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激战天津》表现的是在夜幕下,我军为完成拦腰斩断敌军的战略计画,在碉堡工事坚固的金汤桥头与敌人激战的情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激战天津
- 创作年份:1977年
- 油画尺寸:492×183厘米
- 油画材质:布上油画
油画信息
油画名称 | 激战天津 | 创作年份 | 1977年 |
油画作者 | 刘天呈、张胜、邓乃容、孙建平 | 油画尺寸 | 492×183厘米 |
现藏场馆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 油画材质 | 布上油画 |
油画背景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经过64天紧张激烈的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52万余人。其中,天津战役是整个战役最紧张、最激烈的一仗,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万余人,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的解放,使北平守敌25万余人陷于绝境,从而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油画《激战天津》,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面对坚固设防,重兵把守的天津城,发扬敢打必胜的精神,誓把敌人乾净彻底消灭的激战场面。
油画赏析
油画《激战天津》表现的是在夜幕下,我军为完成拦腰斩断敌军的战略计画,在碉堡工事坚固的金汤桥头与敌人激战的情形。作者在如何表现近战、夜战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因为重点是表现桥头争夺战,因此,作者对现实中相对狭窄的空间作了些许夸张调整。为了更好地展开画面和表达主题,作者用宽影幕式的构图,把金汤桥引桥铁架纳入画面,并以桥上一辆燃烧的装甲车的火焰作为画面的主要光源。前景横置在废墟中的敌军尸体,在以往的战争画中不大常见,这对体现战场的激烈性、真实性和残酷性起到了一定的视觉刺激作用。由于作者经过学院的严格训练,在结构画面、塑造人物、协调场景、透视处理等技术细节方面,显得胸有成竹,表达準确深入。使这个颇难驾御的场面显得更加真实,气氛显得更加激烈。主体人物强烈的明暗对比、夜幕下大面积暗部景物的微妙变化、铁桥的质感、背景城市略带神秘的面貌、雾一样的海河水和直冲云天的浓重硝烟,都值得观众去细细品味和观赏。
油画《激战天津》

油画作者
刘天呈(1936- ):河北顺平人。擅长油画。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内蒙古师範大学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教师,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秋天》、《黄巾起义》、《激战天津》等。
张胜(1946- ):天津人。擅长油画。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主要作品有《激战天津》、《吕梁歌》、《灯节》等。
邓乃容(1933- ):河北大城人。擅长油画、版画。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部美术创作员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绘画创作组长。主要作品有《南海轻骑》、《黎明》、《第一次军委会议》等。
孙建平(1948- ):天津人。擅长油画。 1978年在天津美院进修油画,1987年天津美院研究生毕业。天津美术学院任教。主要作品有《激战天津》、《剧终》、《沸腾的林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