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2019-12-25 23:19:21) 百科综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地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和地学研究的基地,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2006年起,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
  • 共建单位: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
  • 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 二级学院:地大五大学院之一
  • 简称:CUG   IGG
  • 创办时间:1952年
  • 类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 现任院长:熊熊
  • 知名院友:林少春,王安顺,黄清华等
  • 所属地区:中国武汉
  • 主要院系:地球物理学
  • 校歌:勘探队员之歌
  • 景点:逸夫博物馆
  • 学校性质:211、985优势学科创建平台
  • 学校类型:工科
  • 目标定位:特色鲜明、国际一流地球物理学院

学院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属建校初期最早的四个系之一。1952年国际着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受聘主持筹建工作,1953年4月正式成立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探矿系和地球物理教研室,由薛琴舫教授出任系主任,傅承义、谭承泽教授分别任教研室正、副主任。
1952年开始培养第一批本科生,国内许多着名地球物理学家,如傅承义院士、秦馨菱院士、翁文波院士、曾融生院士、顾功叙院士和刘光鼎院士等都曾先后在该院任教。20世纪5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前苏联专家古尔维奇、克维亚特克夫斯基和诺维克夫等曾先后来我系工作两年多,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及教学环节的建设。建国后,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地球物理学家大部分毕业于此。
1975年学校迁址武汉,暨为武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套用地球物理系”,1999年更名为“地球物理系”,2003年5月更名为“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1975年随校迁武汉后,经过25年的发展,现拥有套用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测控技术与仪器及信息与计算科学四个专业,跨四个一级学科;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工程、地学信息工程五个博士点,地学工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固体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工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地学信息工程等六个硕士点;并拥有一个省部级“工程地球物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外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7人,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21人,且多数青年教师具博士学位,不少教师曾被派往国外留学进修或访问,有一支层次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是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勘查地球物理及与信息相关的软、硬体技术。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11 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无论在学科与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还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 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勘查地球物理、海洋与深部地球物理、测控技术及信息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地球物理系凝聚着一批高水平人才和一支赋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备,已成为国内地球物理领域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最重要的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在国际权威刊物 GEOPHYSICS 上撰文称讚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是中国“电法与电磁法勘探”的人才教育中心。今天的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培养 21 世纪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人才的摇篮。

学科建设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现有学生数近 900 人,其中本科生 752 人,硕士生 101 人,博士生 28 人,所设本科专业有:地球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还有三、四年纪两个班);硕士点有:固体地球物理(理)、海洋地质(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地球物理工程(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工)、地学信息工程(工);博士点有:固体地球物理(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地球物理工(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工)。学院的本科办学特色是:重视基础、分层次培养、个性化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是理科(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所在地。现有地球物理学(物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等两个专业学科。这些学科全部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固体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工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地球物理工程,环境工程与地球物理,地学信息系统七个以及硕士培养中心,现有首批长江人才基金特聘教授岗位四个。建设有“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球表层系统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共建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4人(殷鸿福、于崇文、张本仁、金振民)、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桑隆康)、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和副教授85人。承担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黄石、长江三峡、江西庐山等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该校人才培养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除为地球科学研究和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外,还将在资源、环境、灾害、宝玉石、地质工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土资源规划等地学及其延伸领域中拓宽,使学生在上述部门和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及发展的能力。

科学研究

地球科学学院的地质学科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地球物质科学、地球表层科学和地球动力学三大学科群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多年来在高解析度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和分子古生物学;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迁、西部地质填图;大别-苏鲁超高压带结构、组成、形成和折返机制;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组成及壳幔交换;固体地球系统内广义地质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及其时空结构;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灾害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年均科研经费到位1500余万元。每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近30篇(光碟版)被三大检索收录,共有4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际着名的《Nature》杂誌上发表。

专业方向

研究目标: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始终瞄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争取SCI论文,包括国际SCI论文达到国内地学领先水平;争取中科院院士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重点基金项目数达到国内地学院系领先水平;努力保持国家重点学科领先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使获国家级奖励和在国际着名刊物(如Nature)上发表的文章数领先,实现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科研团队和科技平台建设,坚持以地球科学基础研究为重点,在学科前沿进行创新性探索,并结合国家目标和地区经济建设目标,开展资源(矿产、能源)、环境、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套用基础和套用研究。
主攻:複杂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青藏高原南部板内造山与金属成矿大爆发;重大地质转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化纪录;长江流域山-河-湖互动和湖泊湿地环境等领域。
具体研究方向:
1、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2、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和动力学研究
3、生物找矿、生物选矿技术
4、区域地质调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5、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地质环境监测上的套用
6、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遥感)集成技术及其应 用
7、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调查规划和开发
8、套用矿物学和宝玉石学
9、古生物化石鉴定和微体古生物化石样品处理鉴定

从事领域

多目标地球物理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⒈金属和油气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技术
⒉环境地球物理可以从事以下三方面工作:
① 环境地球物理与人体健康:重点是地方病成因研究;
② 自然环境中有害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分布和迁移转化研究及防治对策;
③ 地球物理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通过系统研究1.5万年以来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预测全球未来五十年的环境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信息技术
⒈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信息技术;
⒉城市地理信息与动态监测技术;
⒊土壤侵蚀遥感与水土保持监测网路系统;
⒋线路工程地质遥感与选线环境评价;
⒌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与水利信息化建设;
⒍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力、电讯资源管理系统;
⒎流域资源环境综合资料库建设与套用;
⒏车载GPS与智慧型交通系统。
套用地球物理研究
⒈地质灾害机理预测与防治:主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预测、大河流域防洪减灾研究、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⒉国土资源规划及城乡资源环境设计;
⒊岩溶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
四、生物找矿及生物选矿技术
五、海岸带工程地基勘查、海洋旅游资源规划、海洋砂矿勘查开发
六、危机矿山隐伏矿体的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外围找矿
七、各类石材勘查与开发利用
八、金属、非金属材料开发套用

知名校友

温家宝:1968届硕士毕业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国务院总理 ,党组书记。
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张宏仁:1954届毕业生。现任国际地质科学联盟主席
欧阳自远:1956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
李久林: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
张文岳:1967届毕业生。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原中共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寿嘉华:1965届毕业生。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王安顺:1983届毕业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
孙金龙:1990届毕业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原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现任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方晓宇:1976届毕业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务副省长。2010年5月13日2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黄诒纯:1968届毕业生。现任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蒋承菘:1962届毕业生。1998年至2001年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严宏谟:1957年毕业生。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张一伟: 1956届毕业生。原中国石油大学校长。
武能乐:1959届校友、越南留学生,原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副校长
王富洲:1958届毕业生。原国家登山队党委书记、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致新:国家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1985届毕业生。1988年参加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峰并获成功,李致新是唯一登顶的汉族队员。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运动员。是中国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两位登山家之一
王勇峰: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队队长,1984届毕业生,1993年参加海峡两岸珠峰队登顶成功。他和李致新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为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佟璐:1985届毕业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汉族女性
次洛:1999届毕业生,1998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在校大学生
高崚:羽毛球运动员,2004届毕业生,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铜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银牌
袁复栋:2005级大学生,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队员,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并成功登顶珠峰,被选为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5]
高山:198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地球化学家,2009年11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康学增: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振华重工总裁[17]。
曾玉康: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毕业于湖北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郭清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年被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授予埃贝尔蒙奖,以表彰其在高温水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学者[18]。

院士风采

刘光鼎院士
院士刘光鼎院士刘光鼎
刘光鼎院士,原海洋物探教研室主任。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进展》主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工作,是中国海洋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50 年代,曾担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苏联专家翻译; 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 - 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着获 1993 年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和 1995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 1992 年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1993 年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1997 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秦馨菱院士
秦馨菱院士,原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地震、地球物理学家。生于 1915 年 10 月 17 日,山东安邱人。1937 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参加了中国早期的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55 年开始在北京地质学院兼课,讲授磁法探矿和放射性探矿等课程。1957 年他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不断为产业部门有系统地培养大批地球物理勘探人才。
翁文波院士
翁文波院士,原地震教研室主任。着名地球物理学家, 1912 年 2 月 18 日生,浙江鄞县人。1930 年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后入清华大学, 1934 年毕业于物理系。1934 ~ 1936 年在北平研究院工作。1936 年赴英留学, 1939 年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1940 年后任玉门油矿工程师、上海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负责人。1952 ~ 1954 年间任地震教研室主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承义院士
傅承义院士,原物探教研室主任。着名地球物理学家及地震学家。1909 年 10 月 7 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 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 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7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专长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1953 年,他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又于 1956 ~ 1961 年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地球物理教研室。50 年代处,他和助手刘光鼎、曾融生、谭承泽等密切配合,在北京地质学院为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和许多本科毕业生及大专毕业生。
曾融生院士
曾融生院士,原物探系实验室主任。固体地球物理学家,福建平潭人, 1924 年 8 月 16 日出生于福建福清。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现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1954 年,他协助傅承义创办了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 1956 年随傅承义到北京大学组建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并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程。

两院院士

姓名
生卒
籍贯
毕业时间
当选院士时间
成就
刘宝珺
1931年9月13日-
天津
1953届
1991年
沉积学家
马宗晋
1933年1月4日-
吉林长春
1955届
1991年
构造、地震地质学家及减灾专家
孙大中
1932年6月20日-
1997年5月1日
山东威海
1955届
1991年
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欧阳自远
1935年10月9日-
江西吉安
1956届
1991年
地球化学家天体化学家
傅家谟
1933年7月14日-
上海
1956届
1991年
有机地球化学家及沉积学家
张弥曼
1936年4月17日-
江苏南京
1991年
古生物地层学家及
古脊椎动物学家
叶大年
1939年7月21日-
广东鹤山
(生于香港)
1962届
1991年
矿物学家
李廷栋
1930年10月7日-
河北栾城
1953届
1993年
区域地质学家
殷鸿福
1935年3月15日-
浙江舟山
1956届
1993年
地质古生物学家
程国栋
1943年7月11日-
上海
1965届
1993年
冰川冻土学家
秦蕴珊
1933年6月1日-
辽宁瀋阳
1956届
1995年
海洋地质学家
汪集旸
1935年10月11日-
江苏吴江
1956届
1995年
地热学家
汤中立
1934年10月30日-
安徽安庆
1956届
1995年
矿产勘察专家及矿床地质学家
马瑾
1934年11月27日-
江苏如皋
1956届
1997年
构造地质学家
戎嘉余
1941年12月7日-
上海
1962届
1997年
地层古生物学家
胡见义
1934年3月25日-
北京
1997年
石油地质学家
金翔龙
1934年11月29日-
江苏南京
1956届
1997年
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家
卢耀如
1931年5月22日-
福建福州
1953届
1997年
水文地质学家及工程地质学家
郑绵平
1934年11月7日-
福建漳州
1997年
矿床地质学家及盐湖学家
张彭熹
1931年2月5日-
天津
1956届
1997年
盐湖地球化学家
张本仁
1929年5月28日-
安徽怀远
1956届
1999年
地球化学家
钟大赉
1933年8月11日-
山东青岛
1954届
2001年
构造地质学家
陈旭
1936年-
江苏南京
1959届
2003年
古生物与地层学家
金振民
1941年9月-
浙江温州
1965届
2005年
构造地质学家
杨文采
1942年10月-
广东大埔
1964届
2005年
地球物理学家
马永生
1961年-
内蒙古
1984届
2009年
地质勘探学家
莫宣学
1938年12月-
广西融水
1960届
2009年
岩石学家

科研成果

ISTP 收 录 论 文 清 单
论文名称
作者
出版日期
发表刊物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 radar in highway roadbed investigation,
Zeng Chong,陈超,Shunfang Xu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P257-260,2004
The basic intern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y Ice Shelf,East Antarctic,determined from the
邓世坤,Bo Sun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227-232,2004
Using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to delineate potential karstic ground collapses at Beifenqiao,near 107National Highway,China
邓世坤,Jianbo Qin,Debin Zhu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239-246,2004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dust from the Chibi city,Hubei Province,China: its implications for urban environment
刘庆生,Yang Tao,Fu Yuanyuan,L. S. Chan,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476-479,2004
The applic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ic survey technique to metal pipelines
. Jian Zou,罗银河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423-426,2004
Study of adaptive filter used to reduce industri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data processing of the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
..Hao Jiang,昌彦军,Ying Zhang,Lei Liu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415-418,2004
The applications of sonic method in quality detection of bulky concrete
.Guoqiang Xiao,刘天佑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190-194,2004
A study on explaining underground pipeline data by improve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Libing Cao,鲁永康,Yu Guo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368-373,2004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of marin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MAPGIS..
Jianjun Lu,Jianbo Zhang,昌彦军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610-614,200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omagnetic effects and seismicity in west Gansu and its adjacent areas using Higher-Order Statistics method
Tao Yang,刘庆生 et al.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510-514,2004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subgrade sinking using seismic techniques
Weisheng Hou,刘江平,Chao Chen,Xiuzhong Li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138-143,2004
The characteristic-frequency of the elastic random medium model
Xian Xi,姚姚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178-183,2004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method on locating karstic cave,hot-spring source and leakage area at a reservoir dam
Xianwen Cui,Guohua Zhang,罗延钟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359-367,2004
Application of CSAMT to exploring karst in Yuanliang Mountain tunnel along Yuhuai railway line
Xingchang Zhang,罗延钟,Qingyun Gao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374-381,2004
The Key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based on sound card
Yunsheng Wang,Xiaoxiong Chen,王家映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575-578,2004
The GPR weak signal identification in bispectrum field
Yushan Yang,刘天佑,Yuanyuan Li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272-278,2004
Suscep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lake sediments from Donghu Lake in Wuhan city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Zhendong Liu,刘庆生 et al.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515-518,2004
Definition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correction of the non-far-zone field for EM sounding data of the stratagem EH-4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maging system.
昌彦军,Ning Qiu,Yanzhong Luo,Ying Zhang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301-305,2004
Study of the Time Spectrum Resistivity Method
昌彦君,罗延钟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390-392,2004
Geophysical techniques in detection to river embankments—a case study: To locate sites of potential leaks using surface-wave and electrical methods
陈超,Jianping Liu,Shunfang Xu,et la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465-469.,2004
Distributed multi-electrodes resistivity imaging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董浩斌,Chuanlei Wang,Yanli Zhang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409-414,2004
A database desig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on Wuhan Economic Developing Area
范萍,Haiyi Du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608-609,2004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 body in tunnel using seismic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顾汉明,Chengguo Cai,Yunsheng Wang,Zheming Cao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106-110,2004
Application of CSAMT to the detection of solution cavity
胡祥云,Kunfa Shi,Miaoyue Wang,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328-331,2004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andslides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
李振宇,Junli Li,Huiming Tang,
2004
Progress in Enu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P497-502,2004
Reflection responses of vertical crannie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non-invasive detection..
Application of wavelet compression algorithm in linear geophysical inversion
张世晖,Gao JY,Liu TY
2006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VOL 1 AND 2 : 721-725,2006
Surface-related multiple subtraction using Curvelet transform
张素芳,徐义贤,Lei D
2006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VOL 1 AND 2 : 85-89,2006
Static correction of refraction applied in multiple coverage technology of reflection wave exploration
张学强,Yan Z,Zhu XP,Zhang XM
2006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VOL 1 AND 2 : 119-123,2006
The suppression of seismic source's multiples in the water seismic reflection
张学强,Zhu XP,Yan Z,Shi XM
2006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VOL 1 AND 2 : 74-78,2006
The wavelet compression algorithm for the equivalent dipolar layer method in the reduction of potential field data to a horizontal plane
杨宇山,Liu TY,Li YY
2006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VOL 1 AND 2 : 733-736,2006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