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7-12 18:45:32) 百科综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一个二级单位,简称艾防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 外文名: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 性质:二级单位
  • 简称:性艾中心
  • 成立于:1998年7月
  • 批准机构:国务院
  • 机构类型:爱滋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
  • 英文缩写:NCAIDS/STD

基本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所属卫生部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98年7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爱滋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随着2002年1月23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更名为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NCAIDS/STD)。

主要职责

(1)协助卫生部组织制订预防控制爱滋病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科学依据。
(2)参与爱滋病国家防治规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价,组织协调製定有关技术策略与措施,提供技术指导和谘询。
(3)对全国爱滋病的监测和爱滋病实验室检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组织制订有关技术标準、规範和方案,并督导检查实施。
(4)组织开展爱滋病疫情和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承担爱滋病疫情报告管理,负责收集、交流国内外有关爱滋病预防与控制的信息。
(5)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爱滋病防治培训及有关部门开展宣教培训提供技术指导,组织製作有关爱滋病预防与控制培训教材和宣传教育资料。
(6)组织开展爱滋病防治策略、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干预、治疗与关怀、爱滋病病原学、免疫学及实验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套用。
(7)组织开展有关爱滋病国家级政府间和多、双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参与实施和发展国际爱滋病防治策略与规划活动。
(8)承担国务院爱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承办卫生部有关政策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的组织安排及上级单位交给的其它任务。

领导介绍

领导名单
职位
姓名
职位
姓名
中心主任
吴尊友
中心党委书记
韩孟杰
中心副主任
刘中夫
中心党委副书记
刘康迈
中心副主任
孙江平
中心副主任
汪 宁
吴尊友,男,汉族,1963年生,研究员,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
曾任性艾中心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室主任,现任性艾中心主任。分管科室:中心办公室 、 规划财务室、综合防治与评估室、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室。
韩孟杰,男,汉族, 1964年生,副研究员,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
曾任性艾中心主任助理,现任性艾中心书记。分管科室:国艾办、CHARTS项目办公室、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办公室。
刘康迈,男,汉族,1952年生,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曾任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信息室主任,性艾中心主任助理,现任性艾中心副书记。分管科室:政策信息室、人事党群办公室、监察审计办公室。
刘中夫,男,汉族,1963年生,研究员,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
1988-1998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性艾中心办公室主任,现任性艾中心副主任。分管科室:实验室及后勤管理办公室、治疗与关怀室、中默爱滋病合作项目办公室。
孙江平,男,汉族,研究员,1957年生,英国Bristol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7月以前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所副所长,现任性艾中心副主任。分管科室:国际合作与项目管理办公室、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及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办公室秘书处、中盖爱滋病项目办公室。
汪宁,男,汉族,1959年生,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
曾任性艾中心主任助理,现任性艾中心副主任。分管科室:流行病学室 、参比实验室、病毒及免疫研究室。

科室介绍

人事党群办公室
实验室及后勤管理办公室
治疗与关怀室
中心办公室
国际合作与项目管理办公室
流行病学室
监察审计办公室
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室
综合防治与评估室
规划财务室
政策研究与信息室
综合防治与评估室
参比实验室
病毒及免疫研究室
中英爱滋病策略支持项目办公室
中盖爱滋病项目办公室
中国-默沙东爱滋病合作项目办公室
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RCC)办公室
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及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办公室秘书处

历史事迹

1995年

1月,在卫生部支持下建立了国家级爱滋病哨点监测系统。
6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组建预防控制爱滋病工作机构问题的复函》中,建议成立“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协调会议制度”和“卫生部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有机构的基础上,调整组建全国预防控制爱滋病专业机构。”
8月,国务院批覆卫生部,同意建立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协调会议制度,以加强预防和控制爱滋病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有关加强预防和控制爱滋病的专业结构和队伍建设问题,按中编办提出的意见办理。

1996年

10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下发《关于筹建国家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通知》,决定筹建国家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成立国家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筹备组,由祁国明同志兼任筹备组主任,郑锡文、邵一鸣同志任筹备组副主任。

1997年

1月,整理、分析全国爱滋病病毒感者和爱滋病病例的相关资料,并开始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病例报告,建立了相应的疫情库。
卫生部疾控司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办《爱滋病预防控制信息》创刊,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彭佩云的称讚。
12月,邵一鸣等人的“云南瑞丽流行区爱滋病毒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跟蹤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8年

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覆,同意成立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暂核批事业编制80名。
3月,卫生部下发《关于成立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通知》, 同意成立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7月1日,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卫生部领导下的预防、控制爱滋病专业机构,承担全国爱滋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对策研究等任务,行政上是隶属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7月1日,王克安同志兼任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
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相关科室共发现至少6个亚型的HIV-1毒株。

1999年

8月,邵一鸣等人的“全国範围内爱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相关科室检出HIV-1的8种亚型,并首次在我国发现HIV-1两种亚型的重组型。
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相关科室开展爱滋病病人的治疗研究探索。

2000年

6月,中英性病爱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启动。该项目覆盖云南、四川两省37个市(州)83个县(区),项目周期6年(2000年6月-2006年12月)。英国政府为该项目提供赠款2 000万英镑及技术援助。
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将临床工作的重点放在HIV-1临床治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医疗护理及检验技术培训,国内运用HAART疗法治疗HIV/AIDS的局面初步打开。
12月1日,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网站开通运行。

2001年

5月,沈洁同志任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0月,在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工作的美籍华人曹韵贞教授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的最高奖——“友谊”奖。
11月,刘中夫、孙江平同志任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副主任。
12月,刘康迈同志任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党总支副书记。
12月,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相关科室建立了HIV-1感染者免疫功能的测定方法和稳定的HIV-1基因诊断方法。

2002年

1月,随着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基础上组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爱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爱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性艾中心”。性艾中心属国家级性病爱滋病防治专业机构,行政隶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聘任曾毅院士为性艾中心首席科学家。
3月,余冬保博士获世界卫生组织“雅克什奖”荣誉奖。
6月,中国综合性爱滋病研究项目(简称中国CIPRA项目)申请成功。该项目周期为5年(2002年6月-2007年6月),并在5年后延长了一年,总经费约1 480万美元。
8月,邵一鸣同志被卫生部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8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聘任邵一鸣同志为性艾中心首席专家。
8月,性艾中心相关科室启动了“针具社会市场行销”的干预活动。
性艾中心相关科室开始在全国实验室检测网路内开展扩大国家爱滋病血清库工作,并建立了简便易行的爱滋病药物耐用性监测方法。
12月,性艾中心在河南省上蔡县开始第一个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试点工作,为200名爱滋病患者提供治疗。

2003年

1月,邵一鸣同志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月,性艾中心协助有关部门出台了《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暂行方案》,成立美沙酮国家工作组,探索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的策略、管理办法和技术措施,尝试採用美沙酮药物治疗,并确定了第一批8个美沙酮试点单位。
3月,卫生部启动51个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总体目标是利用3-5年时间,通过开展示範区工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爱滋病综合防治机制,阻止爱滋病进一步传播。为加强对全国示範区工作的管理,卫生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管理办公室。
10月,在性艾中心协调和推动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相关人群的爱滋病流行病调查,建立了全国爱滋病流行病调查资料库。
10月,在卫生部支持下,性艾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採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爱滋病规划暑推荐的爱滋病疫情估计方法,对全国现有爱滋病感染人数进行估计和测算,完成了《中国爱滋病流行形势分析报告》。
10月,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周期5年(2004年9月-2009年8月),总经费为9 788万美元。
11月,性艾中心开展全国HIV耐药性本底抽样调查,掌握了大规模用药前全国範围内HIV感染者病毒耐药性本底情况。
在性艾中心协调下,初步在全国建立了一个较为齐全的五级实验室检测网路。
性艾中心在实验室内建立了套用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相结合进行病毒载量测定的方法。
在性艾中心协调下,我国启动了安全套推广干预试点。
在性艾中心协调推动下,我国正式启动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到11月,全国共有9个省累计6 000多人接受国家免费提供的4个药物厂家生产的6种抗病毒药物。
在性艾中心建立了国家爱滋病抗病毒治疗资料库。

2004年

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命汪宁、韩孟杰同志为性艾中心副主任。
4月,吴尊友同志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5月,性艾中心在监测系统内建立了国家级爱滋病相关行为监测点。
7月,邵一鸣同志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7月,中英爱滋病策略支持项目获得批准。该项目由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管理。项目一期为3年(2005年~2007年), 项目总经费为720万英磅,并于2005年1月正式启动;项目二期从2008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项目总经费为500万英镑和250万澳元。
7月,根据卫生部领导的指示,性艾中心成立了卫生部两个爱滋病疫情严重的联繫点(河南省驻马店市和云南省德宏州)工作组,由两名性艾中心副主任分别任组长,同时安排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治疗、高危行为干预方面的业务骨干作为工作组成员,长期固定2~3人驻守在两个联繫点工作。
9月,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周期5年(2005年7月~2011年3月)。2006年9月,英国政府通过英国国际发展部向中国政府赠款3 000万英镑,其中有2 000万英镑用于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爱滋病项目二期,在现有7省(自治区)76个项目县的基础上新增50个县。项目一期全球基金支持2 393万美元,中方配套699万美元;项目二期全球基金和中英经费约7 900万美元,中方配套约4 870万美元。
10月,性艾中心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10月,邵一鸣等人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全长基因系列”获国家发明专利。
经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管理办公室的筹备与策划,全国第二批76个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启动。至此,全国共建立127个爱滋病综合防治示範区。
性艾中心与妇联、共青团和人口计生等部门合作,在示範区开展“面对面”宣教活动。
为配合自愿谘询检测工作的开展,正式启动了CD4细胞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
国家参比实验室建立和完善了HIV感染检测的替代策略,为云南、广西、新疆等高流行区节约了大量的经费。
12月,经有关部门与性艾中心的努力,爱滋病抗病毒治疗在全国广泛开展。

2005年

4月,邵一鸣同志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5月,中国-默沙东爱滋病合作项目签署备忘录,该项目于2007年8月正式启动。项目周期为5年(2007-2011年),总金额为3 000万美元。
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爱滋病网路直报信息系统正式启动,性艾中心开始通过网路直报管理爱滋病疫情。
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命吴尊友同志为性艾中心主任。
9月,在性艾中心的协调和推动下,全国建立爱滋病自愿谘询检测门诊2 081个,其中1 157个门诊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共有5 892名谘询员。
9月,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周期为5年(2006年7月-2011年6月),项目总经费约2 890万美元。
10月,性艾中心协助卫生部制定既往采供血人群筛查和司法系统羁押监管人员筛查方案及督导方案,参加卫生部、法务部组织的两类人群筛查督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公安监管场所爱滋病筛查方案,并收集、整理、分析31个省工作进展数据。
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任命韩孟杰同志为性艾中心党总支书记。
12月,性艾中心在卫生部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在省级估计的基础上,完成2005年全国爱滋病疫情评估。
性艾中心摸索建立了HIV新近感染血清学检测方法,启动了病毒载量检测能力验证工作。
在性艾中心的推动下,在全国建立了9个医疗培训基地,抗病毒治疗覆盖28个省(区、市)的605个县(区),累计治疗20 453人。
性艾中心相关科室在河南、湖北等省启动了儿童抗病毒治疗试点项目,为104名患病儿童提供儿童剂型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国家参比实验室建立了HIV感染视窗期检测的集合TCR方法,并在VCT门诊男男性行为人群、IDU人群中开始使用。

2006年

1月,性艾中心整合国家级哨点、省级哨点、项目哨点数据,完成388个国家级检测哨点、370个省级检测哨点、87箇中美爱滋病防治合作项目项目检测哨点数据的数据整合。整合后,新增9类检测人群。
3月,性艾中心组织专家督导各地,完成羁押监管场所的爱滋病病毒筛查工作。
7月,性艾中心协助有关部门出台了《滥用阿片类物质类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方案》。
8月,性艾中心牵头制定了《中国爱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方案》,确立了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
10月,性艾中心牵头对正在运行的HIV/AIDS疫情、抗病毒治疗、儿童抗病毒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高危人群干预、自愿谘询检测等相互独立的数据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后,数据信息系统全部纳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归口统一管理,定期产出全国31个省、2 864个县(区)关键工作指标的工作月报(季报、年报)。从12月起,各期疫情简报(月报、季报、年报)。
12月,经性艾中心统计,2006年共有320个(其中新增262个)美沙酮门诊开诊,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治疗吸毒者37 345人。
12月,邵一鸣等人的研究项目“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徵研究及资料库建立”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经性艾中心统计,全国累计治疗爱滋病病人30 640例。
性艾中心相关科室开展了家庭关怀试点、吸毒人群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试点和抗病毒治疗试点工作。
国家参比实验室多年来持续加入多个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建立和发展了以国家参比实验室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国家级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以爱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为核心的省级爱滋病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并逐步实现了职能工作质量考评与实验室能力验证的电子化回报与管理。
性艾中心相关科室启动了爱滋病谘询检测综合服务模式试点工作。
12月,性艾中心相关科室正式启动了全国儿童爱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并开展了儿童耐药检测和监测。
性艾中心相关科室确定了基于爱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资料库的治疗管理指标,并实现指标的网路化自动生成。
经过性艾中心及相关单位努力,在全国10个省建立了16个HIV耐药监控哨点。
12月,性艾中心相关科室启动了TB/HIV双重感染项目,共筛查HIV/AIDS人员750余人,筛查出结核病159例,非结核分枝桿菌感染42例。
性艾中心作为示範区的技术支持机构,採用专家工作组分片包乾与分领域指导相结合的工作管理方式,增设专家组,重新划分领域,启动示範区效果评价工作,并完成了督导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性分析。
国家参比实验室建立了HIV新近感染检测的血清学方法,并在云南、新近、广西、广东、重庆、四川等地开展试点工作。

2007年

1月,性艾中心综合防治与评估室成立。
2月,性艾中心在海南、贵州省开展了“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智慧型IC卡管理系统”试点工作。
3月,受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委託,性艾中心等单位组织对《爱滋病防治条例》的立法后评估。
3月,性艾中心协调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爱滋病耐药调查。
3月 在卫生部疾控局支持下,性艾中心开始在全国建立爱滋病防治主要措施落实质量考评体系。
4月,根据全球基金的要求,为加强中国全球基金项目的监督与评估工作,中国全球基金项目中央执行机构正式设立“监督与评估部”,依託性艾中心综合防治与评估室开展工作。
6月,邵一鸣等人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代表毒株的全基因克隆及其套用”获国家发明专利。
7月,在性艾中心推动下,启动国家爱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试点工作。
7月,性艾中心组织制定《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方案(2007版)》,开发了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9月,全球基金第六轮中国爱滋病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周期为5年(2008年1月-2012年12月),项目总经费为1 400万美元。
10月,性艾中心召开党委成立大会,选举了党委、纪委领导班子。韩孟杰同志当选为党委书记,刘康迈同志当选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10月,邵一鸣等人的“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徵研究及资料库的建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0月,蒋岩等人的“HIV感染诊断的替代检测策略”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0月,由性艾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组成的“2007年全国爱滋病疫情估计国家工作组”,在省级估计基础上对全国爱滋病疫情进行了估计。
11月,邵一鸣同志被评为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
11月,经性艾中心组织,在国际影响较大的英文杂誌《AIDS》上,首次出版中国专刊1期。
11月,中盖爱滋病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周期为5年(2007年-2012年),项目总经费为5 000万美元。
12月,性艾中心与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联合研製的DNA-天坛痘苗複合型爱滋病疫苗,开始第一组志愿者的疫苗接种。
12月,在性艾中心的协调和推动下,全国HIV/AIDS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从2006年的44.8%提高到2007年的77.7%。
在性艾中心的推动下,全国累计批准美沙酮维持治疗机构512家,已开诊503家。其中,2007年新开诊183家,分布在全国23个省份。累计治疗吸毒者97 554人,比2006年增加161%。
在性艾中心的推动下,全国31个省1 238个县已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比2006年底新增288个县。累计治疗41 777人。
12月,在性艾中心的推动下,全国已建成确证中心实验室35个,确证实验室151个(2007年新建86个),筛查实验室达到6 968个,覆盖90%以上县级疾控中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具备CD4检测能力,有190个实验室已配置CD4+T淋巴细胞测定的流式细胞仪;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配备了病毒载量检测仪。
性艾中心病毒与免疫学研究室耐药检测项目参加VQA/NIH质控考核,全国HIV耐药株检测网路4个核心实验室均以优秀评分通过;病毒与免疫学研究室使用目前国际上三种耐药检测方法参加质控,成绩均为优秀。
10~12月,性艾中心根据卫生部整合督导工作的要求,将督导活动整合为多部门联合督导、综合技术督导和专项技术督导3类。2007年共组织121人次,对江苏、广西、福建、贵州、青海、内蒙、湖北、新疆、甘肃、四川、海南、云南等12个省(自治区)进行了综合技术督导。
在2006年开发设计的基础上,性艾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爱滋病实验室网路信息资料库。
性艾中心启动了男男性行为人群爱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在性艾中心推动下,针对暗娼行为干预工作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县(区)。
12月,性艾中心选定新疆、四川、广西、湖南为试点,进行了爱滋病耐药病毒毒株的监测。
性艾中心完成示範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开始对示範区项目5年来的爱滋病防治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国家参比实验室建立了婴儿HIV早期感染诊断技术及策略,并在云南、新疆、广西、湖北等省(自治区)开始套用。

2008年

1月,全国爱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启动运行。
1月,2008年全国省级爱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科长年会1月23 ~25日在京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卫生厅(局)疾控处、医政处的负责同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副主任、爱滋病防治科科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等总计216人参加了会议。
1月,邵一鸣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卫生外事先进个人。
2月,邵一鸣研究员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3月,性艾中心召开第一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4月,经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全国疾控行业网站评测,性艾中心网站综合得分在中国疾控14个直属单位网站中位列第一。
5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
5月,韩孟杰书记带队首批7人赴四川省北川、江油、安县、平武、青川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之后,性艾中心先后分9批34人次被派往灾区,包括性艾中心领导成员汪宁、刘中夫、刘康迈等也赴灾区参与救灾防病工作。
6月,召开“四川地震灾后爱滋病防治工作研讨会” 为卫生部决策灾后爱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提出科学依据。
6月,国家参比实验室开始正式启用LDMS样品管理系统。
7月,17日,性艾中心吴尊友主任专程看望赴四川抗震救灾队员。
9月,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彼得.皮奥特先生到性艾中心访问,就中国爱滋病防治经验展开交流。
9月,经统计,全国抗病毒治疗工作已覆盖31个省1495个县(区),累计治疗爱滋病病人53330例,治疗滋病患儿1144人。
11月,在性艾中心推动和协调下,全国23个省开设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558个,累计治疗吸毒者171726人。
11月,性艾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
11月,王晓春同志荣获卫生部、总后卫生部颁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12月,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人权委员会主任Mark Heywood访问性艾中心。
12月,由性艾中心等研製的具有中国完全自主智慧财产权的DNA—複製型痘苗爱滋病疫苗I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36名受试者均已完成两种疫苗的接种,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
12月,由性艾中心吴尊友研究员等完成的“我国既往有偿供血人群爱滋病流行病学与控制策略研究”项目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12月,性艾中心吴尊友研究员荣获2008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12月,性艾中心成立十周年暨第一届中国防治爱滋病科学论坛于12月22~23日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
12月,性艾中心爱滋病防治工作新思路辩论会在龙爪树宾馆召开。

2009年

2月11~12日,2009年全国爱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08年我国爱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成绩和进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还对云南省疾控中心等10家单位进行了表彰。
3月27日,性艾中心组织的爱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工作启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此次会议标誌着二线抗病毒治疗工作开始在全国範围内推广。
4月,经中国疾控中心批准,性艾中心监察审计室正式成立。
4月,经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全国疾控行业网站评测,性艾中心网站综合得分在中国疾控中心直属单位网站中位列第一。
7月3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性艾中心和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承办的“以爱之名——2009年中国爱滋病反歧视主题创意大赛”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搜狐网路大厦举行并在搜狐网进行了同步网路直播。
7月,历时3个月的凉山州爱滋病疫情调查工作结束。
8月9-14日,第九届亚太国际爱滋病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Nusa Dua 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在大会期间,我国举办2个卫星会议,即中国应对爱滋病概况和中国的多部门合作:推进针对吸毒人员的减低危害策略实施,受到与会代表关注。
8月19-20日,中美爱滋病防治合作(GAP)项目2009年度会议在贵阳召开。
10月,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将C肝防治、性病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工作职能调整由性艾中心承担。
10月,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在江苏泰州召开爱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爱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合作的机制。
11月,全球基金正式批准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持续滚动项目。
11月4-5日,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爱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广西大厦召开。
11月9-13日,“全国爱滋病检测实验室网路发展20年暨第二届全国爱滋病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经验交流会”在北京江西大厦召开。
11月,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项目总结会在上海召开。
11月,性艾中心协助卫生部在上海举办“第五届爱滋病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
11月25日,卫生部尹力副部长在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办公室主任王健陪同下莅临性艾中心进行工作调研。
11月,《全国爱滋病检测技术规範(2009年版)》下发。
11月24日,历时6个月的爱滋病疫情估计工作结束,卫生部发布了估计结果。
12月,性艾中心组织的基层爱滋病工作者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12月,C肝防控策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2月31日,由北京出版集团、性艾中心联合举办的《爱滋病学》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0年

1月21日,中国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启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全球基金爱滋病项目是将第三、四、五、六、八轮爱滋病项目整合成一个项目。项目总经费5.1亿美元,周期六年。其中一期项目工作计画已经获得批准,总经费为1.94亿美元。项目目标是扩大我国爱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服务,促进高危人群、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对爱滋病综合防治服务的全面可及。
1月21-22日,全国爱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总结回顾2009年全国爱滋病防治工作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部署2010年重点工作。
1月28日,在性艾中心的积极努力和组织下,国际爱滋病研究领域权威学术杂誌《AIDS》,为中国爱滋病防治及其研究进展推出专刊,这也是该杂誌首次为一个国家出版专刊。主题为“中国迎接爱滋病新挑战”,内容涉及中国爱滋病基础研究、中国爱滋病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国针对爱滋病的预防干预与治疗关怀措施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性艾中心主任吴尊友担任这期中国专刊客座主编。
2月20日,性艾中心完成搬迁工作,正式开始在昌平新址办公。
3月22-31日,性艾中心组织专家对全国爱滋病哨点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确定全国共设定1888个爱滋病哨点,覆盖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孕产妇、青年学生和流动人群8类监测人群。同时,设立了5类C肝重点监测人群87个监测点。
4月4日,性艾中心修订的《2010年全国爱滋病防治主要措施落实质量考评方案》得以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发挥考核指标在提高全国爱滋病防治工作质量中的引导作用。
5月4日,示範区与中央转移支付办公室秘书处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
5月11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性艾中心承办的第五次中国科协论坛——中国爱滋病疫苗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就国际传染病及爱滋病疫苗研究进展,未来爱滋病疫苗研发策略以及中外爱滋病疫苗合作研究模式及重点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
6月24日,性艾中心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在先农坛体育馆召开。
7月19日,由中国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联合国爱滋病中国主题组、盖茨基金会中国代表处等机构联合主办,性艾中心承办的第18届世界爱滋病大会中国分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主题为“认识中国,爱滋病应对与挑战”。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者代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家庭健康国际等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介绍了中国爱滋病防控形势、爱滋病国际合作项目在中国的实践,以及中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探讨今后的工作方向。
8月23-25日,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吴尊友主任组织卫生部爱滋病专家谘询委员会及性艾中心专家一行11人对中央重点支持伊犁州爱滋病防治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督导和技术指导,通过2天的座谈、讨论和现场考察,专家组达成共识,明确了州直当前急需做好的10项工作任务。
10月8-9日,中国爱滋病防治进展与攻坚技术策略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和香港地区的20余位国际爱滋病防治专家参加了会议,为中国爱滋病防治工作出谋划策。
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克强考察了性艾中心。在科研成果展图前,他认真观看、详细询问;在实验操作台前,他俯身察看实验流程、了解实验结果。李克强说,战胜爱滋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抗病毒疫苗和药物是爱滋病防治的瓶颈。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快科研攻关,力争在疫苗临床试验、疾病早期诊断、治疗药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要针对耐药病人的情况,推进二线抗病毒药物的研製和生产,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11月30日-12月1日,在12月1日世界爱滋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爱滋病防治工作,看望广大彝族干部民众。温总理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爱滋病防治工作。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把爱滋病防治工作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同扶贫、禁毒工作结合起来,採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有效遏制爱滋病的蔓延。性艾中心吴尊友主任、首席专家邵一鸣研究员陪同了此次考察。
12月2日,由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主办,性艾中心、中国-默沙东爱滋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中华红丝带基金承办,主题为“企业承诺 遏制爱滋”的抗击爱滋病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论坛发表了《企业抗击爱滋病北京宣言》。
12月14日,中国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总结会在贵阳召开。经过近7年努力,中国社区维持治疗经历了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广、从简单治疗到综合服务、从主抓门诊数量到门诊数量与工作质量并重的显着变化,在爱滋病防治和禁吸戒毒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表作品

据初步统计,性艾中心成立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总计649篇(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其中在国内公开杂誌发表论文487篇,在国外杂誌其中包括《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发表162篇),出版专着26部,其中:

1998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共31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国际杂誌上,26篇在国内公开杂誌上。
“云南省瑞丽市等地HIV感染流行因素和爱滋病传播特点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际公开杂誌上发表论文26篇,国内公开杂誌发表论文近20篇。
“全国範围爱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着作:《爱滋病流行与控制》 吴尊友主编

2000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外公开杂誌上发表论文14篇,国内杂誌上发表论文39篇, 十三届国际爱滋病大会口头交流论文2篇,书面交流论文摘要5篇。
翻译出版《爱滋病病毒与爱滋病的发病机制》和《2000—2001年HIV感染的医学处理》。
由临床病毒学室主要完成的《抗爱滋病药物治疗、护理、培训指南》出版。

2001年

在《中华流行病学杂誌》、《中华预防医学杂誌》、《第一届中国爱滋病性病防治大会论文集》、《第五届全国病毒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中国性病爱滋病防治》等十余种公开杂誌期刊上发表文章论文总计47篇。

2002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在国内公开杂誌上发表科技论文26篇,国外公开杂誌上发表科技论文4篇,出版专着5部。

2003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52篇。
获奖及专利申请情况:
“SARS病毒核酸扩增(HIV)萤光检测试剂盒”获新药证书
“跨膜型和分泌型HIV Gag抗原编码基因及包含其的爱滋病疫苗”获得专利

2004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39篇。

2005年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科技论文60篇,英文科技论文15篇,编写出版着作3部。

2006年

出版着作13部,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论文90篇,英文论文37篇,发表在《SCIENCE》杂誌2篇,《AIDS》杂誌2篇。
“我国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徵研究”项目通过中华医学奖评审,并荣获一等奖。

2007年

“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徵研究及资料库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HIV感染诊断的替代检测策略”获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科技论文88篇,英文科技论文48篇,其中在《Lancet》上发表论文一篇。首次在国际影响较大的英文杂誌《AIDS》上出版中国专刊1期。

2008年

中心共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54篇,其中英文59篇,SCI文章48篇(Lancet上发表文章一篇,Nature上的一篇);参编或主编专着9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获得专利一项。

2009年

中心共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4篇,其中英文36篇,SCI文章34篇;参编或主编专着10篇;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一项。

2010年

中心共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5篇,其中英文72篇,SCI文章69篇(N Engl J Med 1篇,PLoS Medicine 1篇;Clin infect Dis AIDS 1篇);参编或主编专着3篇;获得专利一项。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