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9-09-12 10:24:33)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发展而来,是套用基础与套用发展研究有机结合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内流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学等学科。

截至2014年底,该所共构建有7个实验室;共有职工45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5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正高级37人,副高级102名;共有在读研究生2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人,硕士研究生132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IET
  • 成立时间:1980年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研究所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
  • 硕士点:6个(5个二级学科+1个专硕点)
  • 现任所长:朱俊强

历史沿革

研究所发展简况示意图研究所发展简况示意图
1956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成立,吴仲华任动力室主任,办公地点暂设清华园内。
1957年,动力研究室下设了8个研究小组,分别为:内燃机组、煤的动力工艺综合利用组、传热及太阳能利用组、燃烧组、原子能动力组、动力经济、天然气利用及其它组、高速飞行(鱼雷动力、叶轮机械)组。
1958年,吴仲华等创建了工程热物理专业。
1960年,动力研究室挂靠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为力学研究所的第一研究室。吴仲华任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第一研究室有气动组、传热组、燃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
1961年,撤消第三室。
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建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建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因故未能实现,但并未撤销研究所建制。
1964年,第一研究室分成第一、第三和第五研究室。
1972年,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下放北京市,改为北京力学所,原动力室合併为第一室,分6个组。
1978年,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它是由从事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民众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1979年,吴仲华以学部委员的名义向中国科学院党组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儘快恢复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建制。
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批覆张永逊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届党委书记,吴仲华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届所长;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学会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工程热物理学报》正式出版,吴仲华教授任主编;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在召开全体会员大会,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吴仲华教授当选为理事长。
1981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热物理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学科。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9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有职工45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5名,正高级37人,副高级102名,博士生导师31位,硕士生导师55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5人,国家“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数据和国家“青年千人计画”数据为2016年1月官网显示数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金红光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肖云汉、谭春青、唐大伟、朱俊强、林峰
国家“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张燕峰、田振玉、郝勇、姜玉雁

科研部门

截止到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构建有七个实验室,分别为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燃气轮机实验室、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分散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储能研发中心、传热传质研究中心。7

科研装备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以热物性、气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燃烧学等方面的科学仪器设备、分析测试服务、测试方法与标準研究等为对象,拥有柔性高速转子动力学实验平台、兆瓦级多种燃料实验平台、电容和微波双模态层析成像测量系统、100kW风电机组、多能源互补的冷热电联供实验系统、飞秒雷射抽运探测热反射测试系统、热线风速仪IFA300、宽温域导热係数测量系统等具有鲜明工程热物理所学科特色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平台。
该研究所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仪器设备总览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所属平台
1
耐驰综合热分析仪(TG-MS)
STA 449 F3 HTP40000A88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
多相流测量仪
Labasys1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3
傅立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
GASMET DX40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4
微波层析成像系统
MTS-LU-16-10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5
同步热分析仪
STA 449F3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6
质谱仪
QMS 403C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7
离子色谱仪
ICS-9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8
气质联用仪
7890B-5977A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9
电容层析成像系统
ACECT-20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0
红外光谱仪
TENSOR 27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1
安捷伦气相色谱仪
Micro GC 30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2
气相色谱仪
7890B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3
PE热重分析仪
TG/DTA 63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4
热质联用系统
STA 449F3-QMS 403C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5
高温氧含量仪
TR-9200型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6
携带型烟气检测仪
KM9106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7
携带型煤气分析仪
Gasboard-3100P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18
喷雾雷射成像测量系统
——
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测试组
19
三坐标测量机
LH12.20.10
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测试组
20
合金分析仪
Alpha 3000
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测试组
21
平面雷射诱导萤光系统
PLIF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2
三维雷射都卜勒测速仪
3D LDV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3
都卜勒粒度分析仪
PDA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4
粒子成像测速系统
PIV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5
全自动工业分析仪
5E-MAG6700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6
智慧型灰熔点测试仪
SDAF105a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27
同步雷射成像仪
M140laVision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28
恆温测速仪
TSIIFA300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29
风洞翼型气动特性测试系统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0
噪声性能测试仪
NI 1082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1
示波器及噪声发生器
示波器:DSO-X3014A
噪声发生器:81150A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2
边界层流动自动测试系统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3
科研级透反金相显微镜
55XA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4
多物理参数测试系统
Rosemount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5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Aglilent Carry 5000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6
太阳光源模拟系统
ST-TER001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7
燃料、烟气成分分析系统
Aglient 7890A/MRU VARIO PLUS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8
电容层析成像仪
ECT12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39
红外热像仪
VCHDR880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0
黑体炉系统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1
太阳能辐射仪
BSRN3000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2
红外式气体成分分析装置
MGA5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3
高频数据採集系统(PXIe综合测试系统)
PXIe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4
热重分析仪
DTG-60H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5
近红外光谱仪系统
NIR2500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6
烟气分析仪
VARIO Plus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7
405nm多模光纤耦合输出雷射器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48
高速运动分析仪
R310
传热传质与先进热管理测试技术组
49
检漏仪
ZQJ-542
传热传质与先进热管理测试技术组
50
宽温域导热係数测量系统
TPS 2500S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1
流变仪
DHR2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2
差示扫描量热仪
Q2000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3
MW级压缩空气储能试验台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4
15kW超临界空气填充床储冷储热实验台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5
可再生能源模拟系统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6
喷淋式蓄热系统及实验平台
——
总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测试技术组
57
飞秒雷射抽运探测热反射系统
——
传热传质与先进热管理测试技术组
58
1MW富氧燃烧试验系统
——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59
兆瓦级多种燃料燃烧实验平台
——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60
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平台
——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61
2MW半焦燃烧试验台
——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62
催化燃烧实验台
——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63
100kW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试验系统
——
低阶煤清洁高效转化测试技术组
64
流化床颗粒製备分析和控制系统
——
流化床颗粒製备分析和控制系统
65
煤乾燥分选一体化试验平台
——
流化床颗粒製备分析和控制系统
参考资料:

交流合作

2012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有36批56人次派赴15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接待国际来访24批55人次;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会议。
2013年,该研究所新签署契约经费总计1.1亿元,共有43批89人次派赴14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接待国际来访33批55人次;主办ECOS等国际会议2次,参会人数达400余人,其中外宾人数近200人。
2014年,该研究所有4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签订契约书,新签署契约经费近3亿元,到所经费3.47亿元;派出出国(境)32批70人次,去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4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吸引国外科学家、学者来所访问、合作考察及合作研究30批48人次。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0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7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发表论文312篇,其中SCI收录76篇、EI收录219篇。
2011年,该研究所争取科研任务75项,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4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发表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83篇、EI收录188篇。
2012年,该研究所新争取科研项目94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4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发表论文365篇,其中SCI收录67篇、EI收录118篇,出版专着2部。
2013年,该研究所新争取科研项目8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2项,授权发明专利43项;发表论文367篇,其中SCI收录77篇、EI收录128篇,出版/参编专着3部。
2014年,该研究所全年共新争取科研项目110项,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2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外观专利1项,PCT国际阶段专利3项,PCT国家阶段专利6项,申请软体着作权10项。授权发明专利63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软体着作权登记8项,国外专利4项。全年共发表论文425篇,其中SCI收录147篇、EI收录130篇。

学术期刊

《工程热物理纵横》创刊于2007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内部综合性月刊。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据2016年1月该期刊官网显示,该期刊开设有特别报导、综合新闻、专家讲台、科研动态、合作与交流等16个栏目,该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汐潮任主编。
《工程热物理学报》在2014年获得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授予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全国前10%学术期刊)”称号。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9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设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工程硕士(动力工程领域)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9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读研究生共2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人,硕士研究生132人。
2013 年,该研究所同学张远和孙流莉获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欧阳子区等10人获国家奖学金;张远等 4 人获“吴仲华优秀学生奖”;吴海波和闫月君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欧阳子区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及中科集团环保奖学金;研究所 44 位研究生获中国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奖”。
2014 年,该研究所李胜博士的学位论文《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机理及煤制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彭烁、辛芳获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杨征等10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博士生欧阳子区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博士生陈强获“中科集团环保奖学金”;研究所 42 位研究生获中国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奖”。

文化传统

所徽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所徽为英文字母“ET”的变形,表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特徵(EngineeringThermophysics),同时又突出了一个“e”的象形,表示该研究所主要从事energy,ngine,,nvironment 面的科学研究;英文大写字母 “IET”为该研究所英文缩写(Institute ngineering hermophysics)。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蓝、红、绿为该研究所的代表色。蓝色表示该研究所从事着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红色圆形象徵富有动感的叶轮机械,表示该研究所从事着动力领域的科学研究;变形的绿色“T”字象徵山川、大地,表示该研究所从事着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图案新颖,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想像力,预示年轻的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象一轮初升的太阳,充满着朝气和生命力。

文化活动

2014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和团委各项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开展了包括文艺、体育、时事、“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纪念、“教师节敬师活动”、“爱心相连”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所内研究生学术活动藉助“博士论坛”、“学术活动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论坛”、“齐鸣讲坛”、“探索讲台”等平台广泛展开。

组织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朱俊强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赵汐潮
副所长:吕清刚
副所长:陈海生

历任领导

  • 第一届(1980——1984)
所 长:吴仲华
党委书记:张永逊
  • 第二届(1984——1987)
所 长:吴仲华
党委书记:钟 辉(1986~1987)
  • 第三届(1987——1992)
所 长:陈乃兴
党委书记:钟 辉(1987~1990)
党委书记:吴保义(1991~1992)
  • 第四届(1992——1994)
所 长:蔡睿贤
党委书记 :吴保义
  • 第五届(1994——1998)
所 长:陈静宜
党委书记:吴保义(1994~1995)
党委书记:厉树廉(1995~1998)
  • 第六届(1998——2002)
所 长:黄伟光(2001~2002)
党委书记:厉树廉(1998~2000)
党委书记:贺和民(2000~2002)
  • 第七届(2002——2006)
所 长:黄伟光
党委书记:贺和民
  • 第八届(2006——2010)
所长:秦伟
党委书记:张平
  • 第九届(2010——2015)
所长:秦伟(2010.7~2014.7)
党委书记:张平(2010.7~2011.12)
党委书记:赵汐潮(2011.12~2015.6)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