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6》主要讲述了:始于2007年末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2008年仍在延续。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7%,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仍达20.9%,商品房平均售价同比仍然增长6.5%。这种调整不仅与国内外巨观经济形势有关,也是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规律使然。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0.6》(总报告)对200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销售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特别对房地产政策调整和市场调整进行了深度解读;作出了暖市将成为2009年政策主基调,上半年房价总体下行,下半年市场有望回暖的展望;提出了调整土地批租节奏,加大房地产信贷扶持力度,激活自住性购房需求,增加廉租住房供给,开徵房地产持有税等,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列有专题篇,分别对我国房地产理论、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企业、房地产管理、土地、住房保障、区域房地产市场等进行了探讨和全景分析。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的宗旨,追蹤我国房地产市场最新资讯,深度分析,剖析因果,谋划对策,展望未来。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6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页数:359页
- 开本:16
- 定价:59.00
- 作者:牛凤瑞 李景国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9706961, 7509706963
- 品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6》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宗旨和原则,追蹤我国房地产市场最新资讯,深度分析,剖析因果、谋划对策、展望未来。
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
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和複杂的国内因素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幅快速回落。始于2007年末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2008年仍在延续。这种调整不仅与国内外巨观经济形势有关,也是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规律使然。《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6》对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整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20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问题及2009年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讨论。
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盘点年度资讯,预测时代前程。
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和複杂的国内因素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幅快速回落。始于2007年末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2008年仍在延续。这种调整不仅与国内外巨观经济形势有关,也是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规律使然。《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6》对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整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20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问题及2009年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
牛凤瑞,男,1946年10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2项,获省部级一等、二等、三等优秀研究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1项;
已出版的专着、合着18部,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180多篇,共300多万字。
李景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曾在国外留学、做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与城镇规划、土地与房地产。
主持完成的各类课题、出版的着作和发表的论文中六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成果奖和对策研究奖等。
图书目录
总报告
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与2009年形势预测
调整篇
我国房地产巨观调控的几个理论和思想认识问题
2008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分析
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与作用
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与房价走势
土地与企业篇
2008年我国土地市场运行特徵与2009年发展展望
2008年中国城市地价状况分析
剧变环境下实力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调整
2008年中国城市地价状况分析
剧变环境下实力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调整
金融篇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中国房地产发展如何应对金融海啸中的“保尔森效应”
中国房地产发展如何应对金融海啸中的“保尔森效应”
市场篇
2008年住宅市场形势分析与2009年预测
武汉市购房者意愿调查
地方政府救市的政策效果分析
武汉市购房者意愿调查
地方政府救市的政策效果分析
管理篇
2008年的中国房地产经纪业
2008年中国物业管理回眸与2009年展望
2008年中国物业管理回眸与2009年展望
住房保障篇
住房公积金救市作用评估与2009年政策走向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问题剖析与建议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问题剖析与建议
区域篇
2008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与2009年预测
2008~2009年北京存量房买卖市场分析
2008~2009年北京房地产租赁市场分析
2008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
2008年广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2008年深圳市房地产市场报告
2008年辽宁省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与2009年展望
2008~2009年北京存量房买卖市场分析
2008~2009年北京房地产租赁市场分析
2008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
2008年广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2008年深圳市房地产市场报告
2008年辽宁省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与2009年展望
文摘
插图:
总报告
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与2009年形势预测
二 2008年房地产市场特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市场特徵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徵。
第一,200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施工面积增幅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竣工面积出现负增长。新开工面积小幅增长。商品房销售低迷,导致投资开发增速趋缓。
第二,商品房销售大幅度下降,空置面积快速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9.7%,销售额下降19.5%;商品房空置面积由年初的负增长变为1~12月的同比增长21.8%。2008年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之比达4.7,而2006年、2007年分别为3.5和3.9。这表明2008年虽然全国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在增加,但由于销售委靡,开发周期延长,开发速度在降低。
第三,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对于以资金为生命线的房地产企业来说,2008年信贷增幅下滑,个人按揭贷款出现负增长,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对于房地产后续开发形成较强约束。
第四,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8年房价同比上涨6.5%,最后一个月同比出现下降;环比连续5个月负增长。从全年看,同比涨幅波动较大,但不同城市有很大区别。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既有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是经过了近十年快速发展的房市自身规律使然。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机率较小。
(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降低了房地产对巨观经济成长的贡献能力。在国家政策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大幅下降,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售价增幅回落,市场销售量价齐升的场面开始改观。1991~2008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近47亿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8平方米,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价格弹性开始显现。房地产业是具有高关联度的基础产业,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巨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下行将导致投资热情降低,不利于房地产业发挥促进经济成长的作用。
第二,巨观调控的前瞻性有待加强。巨观调控的任务是最佳化结构,满足需求,维护公平,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但由于巨观调控效应的时滞性,有时会与逆转的形势叠加,产生放大的负效应。所以加强巨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格外重要。前瞻性的调控目标和得力的政策保障是树立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为应对国际金融海啸,我国巨观调控目标由2008年上半年的“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为下半年的“扩大内需保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结合点、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最佳结合点,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应以短期因素为转移,也不应是应急之举。
第三,商品房市场有待激活。为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画,其中9000亿元将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从直接作用来看,可以加大房地产投资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从间接效果来看,这些投资形成住房供给后,将分流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增强购房者对普通商品房价格下降的预期,抑制房地产投资热情。为此在增加住房保障投入的同时,还应出台能够激活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刺激投资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房地产市场进入上行区间。
第四,开发企业财务压力加大。2008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21.8%。商品房空置面积的增加意味着销售下降,企业资金回流减少,资金周转期延长,财务成本上升。从土地投入来看,2006年和2007年是企业高价拿地的高峰年,项目土地成本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进入销售市场的这些项目市场形势严峻,预期收益难以实现,价高地所产生的高财务成本大幅度增加,延缓开发也将使企业承受其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增高,财务风险加大,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降低。
第五,开发企业和消费者市场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尚未经历过市场巨变的考验,市场主体应对市场变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房地产销售明显下降的形势下,多数开发企业仍然沿袭市场旺盛的操作方式,坚守价格,寄希望于政府救市,被动地等待形势好转。部分开发企业主动採取降价措施积极应对危机,但遭遇高价位已购房者的反对,甚至出现退房风潮。已购房者不愿承受当初的高价位月供,要求得到补偿。这种情况说明消费者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
延续2007年思路,2008年上半年“防过热、防通胀”依然是巨观调控的主基调。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出口减少,投资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巨观调控目标调整为“扩内需、保增长”。与巨观调控政策的调整相对应,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2007年,国家对房地产实施以“控投资、挤泡沫、抑需求”为目标的政策调控。当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準备金率,控制了银行对房地产放贷额度,加大了房地产贷款成本。2007年6月1 1日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规範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限制外资在中国内地的炒房;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利率,9月27日央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359号文),12月11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提高第二套房贷门槛,抑制购房需求。为规範土地市场,防止拖欠土地出让金和囤积土地,2007年9月28 H国土资源部颁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12月3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关紧房地产用地闸门。
2008年上半年,“控投资、挤泡沫、抑需求”依然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基调,并得到强化。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2008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对银行贷款实施更严格的控制,以冷却过热的投资。2008年上半年,央行五次上调存款準备金率,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準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4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强化开发企业提前预缴力度,提高开发商的现金流要求。在土地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1月7日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土地处置的措施具体,力度加大;1月9日发布《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範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转用农用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冲击、房地产市场销售量萎缩的背景下,“打折降价潮”、“量价齐跌”、“断供”、“退房”、“房市寒冬”等字眼在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由此出现的“救市”与反对“救市”的争论也异常激烈。以往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均出自中央政府的情形被打破,不少城市政府先后出台政策措施,以图刺激销售,但地方的政策效果甚至动机普遍受到质疑。
为落实巨观经济目标,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进行了调整。央行多次降息,下调人民币贷款基準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人民币存款準备金率,实施适度宽鬆的货币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0月22日宣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个人首购90平方米以下住房暂免徵收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下调契税税率、首付款比例、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这些政策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减轻购房者负担,刺激房市回暖。11月10日国务院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其中之一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
总报告
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与2009年形势预测
二 2008年房地产市场特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市场特徵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徵。
第一,200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施工面积增幅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竣工面积出现负增长。新开工面积小幅增长。商品房销售低迷,导致投资开发增速趋缓。
第二,商品房销售大幅度下降,空置面积快速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9.7%,销售额下降19.5%;商品房空置面积由年初的负增长变为1~12月的同比增长21.8%。2008年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之比达4.7,而2006年、2007年分别为3.5和3.9。这表明2008年虽然全国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在增加,但由于销售委靡,开发周期延长,开发速度在降低。
第三,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对于以资金为生命线的房地产企业来说,2008年信贷增幅下滑,个人按揭贷款出现负增长,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对于房地产后续开发形成较强约束。
第四,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8年房价同比上涨6.5%,最后一个月同比出现下降;环比连续5个月负增长。从全年看,同比涨幅波动较大,但不同城市有很大区别。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既有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是经过了近十年快速发展的房市自身规律使然。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机率较小。
(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降低了房地产对巨观经济成长的贡献能力。在国家政策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大幅下降,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售价增幅回落,市场销售量价齐升的场面开始改观。1991~2008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近47亿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8平方米,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价格弹性开始显现。房地产业是具有高关联度的基础产业,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巨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下行将导致投资热情降低,不利于房地产业发挥促进经济成长的作用。
第二,巨观调控的前瞻性有待加强。巨观调控的任务是最佳化结构,满足需求,维护公平,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但由于巨观调控效应的时滞性,有时会与逆转的形势叠加,产生放大的负效应。所以加强巨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格外重要。前瞻性的调控目标和得力的政策保障是树立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为应对国际金融海啸,我国巨观调控目标由2008年上半年的“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为下半年的“扩大内需保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结合点、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最佳结合点,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应以短期因素为转移,也不应是应急之举。
第三,商品房市场有待激活。为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画,其中9000亿元将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从直接作用来看,可以加大房地产投资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从间接效果来看,这些投资形成住房供给后,将分流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增强购房者对普通商品房价格下降的预期,抑制房地产投资热情。为此在增加住房保障投入的同时,还应出台能够激活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刺激投资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房地产市场进入上行区间。
第四,开发企业财务压力加大。2008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21.8%。商品房空置面积的增加意味着销售下降,企业资金回流减少,资金周转期延长,财务成本上升。从土地投入来看,2006年和2007年是企业高价拿地的高峰年,项目土地成本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进入销售市场的这些项目市场形势严峻,预期收益难以实现,价高地所产生的高财务成本大幅度增加,延缓开发也将使企业承受其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增高,财务风险加大,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降低。
第五,开发企业和消费者市场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尚未经历过市场巨变的考验,市场主体应对市场变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房地产销售明显下降的形势下,多数开发企业仍然沿袭市场旺盛的操作方式,坚守价格,寄希望于政府救市,被动地等待形势好转。部分开发企业主动採取降价措施积极应对危机,但遭遇高价位已购房者的反对,甚至出现退房风潮。已购房者不愿承受当初的高价位月供,要求得到补偿。这种情况说明消费者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整
延续2007年思路,2008年上半年“防过热、防通胀”依然是巨观调控的主基调。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出口减少,投资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巨观调控目标调整为“扩内需、保增长”。与巨观调控政策的调整相对应,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2007年,国家对房地产实施以“控投资、挤泡沫、抑需求”为目标的政策调控。当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準备金率,控制了银行对房地产放贷额度,加大了房地产贷款成本。2007年6月1 1日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规範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限制外资在中国内地的炒房;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利率,9月27日央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359号文),12月11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提高第二套房贷门槛,抑制购房需求。为规範土地市场,防止拖欠土地出让金和囤积土地,2007年9月28 H国土资源部颁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12月3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关紧房地产用地闸门。
2008年上半年,“控投资、挤泡沫、抑需求”依然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基调,并得到强化。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2008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对银行贷款实施更严格的控制,以冷却过热的投资。2008年上半年,央行五次上调存款準备金率,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準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4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强化开发企业提前预缴力度,提高开发商的现金流要求。在土地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1月7日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土地处置的措施具体,力度加大;1月9日发布《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範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转用农用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冲击、房地产市场销售量萎缩的背景下,“打折降价潮”、“量价齐跌”、“断供”、“退房”、“房市寒冬”等字眼在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由此出现的“救市”与反对“救市”的争论也异常激烈。以往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均出自中央政府的情形被打破,不少城市政府先后出台政策措施,以图刺激销售,但地方的政策效果甚至动机普遍受到质疑。
为落实巨观经济目标,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进行了调整。央行多次降息,下调人民币贷款基準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人民币存款準备金率,实施适度宽鬆的货币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0月22日宣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个人首购90平方米以下住房暂免徵收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下调契税税率、首付款比例、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这些政策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减轻购房者负担,刺激房市回暖。11月10日国务院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其中之一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