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该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创新、服务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根本办刊方针,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根本办刊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匿名送审制度、坚持双审通过录用制度、坚持专家审读制度;目标是努力办成有鲜明特色、有理论水平、有借鉴意义、有可读价值的学术刊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外文名称: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语言:中文
- 类别:社会科学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编辑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誌编辑部
- 创刊时间:2000年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国内刊号:42-1627/C
- 国际刊号:ISSN 1671-0169
- 邮发代号:38-172(国内)
- 定价:8.00元/期
学报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该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创新、服务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根本办刊方针,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根本办刊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匿名送审制度、坚持双审通过录用制度、坚持专家审读制度;目标是努力办成有鲜明特色、有理论水平、有借鉴意义、有可读价值的学术刊物。
历史:公元2000年创刊
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
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
使命:推动资源环境研究,打造绿色品牌学报
方针:开放办刊,匿名双审
排名: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
荣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
承诺:公平选稿,提供一流学术服务
栏目:四大常设栏目——
资源环境(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资源法”子栏目)、
管理与经济、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
不定期推出的重点栏目——
生态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玉文化、环境史等;
团队:刘传红(主编)、冯伟莉、朱蓓、周振新、燕祥(按姓氏笔画为序)
地址:430074中国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投稿须知
1. 中英文对照标题、中英文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字(不得少于3个)、中英文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码)、作者姓名、有效联繫方式(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2. 电子版档案请使用Word-2000编辑,文中图、表格和公式请用Office软体编辑。
3. 基金项目及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4. 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应执行国家标準GB/T7714-2005的规定,採用顺序编码制,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标注混乱。
栏目设定
◆ 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
◆ 法学研究
◆ 管理与经济研究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
◆ 哲学与政治
◆ 历史与社会
◆ 其他学科
论文範例
1.面对失控的世界,人类必须做出抉择——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40周年而作
2.环境基本法的发展脉络——从“人类环境会议”到“环境与发展会议”
3.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利用应当贯彻的六项原则——人类海洋环境利益的视角
4.扬弃“技术理性”回归伦理谈判——科技知识背景下全球气候谈判法律模式之展望
5.国际河流共享性的法律诠释
6.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构想——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
7.马歇尔经济生物学思想及现代启示
8.东部沿海製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9.国土资源规章和规範性档案后评估制度探析——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
10.池田大作的环境危机观
11.朱熹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12.论环境新闻的特徵表现
13.广告权力研究的基本问题及模式建构
14.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
15.自主品牌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探讨——一个行销学的视角
16.中国独生代强迫性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7.基于学习和参与行为的扶贫项目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
18.跨组织私人关係与经销商速度竞争优势的关係研究
19.纳粹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析
20.战后德国政治“再教育”运动及其影响
21.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