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酇县古城址

(2021-07-11 23:00:03) 百科综合

酇县古城址

酇县古城址,位于永城市西南25公里的酇城镇。1979年5月,永城县革命委员会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该城址又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现在只有东北角100余米尚存。城墙高出地面6米,顶宽5米,底宽34米。东西两城墙的中部为城门,南北二门则偏西150米,门宽均为6米。古城墙为夯筑,夯土坚实,层次清晰,层厚为14厘米,夯窝大小一致,每一行有10个夯窝,分两行排列,窝为圆形,直径6厘米,整个城墙体内外用夯土筑成,中间填土,填土中有人骨架,还有大量的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的陶片、豆柄、网坠、筒瓦、板瓦残片等遗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酇县古城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永城市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480000平方米
  • 着名景点:造律台

结构

酇县古城址,位于永城市西南25公里的酇城镇。1979年5月,永城县革命委员会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该城址又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现在只有东北角100余米尚存。城墙高出地面6米,顶宽5米,底宽34米。东西两城墙的中部为城门,南北二门则偏西150米,门宽均为6米。古城墙为夯筑,夯土坚实,层次清晰,层厚为14厘米,夯窝大小一致,每一行有10个夯窝,分两行排列,窝为圆形,直径6厘米,整个城墙体内外用夯土筑成,中间填土,填土中有人骨架,还有大量的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的陶片、豆柄、网坠、筒瓦、板瓦残片等遗物。

历史

《永城县誌》载:“秦置芒、酇二县,属砀郡。汉置芒、酇、犬丘三县,属沛郡。隋开皇十六年(598年)复置酇县,大业六年(610年)始置永城县。刘宋复置建平县,废酇”。酇县前后延续六百多年。酇县城高墙巍峨,四门雄壮,气势非凡。此时已奠定了酇县城沿续千余年设县的基础。虽中间曾一度中断,但直到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才并酇县入永州。到明、清时期仍称为酇县乡。直至解放后,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的古城墙,城门保存完好,可谓全国罕见。1980年前后,是古城墙破坏最严重的时期。烧窑取土,平整土地,民众建房等将古城墙搞得支离破碎,断断续续。儘管今天的古酇县城已经残毁,但仍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特别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它的保护,将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