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2021-07-06 15:00:03) 百科综合

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是清朝中期词人吴翌凤的作品。该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景与人融为一体,通过对晚来春、迟归燕等初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伤春、思归之情,以及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全词工巧和婉,清新雅丽,语言美,意境亦美。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 创作年代:清
  • 作品出处:《箧中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吴翌凤

作品原文

玉楼春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
凭阑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满堤芳草不成归,斜日画桥烟水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玉楼春:词牌名,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
②空园:荒园,闲弃的庭院。芳信:春天的信息。芳,泛指花草。
③恻恻:本是悲伤的样子。这里指独自伤神。残寒:这里指春寒。定:止,停。
④丝雨:如丝般的细雨。迟:缓,慢。
⑤花外:花丛畔。帘影:这里指人在窗前被竹帘所隔的身影。
⑥凭阑,亦作“凭栏”,倚着栏桿。暝:日暮,傍晚。
⑦怅望碧天帆去尽:化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意。
⑧满堤芳草不成归: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堤(dī),同“堤”,岸堤。
⑨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樑。烟水:雾霭迷濛的水面。

白话译文

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柳树边下着如丝的冷雨,使燕子归来得很迟,花旁的小楼上,静静地垂着帘影。
凭依栏桿渐觉已到黄昏,我帐然地举目远望,只见碧空下消逝了帆影。芳草长满了长堤,我却欲归不成;只见夕阳斜照画桥,烟雾笼罩水面一片凄冷。

创作背景

作者吴翌凤长年在外为人作幕客,或以教书为生,老归乡里(江苏吴县),以着书奉母度日。这首词是归乡前抒发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该词是一首写伤春、思归的作品。词中蕴含着无限伤感,流露出作者满腹辛酸,这与词人仕途乖蹇,长期流落异乡是分不开的。
全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春日景物的描绘之中。开篇二句,写初春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严冬刚过,园中花草尚无萌发的动静,所以说“无芳信”。第二句是写作者的感受,“恻恻”是悲痛之意,“残寒犹未定”是悲痛的缘由,“犹”字隐隐显露出词人盼春心切,对眼前的时令气候厌倦不满之意。“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但是,柳树吐丝、春雨濛濛、燕子归迟等等都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此时词人应该心情舒畅了,但事实又不是那样,“帘影静”的一个“静”字,说明那深居楼中的人并无心欣赏春景春色,帘影不动,气氛显得格外沉闷寂静,含蓄地道出楼中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忧心忡忡,似乎有难言的苦衷。
下片写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表现出词人心绪不佳的原因。“凭阑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这二句写动作、感觉,情在其中。凭栏眺望,惆怅的情绪涌上心头,春光流逝,孤帆远去,更触动了词人的心思,“满堤芳草不成归”,已是绿草如茵的深春,久居异乡,不能“成归”,这句与前句“怅望”相承,与首联“恻恻”相呼应,道出了词人“伤春”的原因,就是“思归”。尾句“斜日画桥烟水冷”,勾勒了一幅清淡孤冷的画面,与“满堤芳草”映衬,进一步烘託词人因“思归”而苦恼万分的悲凉心绪。

名家点评

清朝词人、学者谭献《箧中词》:“(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俊绝。”
近代学者沈轶刘《清词菁华》:“翌凤词时出奇意,自然流丽。”
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王方俊《全清词鉴赏辞典》:“此词(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表现的主题司空见惯,本无新奇之处,但落笔不俗,谴词造句于淡雅中见深沉,词人思归的心情表现得真切、执着,有较高的艺术水準,颇有鉴赏价值。”

作者简介

吴翌凤(公元1742~1819年),初名凤鸣,字伊仲,号枚庵,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在湖南一带教书为生,垂老归里。所着有《与稽楼丛稿》、《曼香词》,又辑有《怀旧》、《印须》二集,及《国辄文徵》四十卷,均见《清史列传》并传于世,其中以《吴梅村诗集笺注》最为流传。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