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2019-12-31 11:25:41) 百科综合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外文名:IHEG
  • 成立日期:1956年
  • 组织性质: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

主要职能

组织宗旨

水环所以“开展水工环地质研究,促进地质科技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推动水工环学科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和专业编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该所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开发队伍,持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工程勘察证书、甲级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证书、甲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有关资质证书。
经过5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水工环科学技术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00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有200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繫,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主办或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培训和野外地质旅行考察,国际交往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加强。

研究领域

从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展环境地质研究工作,推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和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科研领域
研究方向
多尺度水循环、水资源形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尺度水循环与水资源形成演化理论
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及其生态效应
地下水资源评价、潜力评估与含水层保护理论
包气带及特殊水形成运移规律与开发利用途径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地下水生态学
水文地球化学与人类生存环境
地下水-生态-经济耦合数值模型
内陆盆地地下水合理利用与水土资源保护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战略研究
人类工程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互馈机制与协调
重大工程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
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与环境问题
矿山水文地质与矿山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地质
城市地质与城市化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
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层圈相互作用过程
第四纪立典研究与全球变化对比
黄土高原环境演化与黄土套用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环境演化及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区域水土生态系统脆弱性与荒漠化防治
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理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重要技术研究开发与套用
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新技术方法
地下水勘查新理论与新方法
地质灾害监测、评价理论与套用技术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信息标準化与空间分析系统

主要任务

以地下水及其相关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科研与调查相融合,建设好四方面队伍:建设一支精干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社会公益性科技创新队伍,成为国家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调查研究队伍。构建一个可长期运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支撑、集野外观测试验、测试分析与室内模拟、综合信息集成与网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平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管理高效,服务优良的地调科研管理队伍.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和成果转化占领市场、实现独立经营的技术开发队伍。 最终,建成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地质调查和套用基础研究,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地质调查科研机构。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开展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开展多种尺度水循环系统演化规律-环境效应,以及地下水质量变化机理、改良技术、生态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特别是乾旱区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潜力调查的技术研究、资料汇总与实际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下水水质保护调查与工程示範。开展水-土-生态相互作用研究,发展我国生态地质学理论体系。开展全国性及跨区域水土资源利用保护,特别是区域性土壤侵蚀、沙漠化、盐硷化等荒漠化危害的调查研究和工程示範。针对地下水的不同赋存条件,研究相应的地下水勘查新理论、新方法。开展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察开发技术系统研製-综合套用工作。研究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有效勘查、监测、防治理论与方法。承担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系统研究与示範套用工作。开展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继续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黄土研究。承担第四纪地质调查和研究任务。发挥综合技术优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承担水工环重点工程应急项目的会战、攻坚和示範服务。承担水工环地质领域调查研究数据信息及情报的汇集、管理、分析套用工作,开展专业工作信息化研究,发挥专业数据处理中心的作用。承担全国性和跨区域水工环综合编图和区域调查总结工作,参与编制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计画,参与制定专业调查标準和规範。承担水工环地质专业测试分析工作,从事相关专业测试分析标準物质和标準方法研究及专业测试仪器合作研製与开发,发挥专业测试中心的作用。

组织结构

现任领导

所长:石建省,研究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副所长:张永波,研究员
张兆吉,研究员
李援生,高级会计师
纪委书记:张民福,高级工程师

历届领导

所领导的变化(起止时间)
行政领导
党委
所长
副 所 长
书 记
副书记
1956-1964年
张更生
1957年1月
古德振
1958-1961年
王大纯
1961-1962年
刘鹏飞(室主任)
邢若均 胡海涛(副主任)
1964-1967年
杨采衡
刘鹏飞
1967-1977年
刘裕延(革委会主任)
吴兴礼 邓大梧
陈家森(副主任)
1973-1977年
张伯章
刘鹏飞陈家森
1977-1983年
张子扬(革委会主任)
魏砥卿 刘润生(革委会副主任)
张子扬(代理)
魏砥卿刘润生
1978年5月
张宗祜(总工程师)
1981年3月
张宗祜(负责人)
1982-1987年
张宗祜
1983-1987年
张宗祜
任福弘 董凤岐
张宗祜(兼)
凌泽民
1987-1989年
任福弘
张宗祜(名誉所长)
凌泽民 董凤岐 费 瑾
凌泽民
1989-1997年
费瑾
董凤岐
1990年9月
朱向荣
费瑾(兼)
1992年11月
燕常青
韩书金(纪委书记)
1996年6月
黄志兴
1997年11月
黄志兴(主持工作)
石建省
2000年4月
黄志兴
韩子夜、石建省
燕常青
黄志兴
2003年11月
张发旺

机构编制

水环所职工总数为503人,其中在职职工291人,离退休人员212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在职科研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84人,中级研究人员111人,初级研究人员68人。

机构设定

水环所设有12个专业研究室、4个科研保障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研究基地设在所内。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所内。
综合管理部门
办公室
财务处
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
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处)
党委办公室(工会)
监察审计处
条件保障处
成果转化办公室
技术业务部门
区域水文地质研究室
生态水文地质研究室
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室
地热资源研究室
城市地质与矿山环境研究室
第四纪地质与黄土研究室
信息与编图研究中心
技术方法研究中心
其他部门(服务)
后勤服务中心
离退休管理处
中国地质协会挂靠机构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及IAH中国国家委员会
河北省矿泉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