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式暑假

(2019-09-21 13:34:22) 百科综合
中国式暑假

中国式暑假

“中国式暑假”指中国的孩子放暑假后,日常生活中总逃离不了三大件项目,上辅导班(或兴趣班),在家打游戏看电视,写作业。家长们显然相信,在暑假里加班加点,是事关通往“成功”之路的惨烈竞赛,是事关人生能否得意的一场战争。于是,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学习班、兴趣班迎来了“黄金期”,它们嘹亮地吹响了暑期“集结号”,打响生源争夺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式暑假
  • 外文名:Chinese summer vacation
  • 对象:学生

探因

在我国,中小学生假期课业培训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複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
中国教育减负喊了多年,效果甚微。表面看学校好像是在“减负”,书面作业减少、补课一律取消,乍一看让人觉得学生真是“大减负”,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学校对升学率的攀比,不可能真正做到“减负”。
特别是学生对名校的追求,成绩好坏,与能否上名校直接挂鈎。在实际上,中国孩子的暑假,已经是课堂第二学期之外的“第三学期”。
同时也基于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承载着家长所有的希望。
不少家长执拗地认为,只有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上好大学,以后找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比孩子更喜欢攀比,仿佛孩子一输满盘皆输。
不少教育专家感慨,中国孩子的假期过得太苦了,除了补习就是搞特长。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孩子们学会了乐器,学好了英语,学懂了奥数,学精了书法,却又遗失了什幺呢?
洗碗、拖地、洗衣服、做饭、下乡乾农活、上山识野果……这些能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亲师爱长的教育似乎已经被遗忘了。
或许,就是这些中国式的观念与制度造就了中国式的暑假吧!

外国暑假

[美国]义务劳动提高自我
美国学生的暑假大部分没有作业或只有很少的作业。但美国学生的假期生活通常不是纯粹的休息和玩乐,大部分人会安排相当一部分时间来学习、工作、或是从事社区服务。
美国学生的暑期义务劳动美国学生的暑期义务劳动
美国学校非常看重学生是否参加过社区服务,社区和慈善机构在暑期期间到处可见学生身影,从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到帮助议员整理档案等,甚至到世界各地贫困地区做短期义工。
美国学生普遍认为,参加社区服务让她直接了解到许多此前不了解的事情,对认识世界、为人处世非常有帮助。
[日本]寓教于乐培养情操
日本中小学生暑假生活比较丰富。在升学同样激烈的日本,许多学生利用难得的长假去野外游玩,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教育主管部门在孩子的暑期活动中也充当一个积极组织者的角色,或者组织孩子参观博览会,或组织孩子进行发明创造比赛。
有些学生还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起到野外“合宿”,他们将在一周的时间内吃住在一起,活动包括泡温泉、洗海水浴和在森林里散步等。
这类活动对培养孩子组织能力、激发参与意识、培育集体合作精神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未来他们参与社会和政治打下最初的基础。
[加拿大]社会实践
在加拿大,暑期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有:划独木舟,探险,学习驾车,经历了这一过程以后的孩子变化很大,显得成熟很多。
此外,他们也会抽出时间去打工赚钱,但这个时期的打工,并不真正为了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而是一种社会实践。
[韩国]修学旅行增长见识
每年到了暑假,韩国各地大、中、小学生都会组团参加被称为“修学旅行”的各种海外考察、旅行和进修活动,以拓宽眼界,增加阅历。
这几年来,韩国还出现了外语“修学旅行”、体育“修学旅行”、电脑“修学旅行”等全新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外语、体育、电脑等各方面的兴趣,寓教于乐,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法国]启发教育以人为本
在漫长的暑期里,学生们除随父母旅游度假消暑之外,许多学生还利用这样的自由时光,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增长知识。18岁以下的人可以在这些馆所免费自由出入。
这几年来,法国各地兴起了工业旅游的热潮,即各地方的工厂企业经过一些技术準备,假期接待来自各地的学生,让他们从参观中加深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的了解。
[澳大利亚]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澳大利亚,假期是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不管他们乾什幺,都是在没有压力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随孩子自己去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
重视和倡导孩子去参加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其种类包括学习辅导、环境保护、家务劳动、帮助残疾人、为患者服务等。
[新加坡]开阔眼界
当地学生享有长短不一的4个“暑假”,他们利用假期或出国游学开阔眼界,或参加公益及文体活动,了解社会、掌握技能。
一些学校利用假期对喜欢音乐、舞蹈、科技、救护和球类运动的学生集中培训,例如组织学生野营,让学生在野外条件下学习救护技能,或是带领学音乐和舞蹈的学生排练和演出等。

评论

暑假,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只是“第三学期”的代名词。
在“第三学期”里,学生记牢了数理化公式,学会了吹弹吟唱,学会了水墨行楷,却不懂得洗菜做饭,不懂得辨别花草,不懂得自立自强,不懂得创造思考。悲哉!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繁杂,但具代表性的大概有两个,一是考核制度作祟,二是家长观念作怪。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有考核,学校对班级有考核,家长对学生有要求,环环相扣,最终的所有的压力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得高分者得天下,结果学生沦为了升学考试的工具。
而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人皆有之,但爱之深就容易走进逼之切得歧途,家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琴棋书画要精通,多才多艺是成功。但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往往是揠苗助长。
其实,作为主管部门,能否为孩子制定多元化考核指标?作为家长,又可否聆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就现在情况看,前者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后者,还是可以做到的。
在暑假里,与其让孩子埋头苦读,倒不如创造机会让孩子开阔眼界,在生活中学会做人;与其强迫孩子十项全能,倒不如顺着他的兴趣,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