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开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是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蔡东藩。本书收录的内容系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前三十三回。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开疆拓土:清史
- 作者:蔡东藩
- ISBN:7212037850, 9787212037857
- 页数:177页
-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4月1日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开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作者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讴歌了历朝保卫和振兴祖国的英雄人物,鞭挞和抨击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兇残、荒淫和伪善,还以较大篇幅描绘出旧中国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惨烈图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开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在记述历朝史事和人物时,显现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资治平乱、休养生息、治学为政之道,书中均有精彩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给读者带来丰厚的教益与启示。因此,《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开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是一部进行中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萧山临浦镇人。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国小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通义,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全书共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文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有关蔡东藩的传记

图书目录
第一回 溯往事慨谈身世 述前朝细叙源流
第二回 丧二祖誓师复仇 合九部因骄致败
第三回 祭天坛雄主告七恨 战辽阳庸帅覆全军
第四回 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
第五回 猛参政用炮击敌 慈喇嘛偕使传书
第六回 下朝鲜贝勒旋师 守宁远抚军奏捷
第七回 为敌作怅满主人边 因间信谗明帝中计
第八 四 明守将献城卖友 清太宗获玺称尊
第九回 朝鲜主称臣乞降 卢督师忠君殉节
第十回 失辎重全军败溃 迷美色大帅投诚
第十一回 清太宗宾天传幼主 多尔衮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爱姬乞援外族 追流贼忍死双亲
第十三回 闯王西走合浦还珠 清帝东来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
第十五回 弃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遗臣死义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国 西征奏凯清将蒙诬
第十七回 立宗支粤西存残局 殉偏疆岩下表双忠
第十八回 创新仪太后联婚 报宿怨中宫易位
第十九回 李定国竭忠扈驾 郑成功仗义兴师
第二十回 日暮途穷寄身异域 水流花谢撒手尘寰
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师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计
第二十二回 蓄逆谋滇中生变 撤藩镇朝右用兵
第二十三回 驰伪檄四方回响 失勇将三桂回 军
第二十四回 两亲王因败为功 诸藩镇束手听命
第二十五回 僭帝号遘疾伏冥诛 集军威破城歼叛孽
第二十六回 台湾岛战败降清室 尼布楚订约屈俄臣
第二十七回 三部内哄祸起萧墙 数次亲征蕩平朔漠
第二十八回 争储位冢嗣被黜 罹文网名士沉冤
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
第三十回 畅春园圣祖宾天 乾清官世宗立嗣
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驱除叛酋 颁朱谕惨戮同胞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骈戮 鸿罹鱼网族姓株连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準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
第二回 丧二祖誓师复仇 合九部因骄致败
第三回 祭天坛雄主告七恨 战辽阳庸帅覆全军
第四回 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
第五回 猛参政用炮击敌 慈喇嘛偕使传书
第六回 下朝鲜贝勒旋师 守宁远抚军奏捷
第七回 为敌作怅满主人边 因间信谗明帝中计
第八 四 明守将献城卖友 清太宗获玺称尊
第九回 朝鲜主称臣乞降 卢督师忠君殉节
第十回 失辎重全军败溃 迷美色大帅投诚
第十一回 清太宗宾天传幼主 多尔衮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爱姬乞援外族 追流贼忍死双亲
第十三回 闯王西走合浦还珠 清帝东来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
第十五回 弃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遗臣死义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国 西征奏凯清将蒙诬
第十七回 立宗支粤西存残局 殉偏疆岩下表双忠
第十八回 创新仪太后联婚 报宿怨中宫易位
第十九回 李定国竭忠扈驾 郑成功仗义兴师
第二十回 日暮途穷寄身异域 水流花谢撒手尘寰
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师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计
第二十二回 蓄逆谋滇中生变 撤藩镇朝右用兵
第二十三回 驰伪檄四方回响 失勇将三桂回 军
第二十四回 两亲王因败为功 诸藩镇束手听命
第二十五回 僭帝号遘疾伏冥诛 集军威破城歼叛孽
第二十六回 台湾岛战败降清室 尼布楚订约屈俄臣
第二十七回 三部内哄祸起萧墙 数次亲征蕩平朔漠
第二十八回 争储位冢嗣被黜 罹文网名士沉冤
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
第三十回 畅春园圣祖宾天 乾清官世宗立嗣
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驱除叛酋 颁朱谕惨戮同胞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骈戮 鸿罹鱼网族姓株连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準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
文摘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开场白若庄若谐,寓有深意,读者莫被瞒过。这联语是前清时代的官民,每年写上红笺,当作新春的门联,小于从小到大,已记得烂熟了。曾记小子生日,正是前清光绪初年间,当时清朝虽渐渐衰落,然全国二十余行省,还都是服从清室,不敢抗命。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贩于市,各安生业,共乐承平,仿佛是汪洋帝德,浩蕩皇恩。比今日何如?到小子五六岁时,尝听父兄说道:“我国是清国,我辈便是清朝的百姓。”因此小于脑筋中,便印有清朝二字模样。嗣后父兄令小于人塾,读了赵钱孙李,念了天地玄黄,渐渐把清朝二字,也都认识。至《学》、《庸》、《论》、《孟》统共读过,认识的字,差不多有三五千了。塾师教小于道:“书中有数字,须要晓得避讳!”小于全然不懂,便问塾师以何等字样,应当避讳?塾师写出玄字,烨字,胤字,弘字,颐字,宁字,指示小子道:“此等字都应缺末笔。”又续写历字,宁字,淳字,随即于历字,宁字,淳字旁,添写一历字,窖字,涫字,指示小于说道:“历字应以历字恭代,宁字应以蜜字恭代,淳字应以漓字恭代。”小子仍莫明其妙,直待塾师详细解释,方知玄字烨字是清康熙帝名字,胤字是清雍正帝名字,弘字历字是清乾隆帝名字,颐字是清嘉庆帝名字,宁字、许字、淳字是清道光、鹹丰、同治帝的名字。人名不能乱写,所以要避讳的。
这等塾师也算难得了。
后来入场考试,益觉功令森严,连恭代的字,都不敢写,方以为大清统一中原,余威震俗,千秋万岁,绵延不绝,可以与天同休了。虚写得妙.谁知世运靡常,兴衰无定,内地还称安静,海外的风潮,竟日甚一日。安南、缅甸,是中国藩属,被英、法两国夺去,且不必说,清朝原是慷慨得很。忽然日本国兴兵犯界,清朝遣将抵御,连战连败,没奈何低首求和,银子给他二百四十兆两,又将东南的台湾省、澎湖群岛,双手捧送,日本国方肯干休。
后来入场考试,益觉功令森严,连恭代的字,都不敢写,方以为大清统一中原,余威震俗,千秋万岁,绵延不绝,可以与天同休了。虚写得妙.谁知世运靡常,兴衰无定,内地还称安静,海外的风潮,竟日甚一日。安南、缅甸,是中国藩属,被英、法两国夺去,且不必说,清朝原是慷慨得很。忽然日本国兴兵犯界,清朝遣将抵御,连战连败,没奈何低首求和,银子给他二百四十兆两,又将东南的台湾省、澎湖群岛,双手捧送,日本国方肯干休。
序言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永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欤?昔龙门司马氏作《史记》,蔚成一家言,其目光之卓越,见解之高超,为班范以下诸人所未及,而后世且以谤史讥之;乌有不问是非,不辨善恶,并置政教掌故于不谭,而徒采媒亵鄙俚诸琐词,羼杂成编,即诩诩然自称史笔乎?以此为史,微论其穿凿失真也,即果有文足征,有献可考,亦无当于大雅;劝善惩恶不足,鬻奸导淫有余矣。
鄙人自问无史才,殊不敢妄论史事,但观夫私家杂录,流传市肆,窃不能无慊于心,憬然思有以矫之,又自愧未逮;握椠操觚者有日,始终不获一编。而孰知时事忽变,帝制复活,筹安请愿之声,不绝于耳,几为鄙人所不及料。顾亦安知非近人着述,不就其大者立论,胡人犬种,说本不经,卫女狐绥,言多无据;鑒清者但以为若翁华胄,夙无秽闻,南面称尊,非我莫属;而攀鳞附翼者,且麇集其旁,争欲借佐命之功,博封王之赏,几何不易君主为民主,而仍返前清旧辙也。
窃谓稗官小说,亦史之支流余裔,得与达古者并列;而吾国社会,又多欢迎稗乘,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无艰僻渊深之虑。书籍中得一良小说,功殆不在良史下。私心怦怦,爰始属稿而勉成之。白天命纪元起,至宣统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间之事实,择其关係最大者,编为通俗演义。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成书四册,凡百回,都五六十万言,非敢妄拟史成以之供普通社会之眼光,或亦国家思想之一助云尔。稿甫就,会文堂迫于付印,未遑修饰,他日再版,容拟重订,阅者幸勿诮我疏略也。是为序。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古越蔡东藩自识于临江书舍。
鄙人自问无史才,殊不敢妄论史事,但观夫私家杂录,流传市肆,窃不能无慊于心,憬然思有以矫之,又自愧未逮;握椠操觚者有日,始终不获一编。而孰知时事忽变,帝制复活,筹安请愿之声,不绝于耳,几为鄙人所不及料。顾亦安知非近人着述,不就其大者立论,胡人犬种,说本不经,卫女狐绥,言多无据;鑒清者但以为若翁华胄,夙无秽闻,南面称尊,非我莫属;而攀鳞附翼者,且麇集其旁,争欲借佐命之功,博封王之赏,几何不易君主为民主,而仍返前清旧辙也。
窃谓稗官小说,亦史之支流余裔,得与达古者并列;而吾国社会,又多欢迎稗乘,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无艰僻渊深之虑。书籍中得一良小说,功殆不在良史下。私心怦怦,爰始属稿而勉成之。白天命纪元起,至宣统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间之事实,择其关係最大者,编为通俗演义。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成书四册,凡百回,都五六十万言,非敢妄拟史成以之供普通社会之眼光,或亦国家思想之一助云尔。稿甫就,会文堂迫于付印,未遑修饰,他日再版,容拟重订,阅者幸勿诮我疏略也。是为序。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古越蔡东藩自识于临江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