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是以法学为优势和特色,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培养部门。建制于1983年,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心区。第一任院长是当代着名法律史学家张晋藩,现任院长是经济法学家李曙光。
截止2017年9月,研究生院共有硕士生导师613名、博士生导师201名,研究生约7000人。设定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建院以来,研究生院已累计向外界培养输送各类研究生数万名,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批法学硕士生、第一批法学博士生以及法学专业的第一个外国留学博士生。他们在推动法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 英文名:Graduate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简称:法大研院
- 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 创办时间:1983年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 类别:研究生院
- 学校类型:哲学社会科学
- 学校属性:211工程
985平台
2011计画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
双一流 - 主要院系: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中欧法学院
- 主要奖项:研究生创新基金
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 现任校长:黄进
- 院长姓名:李曙光
-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 邮政编码:100088
发展历史
大业奠基
1952年,燕京大学的法律系,北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清华大学政治系和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併组建北京政法学院,着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钱端升博士担任首任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指导研究生

1954年,北京政法学院积极贯彻过渡时期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方针,开启研究生教育的摸索。
1955年,北京政法学院决定在全国招收有一般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生,以培养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司法鉴定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同年9月,首批75名研究生到校园报到入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9年秋,在校各届学生先后离校。
1972年4月,中央宣布撤销北京政法学院。
崭新征程

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重新开始研究生高层次教育。
1983年5月,以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组建的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中国公安部礼堂隆重举行。按中央的要求:“既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成我国政法教育的最高学府,又要使它成为我国政法教育研究和政法图书情报资料中心。”
同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培养以法学各学科为主干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着名法学家张晋藩(2001年10月,被授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称号)出任研究生院首任院长。
作为中国大陆最着名的法学、政治学院校,建校以来,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物权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国政法大学参与了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论证和起草。办学至今,学校已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法律规範的起草工作。引领中国法律变革和法治理念的革新。被誉为“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中国政法大学是列入中国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平台”、“2011计画”以及“111计画”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全国75所中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88所国务院确立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33所拥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顶尖行业特色型大学之一,是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中国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中心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培养法学、法律人才的学府和最大的法科精英人才孵化基地,已为外界培养输送了20余万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已经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务工作者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工作者。
办学规模
专业设定
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正逐步成为拥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生重点教育基地。
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全覆盖) |
---|---|
法学 | 法理学 |
法律史学 |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
经济法学 | |
诉讼法学 | |
民商法学 | |
刑法学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
国际法学 | |
军事法学 |
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理论经济学、套用经济学、社会学、 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师资力量
自诞生于院系调整时期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就汇聚了来自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一流学者,诸如钱端升、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芮沐、黄觉非、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张子培等。中国政法大学因拥有一大批这样的名师而自始就显得与众不同,也是这些大师和先哲们创造了研究生精英教育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导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担任主讲

在中国政法大学现有的一千名师资中,有五百余名是法科出身。在研究生导师有中像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应松年、王名扬、潘汉典等造诣高深的学术大师,也有像巫昌祯、朱勇、王卫国、卞建林、马怀德、王人博、郑永流、舒国滢、莫世健、米健、赵旭东、王灿发、于志刚、丛日云、刘纪鹏等杰出学科、学术带头人。
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参加国家各项立法工作和司法谘询活动。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学期间即跟随导师参加国家立法、司法谘询、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在高端活动中锻鍊自己。
培养模式

与全国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建立博士生、硕士生挂职、实习基地,每年有大量博士生和硕士生到合作基地挂职、实习。
设定“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等项目,鼓励、支持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每年派出大批研究生出国出境游学、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
2014年9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合作,旨在培养学者型人才以及擅长办理网路信息犯罪、证券犯罪、智慧财产权犯罪等各种新型案件的专门型人才的“高端公诉人才法学硕士研究生班实施方案”正式启动。
2015年3月,应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中国政法大学派遣第一批优秀法学专业在校研究生赴中国最高法院开展全勤实习工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部署,中国政法大学每年都将派遣法学领域研究生赴最高法院实习,以提高中国法院系统队伍建设和深化人民法院和法学院校的全面合作。
校园环境
地理位置
研究生院又称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地处北京市中关村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心区,北临久负盛名的“燕京八大景”之一——“蓟门烟树”,东沿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小月河、野松林。水波蕩漾,松涛起伏,底蕴深厚,人文荟萃。
基础设施
2016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教学图书综合楼项目通过北京市结构长城杯评选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质奖”。
结构长城杯是北京市建委发起的建筑结构方面的创优奖项,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防控施工危险和提高大型工程质量。金质长城杯为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
联繫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邮政编码:100088
机构设定
研究院所
国家“2011计画” |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 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 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诉讼法学研究院 法律史学研究院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证据科学研究院 |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 人权研究院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法治政府研究院 |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设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等11个在编科学研究机构。
还设有资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网际网路金融法律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国家监察研究院、网路法学研究院、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等10个新型研究机构。
职能部门
设有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专业学位办公室、研究生质量监督办公室、综合科和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等7个院属职能部门。
现任领导
院长
李曙光(博士、经济法学家)
副院长
王振峰、何欣、张永然、李嵩
院长助理
肖宝兴
国际合作
中国政法大学先后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所着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係,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近千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
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实施,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国际型法学、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政法大学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2012年以来,中国政法大学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贝多建成3所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