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槭树科槭属植物,是世界上最稀有和濒危的物种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漾濞槭
- 外文名:Acer yangbiense
- 类别:槭树科槭属植物
- 相关:世界上最稀有和濒危的物种之一
概述
漾濞槭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博士陈又生于2002年发现生长于大理境内马鹿塘一带的。后经他用3至4年的时间进行全世界大範围考察论证,这种植物树种只有本县苍山西坡马鹿塘一带有,因而被命名为“漾濞槭”2007年陈又生再次深入本县境内考察,确认漾濞槭在县境内也只有4株。2008年,BGCI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对漾濞槭採取保护行动。
详细介绍

漾濞槭(Aceryangbiense)仅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境内、苍山西坡一个有13户家庭的小山村附近发现残存的4株,其中有两株能开花结实,属中国极度濒危植物。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BGCI)的支持下,中科院植物所陈又生博士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Aceryangbiense)和雷波槭(Acerleipoense)的迁地与就地保护”项目,引起了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对漾濞槭保护的重视,拟在自然保护外的漾濞槭产地建立保护小区。
2008年陈又生博士通过人工辅助授粉获得了漾濞槭种子。考虑北京的气候条件以及中科院昆明植物园在槭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方面的优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与陈又生博士达成协定,在昆明植物园协助开展漾濞槭的人工繁育及迁地保护工作。
昆明植物园开展此项工作后,该园尹擎高级实验师对採集到的漾濞槭种子进行了一系列多个水平的萌发处理试验,种子开始萌发。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漾濞槭幼苗千余株,为该物种的迁地保护、未来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人工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6年5月11日,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讯息,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在云南大理髮现6个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的野外新居群,共400余株。此前,漾濞槭的野外已知存活数量仅有5株。新发现对探明漾濞槭的野外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这一极小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带来希望。
据研究组成员陶丽丹介绍,此次调查发现的结实漾濞槭成年植株为22株,仅有两个居群的生境中发现新萌发小苗,这反映出漾濞槭的野外繁殖更新情况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漾濞槭的新分布区狭窄、生境破碎化严重,且最大分布区不在自然保护区内,当地村民活动对漾濞槭居群存在较大干扰。
“此次新发现对于探明漾濞槭的野外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这一物种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带来新希望。”孙卫邦说,目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正在开展漾濞槭的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工作,形成“漾濞槭综合保护技术集成体系”,支撑该物种的科学拯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