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英文全称为“China News Service”,简称“CNS”。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是专门向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报刊、华语电台、电视台发稿的国家通讯社,是从事对外宣传的专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华侨、外籍华人与港澳台同胞介绍报导新中国,传递侨乡信息,进行爱国主义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宣传。
中国新闻社直属于中共中央统战部,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新闻社已具可观的规模。现任社长章新新,总编辑王晓晖。中国新闻社总社设在北京,有48个境内外分社和记者站,员工队伍2000余人。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东京、曼谷、吉隆坡、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伦敦、巴黎、悉尼、莫斯科等地设有分社或记者站。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发布系统,拥有文字、图片、特稿、网路、期刊、供版、视频七大主干新闻产品体系,形成了覆盖海外大多数华文媒介的用户网路。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中国新闻社
- 外文名称:China News Service
- 总部地点:中国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 成立时间:1952年
- 经营範围:传媒
- 公司性质:国家通讯社
- 员工数:2000余人
- 邮编:100037
- 所属部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 简称:中新社、CNS
历史沿革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开始向海外播音。其前身为1938年成立的国际新闻社。

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记者蔺安稳采写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为中国媒体对“世界第八奇蹟”兵马俑出土的首次报导。
1984年6月,彩色故事片《原野》在义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评“最值得推荐影片”,并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安排并接待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对祖国大陆的公开採访。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突破42年人为藩篱,前往台湾採访。
1992年11月,中新社和台湾《中国时报》社在台北共同举办两岸媒体首次研讨会。
1995年4月,从香港接口进入国际网际网路,使中新社成为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
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创刊。中新社旗下还有《华声视点》、《经济周刊》、《中华文摘》、《时代传媒》等刊物。
2000年2月,中新社记者王瑶拍摄的《六十岁的艺术家重返舞台》获 43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艺术类组照一等奖。
2001年9月16日到18日,中新社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南京举行。
2002年2月,贾国荣拍摄的《中国体操夺冠赛》获45届“荷赛”体育类单幅三等奖。
2003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长沙举行。
2005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武汉举行。
2007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成都举行。
2009年,中国新闻社下属《智族》杂誌社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联合推出《智族GQ》。
2009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上海举行。
2011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重庆举行。
2011年10月28日,中国新闻社在中央指导下正式成立“东南亚财经专线”。
2013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青岛举行。

业务职能
信息产品
新闻通稿
平均每天播发中文新闻电讯稿100余条,向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播发新闻稿。同时每日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国新闻》中文稿刊,提供给国内外新闻机构和读者。因其稿件特点鲜明,贴合海外华侨华人实际,中新社因此亦有“民间通讯社”之称。
中国新闻社

专电特稿
根据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传播机构的要求,每月提供专电、专稿和专栏、专刊稿300篇左右,其体裁包括评论、通讯、专访、特写、杂文、游记等,题材广泛。
中新社东南亚财经专线启动仪式

2011年10月28日,中国新闻社在中央指导下正式成立“东南亚财经专线”。专门聚焦东南亚地区财经动态。开闢了财经聚焦、巨观经济、研究报告等10个栏目,该专线将利用中新社现有资源和平台,与专家库特聘专家开展全面合作,传播和分析最新东南亚财经动态。该专线已累计发稿1000多条,初步具备了稳定的发稿规模。
新闻图片
每月播发约1000多幅重大新闻和专题新闻图片,并根据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报刊的要求,提供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专稿;定期向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和中国驻外机构提供展览图片。
新闻网站
中新社开办有“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两个大型网站,为网路客群提供即时的新闻和图片。各分社也都设有子网站。
电影声像
由电影声像部拍摄製作,或与港台、海外影视界合作拍摄製作电影故事片、纪录片,或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并製作和对外发行各种华语录像带。
刊物出版
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华文摘》月刊等,一些分支机构在当地还出版了多种报刊。《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
2009年,中国新闻社下属《智族》杂誌社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联合推出《智族GQ》,该中文版除大陆版的简体字版的,还有台湾出版的繁体字版的。
中国新闻社记者

主持活动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
除代表作专题演讲外,还开闢了部长演讲、专项座谈等专题,当地媒体并与海外华文媒体签署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係的协定。作为主要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成功地搭建起这个开放性、国际性、高层次的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各类华文媒体探讨自身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促进海外华文媒体之间及它们与中国大陆传媒界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表达海外华文媒体的心声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华文媒体及中国大陆的侨务、外宣领域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届数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论坛主题 |
第一届 | 2001年9月 | 江苏省南京市 | 面对新世纪的海外华文媒体 |
第二届 | 2003年9月 | 湖南省长沙市 | 海外华文媒体的沟通、合作、发展 |
第三届 | 2005年9月 | 湖北省武汉市 | 全球“中国热”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
第四届 | 2007年9月 | 四川省成都市 | 媒体高端论坛 |
第五届 | 2009年9月 | 上海市 |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华文媒体、海外华文媒体与上海世博 |
第六届 | 2011年9月 | 重庆市 | 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
第七届 | 2013年9月 | 山东省青岛市 | 中国梦——世界变局与华文媒体的新使命 |
第八届 | 2015年9月 | 贵州省贵阳市 | 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 |
机构职能
作为综合性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担负的职能是:对外新闻报导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导,包括文字、图片、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导,主要是网路、信息、视频、手机简讯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历任社长
中新社历任社长 | 金仲华 |
林修德 | |
王士谷 | |
诸有钧 | |
郭瑞 | |
刘泽 | |
郭招金 | |
刘北宪 章新新(现任) |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2007年中新社获中国长城学会颁发媒体支持荣誉奖牌。
中新社获得世博荣誉证书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174家通讯社作出的5个级别的统计中;中新社被列为B级。
中新社荣获上海世博工作先进集体,获得世博荣誉证书,十位同志获得“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
组织机构
中新社总社设在北京,下辖总编室、政文部、经济部、海外中心、网路中心、摄影部、国际部、军事部、专稿部、港澳台部、侨新部、影视部等10余个采编部门,和9个管理职能部门。在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设有28个分社或记者站,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日本(东京)、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俄罗斯(莫斯科)设有13个分社或记者站。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