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有着数十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成立的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和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98年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的综合性、多学科的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 建立时间:1951.5
- 隶属:国家地震局
- 类别:科研机构
- 研究方向:地震地质、活动构造、深浅结构等
发展历史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成立的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和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50年,为了满足新中国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正在筹建中的地质所当即派出张文佑、谷德振等11人组成的地质调查队,前往东北调查地质矿产。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了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1—1955年,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画建设时期,刚刚建立的地质所全力投入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开展了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和多种矿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55—1966年,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使地球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地质所除了继续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及综合科学考察外,还开展了稀有金属、稀土、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石油、铀矿的研究工作,以及大型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研究工作等。地质所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国家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在执行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具重要影响的涵盖地质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综合性地质科研机构。
1966年-1978年,根据国家的要求,地质所科研工作的重点转到地震预测、预防研究上面。“文化大革命”时期,地质所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然而,由于1966年3月的邢台地震以及随后发生在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多次强烈地震,使地震工作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当时动乱的情况下,地质所科研人员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下达的重要地震科研任务以及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其他科研项目,不仅为当时的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后来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71年开始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根据国务院同意,所内从事非地震研究的部分重新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8年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7人。共有7位科学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39位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4位科学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院士

院士:马宗晋、马瑾、邓起东、李玶、张培震
科研机构
重点实验室: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局活动构造和火重点实验室。
- 活动构造研究室(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活动构造研究室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活动构造研究的机构。研究室以地质、地貌等传统技术方法,地球物理勘探、高精度雷射测量和空间对地观测等现代技术为依託,以研究活动构造的活动习性、活动机理和运动参数为主要目标,探讨最新构造变形与强震孕育关係、大地震及其复发规律、最新构造变形的致灾机理,以及水库诱发地震观测和成因机制研究等,为地球动力学、地壳运动学、环境地质学和防震减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城市和重大工程场地的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2013年全所学术会议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活动构造研究室拥有古地震、构造地貌、构造变形、构造力学和活动构造探测等五个研究组和七大研究方向。拥有中国科学院邓起东院士,徐锡伟、冉勇康二级岗位研究员和何宏林、杨晓平、于贵华研究员,马文涛、陈立春、李传友、陈桂华副研究员等老中青结合的科技队伍。
- 活动火山研究室
活动火山研究室是一个专门从事活动火山研究的学术机构。依託中国地震局活动火山研究中心和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活动火山研究室以现代火山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构造地质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国大陆活动火山分布与规模、喷发历史与成因机理、火山资源与灾害等,探索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为中国大陆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未来火山喷发预测与火山灾害减轻提供技术支撑。
地质所与山西省地震局签署科技合作协定

- 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
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综合地质所地质调查、深部探测、构造物理模拟、地壳运动观测等学科优势,积极开拓数值模拟技术套用研究,探索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报方法;套用卫星遥感技术与地面热交换观测技术,开展地震潜热通量繁衍和热作用特徵分析及其机理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地下流体观测系统和深部流体作用研究成果,开展孕震过程的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 地震区划与工程地震研究室
地震区划与工程地震研究室是中国国内较早开展工程地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单元之一,主攻方向为以地震灾害防御为主要目标的强震发震构造评估、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到地质所调研工作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有研究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7名。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科技部行业专项、部委重点项目及中国地震局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以及正在编制的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编制单位,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以来,承担完成了100多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项目。
- 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
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是一个专门从事地震应急和地震灾害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多年来在地震灾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地震应急基础理论、应急决策技术、现场套用、社会回响等多个层面,深入研究地震应急与减灾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全球大陆动力学与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应急理论和地震应急区划、防震减灾能力和地震应急模式、地震灾害脆弱性和地震风险,地震灾害认知/感知与回响/适应,自然灾害综合机理与综合减灾、地震灾情协同评估与辅助决策分析技术、现场灾评科考技术、超级计算与灾情仿真技术、应急预案实用处置技术、地震灾情获取及速报技术等,不断强化对地震灾害学和地震应急科学的理论认识与技术积累,为提升国家各级政府和广大社会的地震灾害处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有固定科研人员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马宗晋院士),研究员3名。1996年研究室成立以来,在马宗晋院士的领导下,承担了973、科技支撑(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和专着百余篇(部),是中国地震局系统乃至国内地震灾害和地震应急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之一。
- 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
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以地震台阵中心和电磁研究中心为依託,以先进的台阵观测技术和电磁探测技术为支撑,在中国大陆若干典型地震构造区关键构造部位,利用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和电磁测深方法探测研究地震危险区孕震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热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及应力场分布特徵;利用极低频地震电磁前兆监测技术、卫星—空间—地面电磁一体化地震电磁监测系统和可重複地震学探测方法监测地壳介质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开展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和大地电磁探测,分析研究中国大陆地壳上幔结构、构造和三维介质参数,构建三维构造模型,为活动构造空间组合样式、深浅构造关係和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为探索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监测预报提供三维框架和动力学模型,引领地震构造研究发展。
- 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
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的前身是遥感与空间信息套用研究中心,成立于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由InSAR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学套用三个学科组组成。研究室的主攻方向为:以InSAR、PS/CR-InSAR为观测手段,获取长条带、大範围构造活动微量形变信息,研究现今地壳运动状态、构造应力场格局、活动构造形变特徵。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有11名正式职工,其中3名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科研工作以野外观测为支撑,实验室拥有GPS接收机、InSAR角发射器,多套地震学、InSAR、GPS处理软体,以及三维雷射扫瞄器、光谱分析仪等辅助设施。2003年以来架设了NOAA/FY/MODIS卫星接收系统,每天可实时获取中国及全球海量卫星影像和热红外数据。
- 构造物理实验室
构造物理实验室素以大型实验用压机与配套检测设备为重要的科学手段。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共有固定人集体,共13人,其中研究员6人(含中科院院士1人)。
- 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1990年被批准为中国地震局开放实验室。2003年底併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生代尤其是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与地质年代学研究,主要方向涉及各种年代学方法和技术在活动构造、新构造演化历史、构造-热演化史、年轻火山活动历史和环境变迁历史中的套用研究以及年代学方法和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实验室拥有2套Quantulus-1220超低本底液体闪烁测量仪、2套美国Daybreak 1100型TL/OSL测量仪、3套美国Daybreak 2200型OSL自动化测量仪、1套德国BRULER EMS-6/1型ESR信号测量谱仪、1套英国VG MM-1200静态质谱仪、1套GV MM-5400(He型)质谱仪、2套裂变径迹分析系统。
- 新构造与地貌研究室
地质所2012年12月成立新构造与地貌研究室,以拓展构造与地貌的研究。
图文资料
地质所拥有丰富的地质、地震及相关专业的图书和资料,编辑出版的《地震地质》是1979年创刊的学术期刊,先后被国内外18个着名检索系统收录。2011年度影响因子达2.22,在地球科学类39种期刊中列第1位,在中国1988种核心期刊中列第5位。

建设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1966—1976年期间取得51项重要科研成果,1978年以后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多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行业专项、计画项目等500多项。
有6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地质所是第二完成单位),2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5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中3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此外,地质所有18项成果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2001年起,改称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其中11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有67项成果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43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有58项成果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中55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还有多项成果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
累积出版专着30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7100多篇,其中包括6篇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高水平论文,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在中国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科研实力的排名中,一直位于地球科学的前列。注:图册资料来源于地质所官网
- 第一和首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地质所率先提出地震地质研究“由老到新,由静到动,由浅到深,由定性到定量”的基本原则,使中国的地震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国际地震科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国地震地质的发展方向。
地质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了地震破裂机理、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和岩石圈物理力学性质等实验研究,并逐步与地表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岩石圈与地震动力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地质所首创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的技术,对中国近20条活动断裂开展了工作,获得了各断裂带的几何结构、运动特徵、活动历史和地震危险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不仅为地震预测、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还为后来的大城市活断层探测和正在开展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填图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示範。
地质所开闢了中国活动火山研究新领域,发现和论证中国存在具有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并率先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对活动火山开展研究。
地质所率先推进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中国地球科学中的套用,并开始试验雷射雷达探测技术(LiDAR)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套用,揭示了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观测资料和约束条件,受到国内外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讚赏。
地质所在深入分析中国大陆活动构造、深部结构、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假说,指导了强震预测的实践和强震机理的研究。
地质所开创了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领域,针对中国不同自然灾害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触发性,率先组织研究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专家,对中国历史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查明了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实况,提出了综合减轻自然灾害的理念、思路和技术,为中国减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研方向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主要从事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向的设定围绕着以下五个科学技术问题:一是以揭示强震发生地点和强度为主要目标的地震构造环境研究;二是以探索强震孕育过程和机理为主要目标的地震动力学研究;三是以发展地震预测新方法为主要目标的对地观测技术综合研究;四是以认识火山喷发机理和火山灾害预测为主要目标的活动火山研究;五是以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和地震应急理论为主要目标的地震成灾机理和地震地质研究。同时,研究所还从事新生代构造演化、现代地壳运动、构造物理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现今地球动力过程、深部地球物理、现代火山作用等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
地质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获权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有1个一级学科“地质学”和1个二级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至2012年底),地质所累计招收研究生69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00名、博士研究生293名;累计授予学位515名,其中硕士学位313名、博士学位202名。
地质所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至2012年底,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6人,已出站44人。
- 招生专业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 | |
---|---|---|---|
070801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01宽频带地震学 | 02电磁测深与地震电磁学 |
03地壳形变与动力学 | 04GPS大地测量与地壳形变 | ||
05构造物理学 | 06高温高压岩石力学 | ||
07地壳形变与地震动力学(与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联合培养) | |||
070901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01 火山地质学 | |
070902 | 地球化学 | 01构造热年代学 | |
070904 | 构造地质学 | 01 地震破裂习性与地震构造 | 02 活动构造 |
03 活动构造与数值构造地貌学 | 04 活动构造 | ||
05 地震区划 | 06 断层/岩石力学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 ||
07深部构造地质学及高温高压实验 | 08新构造、活动构造及大陆动力学 | ||
09新构造与年代学 | 10 构造年代学 | ||
11活动构造与地貌演化 | 12数值模拟与数字地球套用 | ||
13 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 | 14地震构造 | ||
15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 | |||
070905 | 第四纪地质学 | 01地震应急与减灾 | 02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 | |
---|---|---|---|
070801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01 电磁测深方法及其套用 | 02 地震各向异性 |
03宽频带地震学 | 04 地壳形变与动力学 | ||
05构造物理学 | |||
070901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01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 |
070904 | 构造地质学 | 01 活动构造与地震 | 02 活动构造、工程地震 |
03 活动构造与GIS技术套用 | 04 活断层与古地震 | ||
05 GIS在活动构造中的套用 | 06 工程地震 | ||
07 断层滑动本构关係实验研究 | 08 实验岩石物理学 | ||
09 岩石流变学 | 10 活动构造与年代学 | ||
11 构造地貌及年代学 | |||
070905 | 第四纪地质学 | 01 地震应急与减灾 | 02 地震灾害学 |
03 活动构造与年代学 |
现任领导
所长:张培震
党委书记、副所长:欧阳飈
副所长:马胜利、徐锡伟、万景林
纪委书记:刘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