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

(2019-07-29 14:35:56) 百科综合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中国现代哲学通论)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

中国现代哲学通论一般指本词条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把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哲学史看成一段完整的断代史,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将主要内容概括为现代新儒家、中国实证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思潮。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冯友兰、贺麟,中国实证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丁文江、张东荪、金岳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艾思奇、郭沫若、侯外庐、毛泽东。

基本介绍

  • 书名: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281页
  • 开本:16
  • 定价:32.00
  • 作者:宋志明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0098685
  • 品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编辑推荐: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后,哲学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哲学通论》以各思潮的代表人物与发展趋向为叙述线索,故称“通论”。

作者简介

宋志明,男,1947年生于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院和国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着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华儒学源流》、《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熊十力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批孔与释孔——儒学的现代走向》、《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等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哲学的新阶段
一、现代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
(一)现代意识的自觉
(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
二、思想资源
(一) 固有的资源
(二)外来的资源
三、基本格局
(一)现代新儒家思潮
(二)中国实证哲学思潮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四、主要问题
五、理论特色

第一章 现代新儒家思潮
一、概述
(一)现代新儒家思潮的起因
(二)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发展历程
(三)现代新儒家的类型
二、梁漱溟
(一)“大生命”的本体论
(二)“三量说”的认识论
(三)“三路向”的文化观
(四)“求诸内”的价值观
三、熊十力
(一)“体用不二”论
(二)“性体呈露”说
四、唐君毅
(一)“道德自我”本体论
(二)心灵九境说
五、牟宗三
(一)道德的形上学
(二)内圣开出新外王
六、冯友兰
(一)“理世界”本体论
(二)人生境界说
七、贺麟
(一)“心理合一”本体论
(二)新式儒者人格论

第二章 中国实证哲学思潮
一、概述
(一)发展历程
(二)学术特色
(三)相关的社会思潮
二、胡适
(一)关注工具理性
(二)经验主义的实在论
(三)工具主义的真理论
(四)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三、丁文江
(一)发动科玄论战
(二)科学万能论
(三)论科学与人生观的关係
(四)唯觉主义与存疑主义
四、张东荪
(一)质疑唯觉主义
(二)非存在的感相与潜在的条理
(三)直观的格式与判断的格式
(四)经验的概念
(五)以心为本位的中间阶段论
五、金岳霖
(一)批评主观主义
(二)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三)纳所与于意念图案
(四)思议原则和归纳原则
(五)真假的定义和标準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一、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必然性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二、李大钊和陈独秀
(一)李大钊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底色
(二)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三)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三、瞿秋白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高潮
(二)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
(三)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述
四、李达和艾思奇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传播高潮
(二)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範化理解
(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推广
五、郭沫若和侯外庐
(一)郭沫若用唯物史观研究传统学术思想
(二)郭沫若对儒学的同情了解
(三)郭沫若对儒学的分析批评
(四)侯外庐的儒学研究
六、毛泽东
(一)迈入中国化的新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创新
(三)中国哲学的现代变革

结语 续写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篇章
一、适应现代化,走自己的路
二、适应全球化,拓宽发展空间
三、坚持正确方向,把握髮展契机
四、回应中国实证哲学,化理论为方法
五、回应现代新儒家,化理论为德性

附录 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创新
三、中国实证哲学研究的创新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
后记

文摘

第一章 现代新儒家思潮
一、概述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新儒学思潮就成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一思潮以融会中西学术思想为基本特徵,以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为根本宗旨。它一方面面向世界,吸纳、理解、转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基于时代的要求,反省、充实、推进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在现时代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神家园。现代新儒学思潮发端于现代新儒家,但不限于现代新儒家。它作为中国现当代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範围已超出少数的现代新儒家。许多学者并没有沿用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而是以各自的方式研究、诠释儒学,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属于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範围。“现代新儒学思潮”是指社会思想动向,“现代新儒家”是指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既定的文化现象,儘管二者的外延有部分重合的情况,但毕竟不是同一概念。“现代新儒家”作为“来龙”,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新儒学思潮”作为“去脉”,正在参与创造历史。不过,要了解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无疑还应当从现代新儒家讲起。

后记

从1979年算起,我学习、研究和讲授中国现代哲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本书汇集了我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些浅见。
1979年,我考上吉林大学哲学系首届硕士生,攻读中国哲学专业,就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哲学。我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新理学简论》,以冯友兰的新理学为研究课题,开始步人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範围。1983年,我又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首届博士生,专业依旧是中国哲学。我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现代新儒家研究》,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人的现代新儒学思想为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虽然增加了,但仍未超出中国现代哲学的範围。
1986年,我尚未毕业,就以博士生的身份为哲学系本科生讲授“中国现代哲学”这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讲授中国现代哲学。在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当中,现在有的已经当上教授了。毕业留校以后,我多次为本科生讲中国现代哲学,为研究生讲中国现代哲学专题研究。二十多年来,我研究的课题大部分都属于中国现代哲学的範围。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