,倍受欢迎,除了作家的匠心独运的构思之外,就是得力于这一民间诗歌形式的板话。诗人武玉振和赵树理是同一时代人,因而对板话诗的理解、掌握、运用自然也比较纯熟。所以他在《中国通史诗话》中运用了板话诗的形式,其实诗话,也有板话的意思。好在武玉振先生对板话诗掌握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所以在两千行的诗韵中皆押韵合辄,朗朗上口,读来有趣,品来有韵,想来有味,思之,能让人浮想联翩,心绪万千,感慨颇多,感受颇深。
像中国通史这样丰厚内容的创作材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就是用板话诗,这似乎是武先生经过大半生摸索,实验的结果。也可能是小时候听民间艺人说唱历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也想用能够说唱的形式把历史表现出来,经过潜移默化、几十年磨一剑的历练,终于寻找到这样一种合适的形式。我们知道,任何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组成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内容的表达要儘可能地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儘可能完美的形式。在《中国通史诗话》里,武玉振先生找到了,这种上口易记的板话诗韵,正适合用来表现、说唱、吟咏、反思五千年的历史史实。
五、弘扬历史,意义不凡
先贤圣哲们早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数典忘祖······特别是在当今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精神的时代,弘扬历史,更应该是重中之重。试想,一个不懂历史、不学历史、漠视历史的人会有什幺大的出息与作为。正是基于这一点,武玉振先生要儘自己的绵薄之力弘扬历史,弘扬、挖掘、探讨历史文化。为了这一宏愿,这位古稀之人,不惜严寒酷暑,不惧坎坷曲折,不畏困难重重,不怕体衰力竭,硬是在一边忙于农活家务,一边埋头着书立说的情况下,写出了这部辉煌洋洋之作。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具体的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评。
认识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认识是感知、感悟、创造的前提,只有认识了,才能知解,也才能变化为创造的动因。对于历史,我们首先应该去认识她,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汲取古为今用的营养。《中国通史诗话》一书,就是用精炼、简洁的诗歌语言文字展现了宏大深博的历史,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载体。因此,本书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她的认识作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认识的层面,可以是中小学生,也可以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可以是历史爱好者,也可以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教授,客群面非常宽。
教育作用
历史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国通史诗话》用诗歌的形式极其精炼地体现了这些作用。归结起来,可以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的借鉴、总结、启发、感悟作用。司马光曾精心编纂了一部《资治通鉴》,成为后来人的读史和汲取营养的重要图书(典籍),据说毛泽东同志特别喜欢这部书,在长征途中那幺艰难,他都没有丢掉这部书,而是爱不释手地阅读,足见其宝贵。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嘛!不管是哪个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值得借鉴的东西,而且历史给人的启发、感悟既是现身说法的,又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和学生,这种教育作用更为显着。
其次是历史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始终贯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特别是作为主流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精神,直到现在仍然在海内外闪放着耀眼的光辉。通过读史,可以从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先师、先哲、先圣、英雄,甚至明君、名相、名臣身上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修养。作为历史事件,也都和传统文化有关係,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有相当价值的教育作用。切记:传统文化是不能丢的。
其三是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纵观一部中国通史,几乎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史和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史。儘管历史长河改朝换代频仍,但总的民族精神未变,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未变。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都一直在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所以《诗话》中也以相当的篇幅描绘了这些爱国志士。像岳飞、文天祥、秋瑾及现当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铁血男儿、爱国将领都有所体现。读了这些诗篇,难免将爱国志士感动的浑身发热,这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其四是文学艺术的感染教育作用。中国称为洋洋诗文大国,文学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读完中国通史,就单是这些方面也足以人让自豪和骄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该书都有所涉猎,对于一些着名的文学艺术家诗人像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以及一些书画家等,都有专诗叙描,这种文学艺术的感染和教育作用也是极其巨大的。特别是这些文学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及艺术修养,是彪炳史册的,是光彩照人的,显然是能给人起到教育作用的。
本书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恕不一一赘述。
审美作用
《中国通史诗话》是一部诗歌集萃,是属于文学艺术类作品,显然呈现艺术美的绚彩和神韵,其审美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她首先显现的是诗歌的神韵美。诗歌是生活当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漫天彩霞,有一种平仄参差的节奏美;又有一种押韵上口的通畅疏浚美;诗歌创作运用形象思维,所以又呈现饱和着诗人感情的艺术画面的意境美。这在武先生的“诗话”中均有体现。顺手拈来,欣赏吟诵,就会迅即得到这种美的艺术享受。其次是诗歌的精炼美。诗贵晶体,正像清人吴桥说的一样:如果把米当成材料,那幺写文章是把米做成饭;而诗歌创作则是把米酿成酒。武先生的两千行诗歌,概括了五千年的历史,还不精炼吗?有时一行诗就是一个历史大事件的浓缩,两行诗就是一个朝代的更迭,还不精炼吗?其三是诗话的幽默隽永美。因为此书是用板话形式写成的,幽默之语比比皆是。虽然表面平坦,但细品却极具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当然,本书的艺术美远可列举一些,或者在读者的品评中还会发现一些。笔者在这里就不在叙写了。
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断言:此书虽称不上奇文,倒也有几分奇妙,而作者武玉振绝对是奇人无疑。像他这样用诗话的形式写下中国通史的,是第一人!在这方面他填补了一个空白,还不是奇人吗?
这是一部令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好书,她的面世,必然给五彩斑斓的文苑增加一缕抢眼的亮色。
顺祝武玉振先生有更多的好作品面世。
丁卯年荷月于吉天书屋
(贾祥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东营市政协常委、民革山东省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教研室主任、教授;着名文学艺术评论家。)
篇章节选
第三篇 春秋战国
石碏①有志眼光远,
祸根已种他了然。
几劝庄公②他不听,
“州吁③之乱”终发生。
两个儿子相残死,
石碏又杀他亲生。
忠良爱国把计定,
除掉不义小畜生。
春秋战国多谋臣,
智多曹刿④是平民。
齐鲁两国长勺战,
以少胜多美名传。
屈完⑤管仲⑥是谋士,
两人皆有爱国志。
三奸⑦气死鲍叔牙⑧,
宋国襄公⑨真愚蠢。
[注释]
①、石碏,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年)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碏的儿子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
②、庄公即鲁庄公(?—前662年),即姬同,为鲁国君主,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国君,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
③、州吁,春秋时期卫国人,卫庄公之子、卫桓公异母弟,前719年弒兄即位(在位不足一年),系卫国十二世,第十三位国君。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弒君篡位成功的公子。
④、曹刿即曹沬(生卒年不详),一作曹翙。春秋时鲁国(今山东省东平县)大夫,着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⑤、屈完,楚国谋臣,曾辅佐楚成王和齐国交涉,避免战争。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⑥、管仲(约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謚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有“管夷吾举于士”之说。
⑦、三奸指春秋时齐国三位奸臣易牙、竖刁、开方,为齐桓公晚年启用。
⑧、鲍叔牙(约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4年),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汉族,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⑨、宋襄公(?—前637年),春秋中期宋国国主,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以仁义见称。初立,以贤臣子鱼、公孙固为辅,宋国由此大治。国际上紧跟齐桓公步伐,积极维护齐国霸权。桓公死后,欲霸诸侯,却为楚人所执。后一意孤行,发兵攻郑,与楚决战于泓水,宋师败绩。襄公不幸中箭,不久辞世,终其一生未能主霸诸侯,含恨而终。
成得臣①夫太逞强,
兵避三舍应鸣金。
兵败自尽刀下倾,
处冤鬼魂晋文公②。
秦晋劲旅大决战,
庄主叱咤争霸权。
子胥③灭楚要复仇,
圣灵孔子④已出现。
孙武⑤祖先本姓田,
祖父名叫田书颇。
军事才能已显赫,
获赐孙姓在朝阁。
[注释]
①、成得臣(?-前632年),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若敖氏后裔。春秋时楚令尹。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因战功被子文推荐为令尹。成王三十八年,率楚军灭夔(今湖北秭归境)。次年冬,再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楚军溃败。引咎自杀于归途中。
②、晋文公(前679年—前628年),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③、子胥春秋楚大夫伍员的字。楚平王杀其父奢兄尚 ,其经宋郑入吴,助阖庐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楚国 ,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 吴王夫差时,因力谏停止攻 齐 ,拒绝越国求和,而渐被疏远。后夫差赐剑命自杀,并以鸱夷革盛其尸浮于江上。
④、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文献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⑤、孙武(前535年 ?—?),字长卿,汉族,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一说山东惠民。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他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在其18岁时,因齐国内乱不止,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便离开齐国去往吴国。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楚。其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上最着名的兵学典範之书。
齐国内部搞争纷,
他到吴国去安身。
孙武一边把田耕,
兵书着述没有停。
多亏子胥把他荐,
吴王拜他为上卿。
训练一支好部队,
能攻善战子弟兵。
三万战胜二十万,
吴王称霸春秋间。
孙武用兵如神算,
着有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竹简
卧薪尝胆是勾践①,
吴王夫差②一命完。
书到此处把泪落,
对敌慈悲祸事多。
心慈哪能搞政治,
朝野官场弓箭斡。
功成身退是范蠡③,
三家分晋魏赵韩。
墨子④守城破云梯,
活活难煞公输班⑤。
商鞅⑥变法没成功,
车裂分尸真悲惨。
[注释]
①、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古称“句践”,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②、吴王夫差(?—前473年)又称吴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吴王阖庐之子。姬姓,吴氏,名夫差。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夫差。
③、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还是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④、墨子(约前468年—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⑤、公输班即鲁班(约前507—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班、班输、鲁般。鲁国(今山东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⑥、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孙膑①真心谢庞涓②,
谁知庞涓心行奸。
庞涓奸诈没好报,
乱箭射身树下边。
孙膑隐居深山处,
留下兵法三十篇。
张仪③舌簧说连横,
帮助秦王④一统天。
冯谖⑤识广智谋深,
尝君⑥三窟可安身。
昭王⑦求贤买马骨,
乐毅⑧帮忙把气出。
[注释]
①、孙膑 (?—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穀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着有《孙膑兵法》。
②、庞涓(?-前342年),战国时期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
③、张仪(?-前309年),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④、秦王即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⑤、冯谖, 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⑥、尝君即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
⑦、昭王即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79年在位。
⑧、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战国军事家,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
孙膑相
屈原①遭谗投江死,
年年祭奠逢端午。
汨罗水深葬无辜,
爱国诗人垂千古。
有胆有识蔺相如②,
完璧归赵不含糊。
气得秦王肝胆裂,
盛怒之下任服输。
负荆请罪廉颇③将,
相如谢他能体谅。
将相成了知心友,
同保赵国富又强。
[注释]
①、屈原(约前339年?—约前278年?)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②、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③、廉颇 (前327年—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范雎①纵然扮张禄②,
帮助虎秦把计出。
须贾③得知吓一跳,
气得差点把命要。
纸上谈兵不会胜,
赵括④最终送了命。
陵君⑤窃符救了赵,
晋鄙⑥锤下命丢掉。
堂堂荆轲⑦刺秦王,
一举威名天下扬。
于期⑧慷慨把头献,
生死送别易水寒。
不以成败论英雄,
此举壮烈谁能攀。
甘罗⑨十二拜上卿,
得城五座没用兵。
春秋战国五百年,
屈指两天已写完。
[注释]
①、范雎(?—前255年),也叫范且,《史记》中是“雎ju”字,有书为“睢 sui”字,字叔。战国时魏人,着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②、张禄即一代名相范雎。
③、须贾,魏国中大夫,因与一代名相范雎的恩怨而闻名。
④、赵括(?-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成语纸上谈兵即指赵括。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沖阵战死。
⑤、陵君即魏无忌,号信陵君,魏国第六个国君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他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局,公元前243年因伤于酒色而死。
⑥、晋鄙(?-前257年),中国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公元前257年,晋鄙被信陵君门客朱亥以铁锤击杀,信陵君遂引兵救赵。
⑦、荆轲(?—前227年),姜姓,庆氏。中国战国时期着名刺客,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秦时涿县人,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託入刺秦王,因种种原因,行刺失败被杀。
⑧、于期即樊于期(?—前227年),原名桓齮,今河北蠡县鲍墟乡南庄村人,战国末年武将,先后担任秦国、燕国大将。在荆轲临行刺秦王时,拔剑自刎,献了首级。此举之壮烈,为后人称道。
⑨、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期着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着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