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打工,是左河水以传统的“鹧鸪天”词牌创作的一首反映一位山区老农,为了赚钱供儿孙读书,不顾年老体衰,历尽天涯海角打工之苦情况的词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工兄弟吃苦耐劳、勤奋节俭、重教育等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和作风,同时也教育世人,中国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建设的一砖一瓦都浸染了农民工艰辛的汗水和苦楚的离情。
作品全称为《鹧鸪天·老农打工》,有人将其与词人的另一首词《鹧鸪天·少年打工》并称为打工的“父子篇”。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老农打工
- 作品别名:鹧鸪天·老农打工
- 创作年代:2001年春节
- 作品出处:《江西诗词》《中华诗词》
- 文学体裁:诗词
- 作者:左河水
- 创作地点:江西庐山市蓼南乡
- 词牌:鹧鸪天
作品原文
老农打工
农民离乡闯天涯

[鹧鸪天·老农打工]
(左河水)
老汉离乡为育娃,几多风雨历天涯。
老汉离乡为育娃,几多风雨历天涯。
日修高宅熬寒暑, 夜宿窝棚忍咬扎。
-
节膳用,戒菸茶,赚了学费备零花。
节膳用,戒菸茶,赚了学费备零花。
望乡放眼何方是, 四面楼林不见家。
作品注释
1、老农打工:指中老年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去从事非农业生产性的工作。老农,按照我国农村的习惯,一般是指年龄达50岁左右的男性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偏轻的,儿女往往未婚,有的还在大学读书;年龄偏大且儿女结婚较早的,孙子辈的后人已经在国小念书。
2、老汉:即老农,农村多指朴实年老的男性农民。有些地方往往还是老年男人的自称,而四川有人把爸爸称为老汉。
3、离乡:指离别故乡。此处指老农离开自己祖祖辈辈居住和劳作的乡村去城市打工。
4、育娃:娃,最初的意思是成熟美丽的女人。《说文解字》中对于“娃”的解释是“于佳切,圜深目皃(貌)。到了唐人、宋人的笔下,这个字所显示的女子年龄明显地变小了,很多诗词里所呈现的“娃”是少女、小姑娘的代称。今天的俗语中,除了亲昵的小名,“娃”字则更多地用于称孩子,儿女。故,育娃即为养育、培育、教育自己儿女与子孙的意思。
5、风雨:即风和雨。此处意为风风雨雨,比喻困难与障碍重重。
6、历:指经过,经历过。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7、天涯:意为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日修高宅熬酷暑

8、高宅:指在城市建造的高层住宅。
9、熬寒暑:农民建筑工的职业特徵需要一年四季在露天作业,必须忍受寒风与酷暑的煎熬。
10、窝棚:指临时搭建的能避风雨的简陋的小屋或工棚。如郭澄清《大刀记》第六章:“瓜地中间,搭了个窝棚。”
11、咬扎:此处指蚊子和地下其他小虫子的叮咬。
12、膳用:膳,指日常吃的一伙食;用,指日常的生活用品及其他花费,如毛巾、牙膏、衣服,出门的车费、娱乐费等。
13、备零花:即準备为自己的读书“娃”在学校读书期间所需的零花钱。
14、望乡:指远望、了望自己的家乡。
15、放眼:指极目远望。张开眼睛,纵目,放开视野。如:唐.白居易.洛阳有愚叟诗:「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髮。」
16、楼林:指城市如同林立的高楼大厦建筑群。
作品译文
一位农村的老汉为了保障自己的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发达城市打工,不知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其艰难与辛楚一言难尽。
他进入了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做工,一年四季修建高层的住宅,白天熬过寒冬那风雪的摧残,忍受暑夏烈日的煎烤;夜晚住进自建的简易窝棚地铺,还要忍受蚊子等各种虫子的叮咬。
他节省日常的一伙食及各种生活用品的花费,戒掉了菸酒,不再泡茶水,通过点点滴滴的节吃俭用,不仅使孩子的学费有了保障,连在校的零花钱也有了着落。
最让他难熬日子的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家里老小及责任田的牵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想独自举目远望遥远的家乡,可是人生地不熟,已分不清东西南北,只见四面高楼林立,万家灯火,却不是自己思念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