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将军輓歌》是清代文学家朱琦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诗的开头四句描写英国侵略军来势之猛;“粤关守吏走相告”以下十二句描写虎门地势险要;“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以下十二句描写关将军徒手搏战,以身殉国的原因;最后七句描写关将军壮烈殉国之状,叹其身后萧条,颂炳炳大节,诉痛悼之心。全诗以描、叙、议相结合,雄浑健挺,跌宕多姿,富于感染力。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关将军輓歌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体裁:杂言古诗
- 作者:朱琦
- 作品出处:《射鹰楼诗话》
作品原文
关将军⑴輓歌
飓风昼卷阴云昏,巨舶如山驱火轮。
番儿⑵船头擂大鼓,碧眼鬼奴出杀人。
粤关守吏走相告,防海夜遣关将军。
将军料敌有胆略,楼橹⑶万艘屯虎门⑷。
虎门粤咽喉,险要无比伦。
峭壁束两峡,下临不测渊。
涛泷⑸阻绝八万里,彼虏深入孤无援。
鹿角相犄⑹断归路,漏网欲脱愁鲸鲲⑺。
惜哉大府⑻畏懦坐失策,犬羊⑼自古终难驯。
海波沸涌黯落日,群鬼叫啸气益振。
我军虽众无斗志,荷戈⑽却立不敢前。
赣兵⑾昔时号骁勇,今胡望风同溃奔?
将军徒手犹搏战,自言力竭孤国恩。
可怜裹尸无马革⑿,巨炮一震成烟尘。
臣有老母年九十,言下一孙未成立,诏书哀痛为雨泣。
吾闻父子死贼更有陈连升⒀,柄柄大节同崚嶒⒁。
猿鹤幻化⒂那忍论!我为剪纸招忠魂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关将军:指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协助林则徐抗英。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侵略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力苦战,身受重伤,仍亲自发炮杀敌。终因众寡悬殊,与守军数百人壮烈牺牲。
⑵番儿:指英国侵略军。
⑶楼橹(lǔ):亦作楼墙,古时军中设定用以了望或攻城的高台。此处指设有了望台的军舰。
⑷虎门:在珠江三角洲南侧,为珠江主要出海口之一。
⑸涛泷(lóng):汹涌的波涛。
⑹鹿角相犄(jī):指前后夹击。
⑺鲲:传说中的大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此处借指英国侵略军。
⑻大府:明清之际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此处指琦善。
⑼犬羊:此处指英国侵略军。
⑽荷戈:扛着兵器。
⑾赣(gàn)兵:指当时调来广东作战的江西兵。
⑿裹尸无马革:无马革包裹尸体。《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⒀吾闻父子死贼更有陈连升:三江口副将陈连升,负责守卫广东沙角炮台。英侵略军数千进攻,他率领儿子陈长鹏及六百士兵英勇抵抗,最后弹尽粮绝,陈连升殁于阵,陈长鹏投水死。
⒁峻嶒(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这里比喻陈连升父子的高尚节操。
⒂猿鹤幻化:《太平御览》:“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后人因以“猿鹤幻化”或“猿鹤虫沙”比喻战死沙场。
⒃剪纸招忠魂:古代民间的一种迷信风俗,剪纸为衣,招客死远方的鬼魂。
白话译文
大白天突然飓风捲地而起,阴云密布,天空昏暗下来。如山的巨大军舰驱动着马达。
英军在船头上擂动着大鼓,碧眼的英国鬼子冲出来杀人。
广东关防守军奔走相告,朝廷连夜派遣关将军守卫海防。
关将军料敌如神更有胆略,将数十艘战船屯驻在要塞虎门。
虎门乃广东的咽喉,地势险要无与伦比。
东西矗立着峭壁峡谷,下面临近不测的深海。
英军与本土远隔波涛万里,他们深入中国海域孤立无援。
我军可依险形成钳形之势把敌军拖住,再切断它的归路。强大如鲸鲲的敌军想从大网中漏掉,也万万不能。
可惜总督琦善畏敌怯懦错失良策,犬羊之辈自古终难驯服。
翻滚的海涛映着昏黯的落日,敌军怪叫气焰益发嚣张。
我军虽然众多但无斗志,扛枪却立不敢向前。
昔日号称骁勇的赣兵,今朝遏敌望风溃退逃奔。
关将军徒手与敌人展开搏斗,自言力气衰竭有负国恩。
可怜将军没能马革裹尸归来,巨炮一震化作烟尘。
关将军上有九旬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幼孙。诗人我读罢诏书,哀痛得泪如雨下。
我听说战死阵地的更有陈连升父子,其光明大节如同突兀的高山。
英勇战死的将士已幻化成猿鹤,又怎忍心议论!我要为烈士剪纸赋诗,以慰忠魂。
创作背景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英国侵略军猛攻广东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兵力战,而两广总督琦善妥协求和,早已暗中与英人订立《穿鼻草约》,不发援兵。关天培及守台士兵四百余人战死。诗人于次年以满腔悲愤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英国侵略军的猖狂入侵,肆意杀人。大风呼啸,阴云密布,整个天地一片昏暗,诗的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人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接着三句写敌人驱动军舰,擂响大鼓,敌人入侵的过程和嚣张的气焰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并使战争的气氛更趋紧张。
第二层十二句写关天培一方的情况。清道光十四年(1834),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他上任后,把虎门一带整治得固若金汤。当时有首歌谣讚颂虎门海防:“虎门云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同时,虎门两岸峰峦对峙,水中岛屿突出,海水深不可测,地势十分险要,是珠江的咽喉要隘。这一层紧接上一层的危急形势。用“粤关守吏走相告”作铺垫,既点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又推出了要歌颂的人物。诗人用连句法写出关天培一方占天时、地利、人和,气韵通贯完足,节奏跌宕分明。在这一层中,明写关天培一方有利,暗写敌方危险,明写敌方之愁暗写关天培一方之喜,这就与第一层中明写敌方得意忘形,气焰嚣张,暗写关天培方失利,损失惨重形成鲜明对照。前后两层,一正一反,每一层中又虚实结合,章法灵活多变,意味含蓄隽永。
第三层十二句,以“惜”字打头,抒发对虎门战败、将军殉难无限痛惜和悲愤的感情。由于两广总督琦善削弱防务甚至割地赔款讨好侵略者,助长侵略者的气焰,挫伤了爱国将士的抗战热情。虎门战斗打响后,他坐视不救,致使关天培孤军无援,亲自搏战,最后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诗人在这一层中,揭示了虎门战败的原因,矛头直指卖国投降官僚。关天培谋略过人,士兵们人多骁勇,就因为“大府畏懦”,结果使敌人“叫啸气益振”,“我军虽众无斗志,荷戈却立不敢前。”过去以骁勇着称的赣兵,在卖国投降政策下,望风溃败。诗人以犬羊自古难驯的事实与清廷媚外求和的幻想对比,以赣兵昔时骁勇与今日溃崩对比,以琦善怯懦失策与关天培报国“徒手犹搏战”对比,深刻揭露了清廷卖国投降造成的恶果。其中充满了对关天培的敬佩和惋惜,饱含着诗人的血泪和愤怒,使“惜”字落到了实处。“海波沸涌”句写景,交代了战斗的时间是下午,寓含了诗人狂怒如海的情绪和暗淡沉闷的心境,与开篇写景形成呼应。
第四层为最后七句,抒发诗人的哀悼之情。关天培上有年近九十的老母,下有未成人的儿子,可他外敌未灭,不以家为。其精神节操,高不可仰。他和陈连升父子的牺牲,使诗人悲痛欲绝,哀惋不已。
诗人以沉郁悲壮的笔调记叙了关天培虎门遇难的经过,歌颂了爱国将士不畏牺牲,坚决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事迹,谴责了投降派官僚怯懦卖国的行径,抒发了对关天培的崇敬和哀悼之情。全诗以记叙为主,兼熔议论、抒情于一炉,字字用血泪凝成。结构上第一、二层分写敌方与关天培方,第三层合写敌方与关天培方,第四层扣住题目,绾结全篇,既腾挪变化,又承接自然。其中对虎门战斗和关天培殉难经过的记录,準确生动。
名家点评
清代杨传第《怡志堂诗初编·序》:不立纲综,而自成体势。
清代徐世昌 《晚晴簃诗汇·诗话》:忠义之慨,独有千古,而卒不欺其言。伯韩又岂仅诗人已哉!
当代哲学史家王蘧常《国耻诗话》:叙述密緻,于委蛇澹蕩中郁风雷之声,斯为可贵。
作者简介
朱琦(1803—1861),字濂甫,一字伯韩,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御史。工经学,善诗文。鸦片战争期间,撰有叙事感怀诗歌,歌颂抗英将士,揭露投降派,真实不讳,时誉为诗史。着有《怡志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