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的币种结构是指借人外使时所作的外币币种选择,不同外币在债务中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这种比重的调整和变化情况。币种结构的安排与调整是外债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内容。
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也会因之产生很大的变化。由于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升值的货币,偿还负担会加重,而对于贬值的货币,则偿还负担减轻。因此,外债币种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率不定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币种结构,从而避免因不同币种汇率变化导致损失。为避免损失,开发中国家常常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币种多样化的策略,在自己对外债务的“篮子”中存有各种货币,结合汇率、利率、需要进口商品的轻重缓急,从总体排市种的选择,调整“篮子”中各种币种的比重,以降低借债的实际成本。1982年开发中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后,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是: 对外借债的币种结构、对外支外债资金的货币种类、本国出口货币种类者之间一定要协调起来,保持三者相对的致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汇率风险。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借人的币值升值,它的对外汇率上升,这时出口创汇的货币由于与借人货币是一致的,也会升值,这样就抵消了这种货币升值所增加的债务成本。当今世界上外债币种结构安排比较得当的国家和地区,大体上都是遵循了上述借人、使用、出口创汇三者币种一致的那些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