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拜月,是扬州地区一项十分古老的民间风俗仪式。起始于古代宫廷中秋祭月习俗,后贵族效仿,逐渐扩展到民间。
基本介绍
- 项目名称:中秋节(扬州中秋拜月)
- 认证级别:省级
- 项目分类:民俗
- 国家:中国
- 起源时间:周代
- 认证时间:2016年
- 认证批次:第四批
- 申报地区:中国江苏省扬州市
简介
“秋拜月”是扬州的一项传统的民间风俗仪式。早在唐代,扬州以其深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流连于此,留下了诸多颂月的诗篇。如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等。清代黄鼎铭“扬州好,暮景是中秋”,仪征厉惕斋的“十五日中秋,晚间祀月,香肆买月公纸,范为牌位,供之案上”。这说明了扬州“中秋拜月”的历史流传。
历史渊源
中秋拜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即指中秋祭月,中秋祭月的风俗起初是在宫廷,后来贵族仿效,逐渐扩展到民间。扬州素有“月亮城”之称,与月亮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
基本内容
在汪曾祺的散文《晚饭花》中记录了一户夏姓人家中秋拜月赏月的情景。童年时,扬州平常人家年年拜月,老人说“在家不拜月,出门遭雨雪”。每年中秋夜,每家会在门口或庭院内摆一张桌子作供桌,放上月饼、团圆(籽麻糖)饼、子孙饼、莲藕、菱角和一碗凉开水,再点一支香,除父亲外,大人、孩子都参与拜月仪式,大家分别对着月公三鞠躬,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分吃供果。其实,扬州城里许多人家的拜月形式也大致如此。
基本特徵
拜月仪式有严格的程式和道具,参加拜月的人员须準备汉服若干件,此外,还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烛、月光纸、大瓦盆、火柴或打火机。祭器有祭桌、席垫、香炉一只、烛台(2只)、高香一炷、散香若干、爵杯三只、果盘十二只、爆竹适量、小刀一把。
供品要準备莲藕、莲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苹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时令水果,还要放上月饼、团圆(芝麻糖烧)饼、宝塔饼、子孙饼等食品及纯净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
主要价值
2008年国家把中秋节确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使中秋节回归到应有的地位,而拜月是中秋节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更能体现团圆喜庆的节日气氛。拜月仪式庄严隆重,流程分别为:三上香、三敬酒、诵读祝文、焚烧祝文和月光纸、集体拜月、礼成,再由主拜将象徵和谐团圆的月饼分切开来,送给在场的每一位宾客。扬州是着名的月亮城,举办与中秋相关的拜月活动,更能彰显扬州传统文化的意义,更能提升扬州城市的文化品位,而在诸多活动中,拜月应是最好的诠释。
濒危状况
由于没有专门资金的投入,拜月活动只被当成中秋节当日的仪式而已,没有对历史资料的蒐集、整理、深入研究,没有活动资料的收集归档和保护工作,没有拜月仪式相关物品的购置、拜月服装的设计製作、场地灯光的布置,更没有聘请专家、参演人员。经费是制约拜月活动做大做强的瓶颈和障碍。
保护措施
夏梅珍作为扬州拜月仪式的主要传承人,她计画用五年的时间,推动拜月品牌的创立,将“中秋拜月”引入社区和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课堂,使中秋拜月和相关的民俗知识得到传播和弘扬。
“明年计画培养一批主持拜月的人才,扩大拜月活动的範围。”夏梅珍说,2016年的目标是将扬州中秋拜月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品牌,2017年,争取将每年的拜月活动引进到社区,丰富社区民众的娱乐生活;至2019年,建立扬州中秋拜月活动的资料库,完善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为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做好资料的蒐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