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8-22 22:15:12)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6月19日。197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5月,研究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所学科方向为亚热带複合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重点开展农业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调控、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系统调控技术和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学机理及其品种选育等三个方面的研究。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有职工280人,在读研究生198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地理位置:湖南长沙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 成立时间:1978年6月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简称: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专职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1个
  • 硕士点:4个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02)
  • 现任所长:吴金水

历史沿革

1978年,湖南、河北、黑龙江三省分别组建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979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同意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迁至长沙市,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桃源建立桃源试验站。同年,中国科学院撤销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海南试验站,该站12名科研及管理人员来所工作。
1979年,研究所正式提出二级机构设定方案,即设所长办公室、业务处、后勤处和资源利用研究室、农业生态研究室、农业机械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新技术套用研究室和理化室。新接收了李文祥等26名大学毕业生,又分别从全国各地调入了部分科技骨干,研究所的科研队伍逐渐壮大。
2002年5月,亚热带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并拟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后因名称涵盖面太广等原因国家编委未予以批准。
200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科发人字[2003]287号,研究所被正式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2013年底,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编职工总数为280人。其中科研人员209人,占职工人数的75%;技术支撑与服务人员39人,占职工人数的14%;管理人员17人,占职工人数的6%。
在编的科研人员中,研究员30人,副高级51人,中初级156人,其中 “百人计画”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一、二层次人选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3%,具有硕士学位者占25%。
流动人员中,客座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20人,博士后等项目聘用人员12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印遇龙(专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夏新界、吴金水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研究员
入选年度
研究方向
姚康
2014年
单胃动物(猪)的营养研究
李德军
2013年
区域生态与景观生态
徐宪立
2012年
区域生态与景观生态
陈彩艳
2009年
作物及微生物逆境分子生态学
李勇
2009年
土壤生态与农业环境
魏文学
2006年
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
夏新界
2004年
作物耐逆境分子生物学
印遇龙
1999年
动物生态营养与环境
吴金水
1998年
土壤生态与农业环境

科研部门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区域农业生态、畜禽健康养殖、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等三个研究中心,拥有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设立有4个野外站。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中心:湖南省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工程中心、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所级研究站:桃源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

设施资源

  • 设施设备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主要有基因晶片仪、飞行时间质谱仪、植物生长箱、萤光定量实时PCR仪、生化分析仪、胺基酸自动分析仪、C/N分析仪、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站、行质谱仪、碳氮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ICP-AES电感耦合电浆原子发射光谱仪、萤光定量PCR仪、胺基酸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飞行质谱仪、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植物培养室、田间观测仪器主要有光合作用测定仪(LI-6400)、萤光作用测定仪(MINI-PAM)、冠层分析仪、叶面积仪、中子水分测定仪、携带型水质分析仪、E601蒸发测定系统稳定性同位素质谱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时间飞行质谱仪、电浆发射光谱仪(ICP-OES)、探地透视仪、定量PCR仪、基因晶片系统、人工气候培养箱等仪器设备。
  •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围绕所的研究方向与学科发展需要,研究所收藏农业、生物、经济、地理、化学、环境等22大类中、外文图书17527种,25057册;中外、文期刊1202种,已形成明显具有农业学科特色的馆藏体系,实现了与院内外文献信息系统的系统互联和资源共享。

国际交流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先后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在研究所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的“亚太地区环境战略创新研究”、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合作的“猪内源性胺基酸分泌与排泄规律的研究”、与加拿大农业部健康与营养研究中心合作的“作为营养强化剂的改性澱粉在断奶仔猪饲料中的套用研究”和“猪日粮中添补共轭亚油酸对功能性营养成分及肉质的改进研究”、与英国洛桑试验站合作的“提高强固磷土壤磷肥施用效益的研究”、与澳大利亚澳德雷得大学合作的“长江流域优质牧草引进、筛选及耕作制度改革研究”、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的“水稻生产系统中的土壤有机质和作物残茬管理”、与美国UniversityofIllinois合作的“高产奶牛日粮中不同氮源对纤维体外消化率的影响研究”和“奶牛日粮脂类物质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与美国马力兰大学合作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生态的长期生物地质化学变化研究”、与荷兰瓦赫宁恩农业大学合作的“污染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利用”。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签约仪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签约仪式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973和支撑计画项目(课题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人计画项目、中国科学院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项目等重要科研任务共173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85项,出版学术专着51本,发表学术论文639篇,申请专利77项。
该所在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后,科技产出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成就进展90项成果之一;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亚热带丘陵区农业有机资源利用与土壤养分调控研究”新近获得200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并通过审定3个适合我国南方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申请与授权发明专利15项。研究所和长沙县人民政府、湘丰茶厂签订了共建“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试验站”的合作协定。试验基地茶厂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出口欧盟的标準,新建立的600亩有机茶园通过了有机认证,成为湖南省农业龙头企业。
项目猪日粮功能性胺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荣获2016年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获奖年份
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0
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製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
猪饲料养分迴肠消化率及有效胺基酸需要量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

学术刊物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于1980年7月创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学术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11月加入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ISDS),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先后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核心库、中国科技期刊资料库。
《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表扬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範执行优秀奖;1987年、1990年两次分别获湖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2004年连续4次被评为湖南省一级期刊。2012年荣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在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
博士后流动站(1个):生态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生态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畜牧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生态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环境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16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198名,其中研究所独立培养研究生141名(含获CAS-TWAS奖学金的外国留学博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74名,硕士研究生67名,联合培养研究生58名。研究生髮表的科研论文占全所科研论文总数的65%以上。

文化传统

所徽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徽由所英文名缩写字母“ISA”变形组成,体现了研究所的“联合”、“团结”、“向上”精神;地球背景意喻研究所的国际化趋势,表示了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办所宗旨;椭圆中二道空白线,代表了亚热带地理位置,所徽中红色、黄色体现了亚热带红黄壤的区域特色;绿色紧扣“农业”主题,象徵希望与生机。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徽

所歌

《再创辉煌》
作词:研究所集体
作曲:邹佳圻
我们是中国科学院团队中的一员,诞生在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为实现祖国农业现代化,五湖四海汇聚三湘写华卷。艰苦创业,橘火桃源,综合研究科学实践,细看科研硕果满园,展望未来无限灿烂。
我们是中国科学院团队中的一员,驰骋在农业生态领域的前沿。迈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唯实求真协力创新谱新篇。整合资源海纳英贤,知难而进潜心攻关,认知农业生态规律,促进科学和谐发展。
ISA,敢为人先,ISA,一往无前,用智慧为祖国贡献力量,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再创辉煌》已入选“感动中国”-2008全国第二届新创词曲大赛金曲榜,并荣获大赛一等奖。该歌曲于2009年5月出版发行,音乐CD由二炮文工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乔军演唱。

所风

“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求索奉献”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吴金水
党委书记:王克林
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新洪
副所长:谭支良

历任领导

姓名
任职时间
职务
李庆逵
1978.12—1981
所长
何电源
1983.08—1986.12
所长
何添福
1986年12月—1992.05
所长
陈朝明
1994.05—1997.07
所长
王克林
1999.08—2013.02
所长
杨大志
1979.08—1982
党委书记
吴晓明
1983.08—1986.12
党委书记
陈礼御
1995.06—1999.07
党委书记
李文祥
1995.06——2013.08
党委书记
参考资料: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