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19-11-24 03:14:34)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研究所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经历理数次重组、迁址、改隶后,1950年2月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9月由上海迁至武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水生所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面向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着力重大理论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创新价值链的延伸,在水环境保护、淡水渔业和微藻生物能源领域发挥引领示範作用。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研究所有在职职工367人,其中科技人员292人,研究员及正高职称人员62人,副研究员及副高职称人员7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68人,硕士生导师56人;拥有12个研究部门,包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水生所
  • 隶属部门:中国科学院
  • 成立时间:1930年1月
  • 研究所地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 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
  • 硕士点:7个(6个二级学科+1个专硕点)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现任所长:赵进东

发展历史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的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钱天鹤,馆址南京。
1934年7月1日,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动植物研究所于1937年9月由南京开始迁往长沙,后到南岳,又迁到广西阳朔,1939年初到达四川重庆北碚。
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作出决定,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动物研究所由北碚迁至上海。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于1950年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合併组建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
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了任命王家楫、伍献文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的通知书。6月20日,竺可桢副院长在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上宣布首批15个研究机构成立,其中水生所研究有关水生生物的基本学理,以配合水生动植物生产的需要。主要任务包括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係,养殖与育种实验。下设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室址江苏无锡蠡园,主任伍献文;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室址山东青岛,主任童第周。
1951年2月,增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沈嘉瑞,1953年1月撤销。农业部水产总局根据我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与中国科学院会商,建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上海迁至湖北武汉。
1952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42次院长会议同意水生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迁武汉。
1954年1月,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独立,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54年9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迁往湖北武汉,成为我国以淡水生态学为主的水生生物学研究中心。
197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放湖北省,改称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
1978年,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直属建制,恢复现名。

科研条件

设施设备

  • 馆藏资源
据2016年1月该所图书馆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图书馆有藏书28万余册,拥有淡水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级馆藏,以淡水生物学、水生态环境、淡水水产养殖方面的文献为资源特色。在2千2百余种期刊馆藏中,最早的西文期刊可追溯至1838年。有不少期刊,如《水生生物学报》、《水生生物学集刊》、《Hydrobiologia》、《Journal of Phycology》、 《Sinesia》等, 都是从第1期开始连续收藏的。
  • 科研设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是服务该研究所并对外开放的技术支撑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并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中心基本管理理念是集中管理、开放共享、通过网路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实现中心管理科研仪器设备的公平、有序和高效使用。截至2013年10月,该中心有仪器设备120余台(套),总价值9200余万元。
部分仪器
仪器名称仪器型号存放地点仪器图片
长片段高通量测序系统
Miseq
分析测试中心416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超高分辨质谱仪
LTQ Orbitrap Elite
分析测试中心402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桿质谱联用仪
ACQUITY UPLC H-class-Xevo TQ MS
分析测试中心401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水下声吶成像原位观测系统
Aris1800
分析测试中心408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河流地质分类识别系统
GD_X
分析测试中心408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参考资料:

人员编制

据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官网显示,该研究所有在职职工367人,其中科技人员292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人员210人,研究员及正高职称人员62人,副研究员及副高职称人员73人,中级9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2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研究方向职称
刘建康
鱼类学、淡水生态学
研究员
陈宜瑜
鱼类学、动物地理学
研究员
曹文宣
鱼类学
研究员
朱作言
遗传学
研究员
赵进东
藻类生物学
研究员
桂建芳
鱼类发育遗传学与细胞工程学
研究员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姓名入选时间职称
谢平
1998-02
研究员
桂建芳
1998-11
研究员
徐旭东
1999-03
研究员
吴振斌
2003-07
研究员
周炳升
2005-01
研究员
何舜平
2005-03
研究员
聂品
2005-06
研究员
殷战
2005-09
研究员
李仁辉
2006-03
研究员
谢松光
2006-03
研究员
崔宗斌
2006-12
研究员
肖武汉
2006-12
研究员
赵进东
2008-12
研究员
葛峰
2010-10
研究员
王强
2010-10
研究员
黄开耀
2011-01
研究员
张永安
2011-03
研究员
夏晓勤
2011-11
研究员
邱东茹
2012-02
研究员
韩丹翔
2014-09
研究员
张学治
2014-09
研究院
陈宇顺
2014-12
研究院
参考资料: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
姓名获得时间职称
桂建芳
1994-03
研究员
赵进东
1995-03
研究员
吴振斌
1999-03
研究员
聂品
2000-03
研究员
谢平
2002-08
研究员
何舜平
2002-08
研究员
徐旭东
2008-08
研究员
殷战
2009-09
研究员
胡炜
2014-01
研究员
缪炜
2016-01
研究员
参考资料:

科研部门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有12个研究部门,分别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鱼类生物学及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藻类生物学及套用研究中心、藻类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研发中心、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这12个研究部门中包含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一个研究所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共建的研发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
研究所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共建中心:藻类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研发中心

合作交流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2006年到2016年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先后派出科技人员近600人次到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研究、进修或短期访问,同时接待了来自近40个国家的专家2000多人次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或进修。研究所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大的国际合作研究计画,如美国的“Tree of Life”研究计画,还发起和引领多边国际合作,如淡水豚类联合调查项目、主办国际人工湿地培训班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该研究所共发表SCI收录论文953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出版专/编着41本;获授权专利75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15项)。
该所部分获奖专利
专利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类别授奖部门获奖时间
基于不同水质目标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及套用
吴振斌、贺锋、梁威、夏世斌等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1
多倍体银鲫独特的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研究
桂建芳、周莉、杨林、刘静霞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务院
2011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刘永定、金相灿、王超、宋立荣等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奖
环境保护部
2009
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吴振斌、郭怀成、雷阿林、成水平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务院
2009
白鱀豚种群现状和保护
陈佩薰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务院
1989
白鱀豚饲养生物学研究
陈佩薰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
1987
中国淡水鱼类鱼病防治
倪达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务院
1956-1
青鱼赤皮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王德铭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务院
1956-10
参考资料:
该研究所部分出版专着
着作名称主编出版时间出版社
渔药药效学
——
2011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常见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形态
——
2011
科学出版社
水生病毒及病毒病图鉴
——
2012
科学出版社
鱼病防治用药指南
汪建国
2012
中国农业出版社
鱼病学
汪建国
2013-01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淡水藻志 第十七卷 绿藻门 第2册 辐射鼓藻属 鼓藻属 胶球鼓
魏印心
2013-06
科学出版社
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
谢平
2013-03
中国科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学术刊物

  • 《水生生物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水生生物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
样刊样刊
主要刊登与水生态的评价与治理;水生物的生化、遗传、病理、毒理和分类区系;水生物的育种、培养、开发利用和病害防治;渔业生物学报及有关湖沼学的综合调查与研究等相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综述。
《水生生物学报》于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奖;2002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的百种优秀期刊之一;2006、2008、2010年分别荣获湖北省第五、第六、第七届优秀期刊奖;2008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水生生物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招收、培养港、澳、台和国外研究生资格。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生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学(与汕头大学联合)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产养殖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

教学建设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在学研究生475人、博士后42人、高访学者10人。
水生所毕业生与导师合影水生所毕业生与导师合影
2014年,该研究所共有107位研究生毕业,其中博士研究生65位、硕士研究生42位,该研究所钟健翔等13名研究生荣获2014年“昌华奖学金”暨武汉分院院长奖学金,曹梦西等15名研究生荣获“2014年武汉教育基地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所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所徽由抽象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组成的“水生”字样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英文名称组成,该徽既是水生所名称的代表,又简单地概括了水生所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图案中左侧“SSS”既是汉字“水”的象形写法,也是“水生所”汉语拼音(Shui Sheng Suo)的字首字母,同时又象徵着水生所科技工作者所踏遍的江河,最左边的“S”与左下方黑点及圆的边缘一起,组成一“鱼”形,又象水中的低等生物;右侧的植物形象组成“生”字,也代表了水生所在植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水”和“生”所代表的生物之间相互连线,象徵着水生所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有水有草,生物多样,也正是水生所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奋斗的目标——和谐平衡的水生生态环境。

文化活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例如各种体育比赛、心得交流会、主题晚会、知识竞赛和专题研讨会等。
2014年11月21日,该研究所举办了他们的第六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学专题研讨会,主题是“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淡水生态学专题研讨会系列由水生所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主办,每月举行一次,每次由一个学科组提出特定的研讨主题并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做交流报告,旨在促进水生所淡水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增进青年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
赵进东
所长(法定代表人)
胡征宇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解绶启
副所长
徐旭东
副所长
杨兴宪
副所长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