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承压形变

(2021-07-16 12:00:03) 百科综合

承压形变

承压形变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与水力特徵,区内地下水分为鬆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其中以鬆散岩类孔隙水为主,自浅至深可分为潜水、第Ⅰ承压水、第Ⅱ承压水和第Ⅲ承压水。

①潜水含水层

区内广泛分布。由全新统长江沖积及沖海相沉积而成,含水层岩性以灰—灰黄色粉细砂及粉土为主,底板埋深15—30m。以接受降水补给为主,水位埋深一般1—3m。

②第Ⅰ承压含水层组

含水层主要由上更新统砂层组成,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含水层的结构、岩性、厚度等水文地质特徵相差悬殊。在平面上可将其划分成三个水文地质区,各区具体的水文地质特徵现分述如下:
古河床区:分布在大新—合兴—南丰—东沙一线以北。含水层厚度一般60—70m。岩性以粉细砂、中砂为主,具上细下粗沉积韵律,结构比较鬆散,单井涌水量2000—3000m3/d。目前,该区的地下水开採强度较小,水位埋深在15m以浅。
漫滩区:分布在后塍—塘市—西张—港口一线以北、大新—合兴—南丰—东沙一线以南,地层结构为砂与粘土混合结构类型,该区含水砂层由北向南逐渐分为上下两段,上段顶板埋深30—35m,砂层厚度9—12m,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富水性较差。下段顶板埋深50—60m,砂层厚度40—50m,岩性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分布比较稳定,单井涌水量500—2000m3/d。为现状中地下水开採主要层位,目前水位埋深一般在20—35m之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在42m左右。
边缘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区。下段砂层呈薄夹层状发育分布,富水性差。砂层厚度一般在10m左右,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单井涌水量普遍小于500m3/d,水质多为矿化度1克/升—2克/升的微鹹水。

③第Ⅱ承压含水层组

含水层组顶板埋深130—135m,底板埋深160—170m,厚度及颗粒粗细与长江河道分布有关。含水层组砂层厚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薄,岩性颗粒逐渐变细。区内西南部地带因基岩隆起趋向缺失。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1000—2000m3/d,古河床分布区则大于2000m3/d。在东北沿江地段,Ⅰ、Ⅱ含水层间水力联繫非常密切。

④第Ⅲ承压含水层组

含水地层为下更新统沉积砂层,顶板埋深一般大于170m,受古长江支流的控制,在乐余以北较稳定发育分布。

⑤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含水岩组

含水地层以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灰岩组成,共分布有四个隐伏块段。即塘市、妙桥、南沙—港区、凤凰西部块段,顶板埋深在40—120m不等。其中塘市及妙桥一带的裂隙溶洞含水岩组,单井涌水量可达500—10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

⑥基岩裂隙含水岩组

含水地层以泥盆系五通砂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沙及凤凰一带的孤山残丘及周围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构造裂隙中,均一性较差。单井涌水量在构造带可达100—500m3/d,其它地段则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