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窑洞民居之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窑洞民居之乡
- 地点:甘肃庆阳
窑洞民居之于庆阳
“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这是清代进士惠登甲讚美庆阳窑洞的一首诗。庆阳窑洞是朴实的,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它是不起眼的,如同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黄土峁,它从不张扬,从不炫耀,与黄土浑然一体。它是浑厚的,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它是传统的,数千年来,庆阳人与窑洞密不可分,生生不息;它是封闭的,秋去冬来,顽强地抵御着寒风雨雪,释放着大地的暖气;它是开放的,无论春夏,始终以其朴实厚道迎接着八方宾客。庆阳人是从窑洞里走出来的,窑洞里装满了庆阳人的奋斗史和文明史。
历史悠久的窑洞文化
陇东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内董志原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是民居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这里村庄鳞次栉比,窑洞密密层层,如挂在云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人文始祖轩辕皇帝,在这里留下了衣冠冢、轩辕洞;祖国的医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药王洞,周先祖十多代人在这里创业,开闢农耕,留下了“陶复陶穴”的史迹。窑洞作为民居之宅,从上古直传了数千年,至今庆阳人还住着窑洞,是中国着名的窑洞民居之乡。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庆阳人就把结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时要先在地上挖个地穴,还要在地穴里挖个小窑洞,或用砖箍个小箍窑,然后才将棺椁安放在地下的窑洞里。庆阳人一生,从生到死与窑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窑洞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黄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係。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定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囱、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乾,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民众把这些建筑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民国时期,出现了窑洞城市。据地方史志记载,合水县老城1947年全城有房屋162间,而窑洞却有296孔。正宁县城东、西两关在50年代初,有厦房404间,窑洞却有429孔。庆阳市所在地西峰城区,清代城内窑洞星罗棋布,多达数千孔,其中地坑院60%以上。民国时期,西峰城里还有窑洞1992孔,占居民住室总数的7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从窑洞里走出来,开始零星的修建厦房,于是民居也开始起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土、木、砖混结构的房屋逐渐增多,以房屋或楼房为主的小城镇不断出现,但是广大农村农民居住仍然以窑洞为主。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调查摸底,全市农村土窑洞仍占民居建筑的70%以上。
四千多年来,虽然历经风风雨雨,沧桑巨变,一批批旧窑洞在风雨中倒塌,一批批新窑洞又在生活中诞生,但是庆阳人民就像天上的星星没有离开过月亮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窑洞。他们像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热爱着窑洞,迷恋着窑洞。
温暖舒适的农耕家园
庆阳窑洞和陕北的窑洞有很大不同。从结构上讲,陕北窑洞多是石箍窑,窗子大,且窗子和门连在一起。这种窑洞样子很好看,很坚固,但修起来很费钱。而庆阳的窑洞多为土窑洞。人们在能打窑的地方,挖上一个高4至6米的半圆形大洞,用土坯封住洞口,开一门三窗或一门二窗,窑洞就修成了。这种窑洞省工省料,一般农民只需要捨得花力气都能修得起。这种窑洞的好处是“冬暖夏凉,四季皆宜”。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只有三种,即明庄窑、地坑院窑和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镇原县曙光乡李家嘴村有一个窑洞底宽6米,深20米,高10米,被称为当地窑洞之王。宁县瓦斜乡有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温泉乡王家湾农作物原种场有一个大窑洞,原来是干部学校的会议室,有七间礼堂那幺大。在董志原、早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又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是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地坑院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巷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上面盖上青瓦,远看象房,近看是窑。华池县东部,民间也有用石头箍成石箍窑,类似陕北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细分为还有很多种,如为了防盗,在正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做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村庄附近另挖一个地下长洞,叫地窑子。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什幺客屋窑,厨窑、羊窑、牛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20世纪60年代,有几位日本专家来陇东黄土高原考察,被这里古老的黄土窑洞所吸引。他们不无感慨地说:“这些窑洞除了丰富的文化积澱外,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为土窑中空气湿润,湿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况且空气新鲜,无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这真是养身长寿的绝佳之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窑洞开始被机关和部分居民废弃。20世纪90年代,告别窑洞的学校全部搬进了新建的楼房式学校,富起来的农民也离开了祖传的窑洞,走进了新瓦房、新楼房。部分农民虽仍然住着祖辈们留下来的窑洞庄院,但窑洞的面貌在发生着变化,一是门面窗户增加,并且装上了玻璃,使窑内光线更充足,更明亮;二是窑口外圈或崖面用青砖砌衬,使窑洞更加坚固;三是窑内墙壁、窑掌用白灰刷新,地面用砖或地板砖砌衬,防潮防鼠,清洁明亮;四是一些新式高档家具如电视机、录音机等搬进了窑洞,给古朴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窑洞民居价值研究
在新时期,窑洞不但继续发挥着民宅、住宿作用,而且在旅游、文化、娱乐、商贸等方面更显示出它独有的作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抗大七分校学员修建的石窑洞,邓小平住过的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土窑洞和刘志丹、习仲勛当年住过南梁苏维埃政府土窑洞,已成为革命遗址,受到国家的保护。近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地方政府和人民民众还修建了专门为文化旅游业服务的旅游窑洞。庆城县在药王山修建岐伯祠时,一次就修建了我国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十大名医祠,祠庙修成了窑洞,成为全国之最,即最大最集中的药王洞,招来四海游客。西峰区还在小崆峒修建了窑洞民俗博物馆和窑洞宾馆,集民俗、古朴与现代化为一体,窑洞在文化旅游中也展现了它独特的作用。
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窑洞民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