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19-08-12 09:46:18) 百科综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以地学为特色,地质、资源、环境、工程和信息技术为主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她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係为基础于1952年组建而成的,目前在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落于风景如画的东湖之滨,南望山下。地球科学学院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于1995年由地质系、地球化学系和地质力学教研室合併而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创办时间:1952年
  • 学校类型:全国重点大学
  • 知名校友:温家宝

师资力量

建院以来,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如李四光、袁复礼、张席禔、王炳璋教授,冯景兰、尹赞勛、王嘉荫、张炳熹、王鸿祯、杨遵仪、袁见齐、池际尚、郝诒纯、马杏垣、刘宝珺、丁国瑜、杨起、赵鹏大、殷鸿福、于崇文、张本仁、金振民等院士在此任教,为该院(系)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地球科学学院现任院长刘勇胜教授、党委书记王甫。

历届英才

建院(系)52年以来,先后培养本科生万余名、研究生千余人。他们中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或政府部门高级领导干部,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辽宁省省长张文岳、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女)、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等;有的成为着名的科学家,如丁国谕、张本仁、刘宝珺、马宗晋、孙大中、欧阳自远、傅家谟、张弥曼、叶大年、秦蕴珊、李廷栋、殷鸿福、汤中立、金翔龙、马瑾、戎嘉余、钟大赉、陈旭、金振民、高山、舒德乾等院士和童金南、郑建平、谢树成、刘勇胜等教授(国家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人才培养

地球科学学院是国家理科(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所在地。现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图製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海洋地质四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这些学科全部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首批长江人才基金特聘教授岗位三个。建设有“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球表层系统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共建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5人(殷鸿福、于崇文、张本仁、金振民、高山,)、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桑隆康)、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和副教授85人。承担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黄石、长江三峡、江西庐山等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该校人才培养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除为地球科学研究和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外,还将在资源、环境、灾害、宝玉石、地质工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土资源规划等地学及其延伸领域中拓宽,使学生在上述部门和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及发展的能力。

科学研究

地球科学学院的地质学科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地球物质科学、地球表层科学和地球动力学三大学科群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多年来在高解析度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和分子古生物学;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迁、西部地质填图;大别-苏鲁超高压带结构、组成、形成和折返机制;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组成及壳幔交换;固体地球系统内广义地质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及其时空结构;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灾害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近年来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年均科研经费到位1500余万元。每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近30篇(光碟版)被三大检索收录,共有4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际着名的《Nature》杂誌上发表。

专业方向

研究目标:
地球科学学院始终瞄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争取SCI论文,包括国际SCI论文达到国内地学领先水平;争取中科院院士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重点基金项目数达到国内地学院系领先水平;努力保持国家重点学科领先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使获国家级奖励和在国际着名刊物(如Nature)上发表的文章数领先,实现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科研团队和科技平台建设,坚持以地球科学基础研究为重点,在学科前沿进行创新性探索,并结合国家目标和地区经济建设目标,开展资源(矿产、能源)、环境、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套用基础和套用研究。
近期主攻:複杂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青藏高原南部板内造山与金属成矿大爆发;重大地质转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化纪录;长江流域山-河-湖互动和湖泊湿地环境等领域。
具体研究方向:
1、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2、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和动力学研究
3、生物找矿、生物选矿技术
4、区域地质调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5、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地质环境监测上的套用
6、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遥感)集成技术及其应 用
7、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调查规划和开发
8、套用矿物学和宝玉石学
9、古生物化石鉴定和微体古生物化石样品处理鉴定
可从事领域:
一、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1.金属和油气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可以从事以下三方面工作:
① 环境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重点是地方病成因研究;
② 自然环境中有害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分布和迁移转化研究及防治对策;
③ 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通过系统研究1.5万年以来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预测全球未来五十年的环境变化。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信息技术
1.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信息技术;
2.城市地理信息与动态监测技术;
3.土壤侵蚀遥感与水土保持监测网路系统;
4.线路工程地质遥感与选线环境评价;
5.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与水利信息化建设;
6.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力、电讯资源管理系统;
7.流域资源环境综合资料库建设与套用;
8.车载GPS与智慧型交通系统。
三、套用第四纪地质研究
1.地质灾害机理预测与防治:主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预测、大河流域防洪减灾研究、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国土资源规划及城乡资源环境设计;
3.岩溶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
四、生物找矿及生物选矿技术
五、海岸带工程地基勘查、海洋旅游资源规划、海洋砂矿勘查开发
六、危机矿山隐伏矿体的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外围找矿
七、各类石材勘查与开发利用
八、金属、非金属材料开发套用

科研成果

获奖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等级
奖 项
获奖时间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
第四完成单位:金振民
二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
环境与生命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殷鸿福、谢树成、杨逢清、童金南、王永标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8
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对水患形成的影响
第二完成单位:殷鸿福(2)、李长安(5)
二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07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山、金振民、章军锋、刘勇胜、张宏飞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7
地球内在系统中的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深部过程与浅部回响
郑建平、马昌前、李建威、肖龙、路凤香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7
生物地质学
殷鸿福(1) 谢树成(2) 王永标(4)
一等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2007
南堡大油田发现的精细勘探理论和技术
第二完成单位:夏文臣(18)、张宁(30)
特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
2007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山、金振民、章军锋、刘勇胜、张宏飞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6
冀东油田南堡凹陷演化的热动力学和成藏动力学综合研究
第二完成单位:王方正(4)
一等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2005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
第三完成单位:张克信(4) 葛孟春(6) 朱云海(7)
一等
国土部科技奖
2005
陕甘川邻接区金、铜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靶区优选
曾佐勛(3)、王方正(5)、杨逢清(7)
二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05
MM01超细高岭土
第二完成单位:周汉文(5)等
三等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2005
造山带及邻区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
龚一鸣、杜远生、张克信等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4
金的纳米矿物学特徵研究
洪汉烈等
三等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04
滇东黔西陆相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研究
第二完成单位:殷鸿福(2)
三等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4
中国矿物晶体形貌学研究
王文魁、赵珊茸等
三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4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与地球节律研究
殷鸿福(8)、刘本培(9)等
一等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
2003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及区域资源回响
郑建平、路凤香 陈美华 余淳梅
二等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3
成矿作用动力学
于崇文、岑况、鲍征宇、张德会、何文武
二等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
2003
晚古生代和三叠系放射虫古生物学及造山带地层学研究
冯庆来、刘本培、叶玫、方念乔、张世涛
三等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03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层型研究
地大(武汉)、地大(北京)、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陈楚震、童金南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2
流域环境演化与防灾对策
李长安 杜耘 吴宜进 张玉芬 赵艳
二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2
大陆地壳磁性结构与烃运移磁效应研究
高山(2)等
三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2
中国西南特提斯造山带构造与新生代碰撞变形研究
刘本培(4)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1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层型研究
殷鸿福 杨遵仪 吴顺宝 童金南 张克信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1
大别造山带构造年代学
杨巍然 王国灿 简 平 邓清禄 张旺生
二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1
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前缘斜坡稳定性预测与防治对策
殷鸿福(2)等
三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01
中国古生物地理学
殷鸿福 杨家禄 杨逢清 童金南 刘本培
一等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2000
江汉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环境地质问题
李长安 张玉芬 殷鸿福 唐晓明
三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2000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
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勘院等:张国伟 张本仁 袁学诚 孙 勇 殷鸿福 张宗清 高 山 刘福田 肖庆辉
二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9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
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张国伟 张本仁 殷鸿福 高 山 游振东 韩吟文 张宏飞 欧阳建平 路凤香
一等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1999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科学-21世纪地学人才智慧型结构及最佳化
马昌前 傅安洲
二等
教育部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9
岩石典型结构分析
叶德隆 邬金华 陈能松 赵颖弘
二等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1998
江西三都幅,修水县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章泽军 曾佐勛 张雄华 曹树钊 蔡雄飞 李长安 印纯清
二等
地矿部勘查奖
1998
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游振东 韩郁菁 杨巍然 张泽明 韦必则 刘 嵘
二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及哺乳动物群研究
李长安
二等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8
湿润气候区金的表生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在找矿中的套用
朱有光 蒋敬业 胡国俊 李树新
三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辽河盆地早第三纪遗蹟化石与储层沉积环境关係研究
卢宗胜 陈 斌 解习农 童林芬 黄其胜
三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甘肃南部碧口群分布区区域化探异常筛选、查证方法技术研究
朱有光 李泽九 孙善才 徐家乐 胡以铿
三等
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1998
江西港口幅、马坳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
章泽军 印纯清 曾佐勛 熊兴武 曹树钊 张雄华 蔡雄飞
二等
地矿部勘查奖
1997
热液成矿作用动力学
于崇文 岑况 鲍征宇 陈跃庭
二等
地矿部科技奖
1997
逆沖推覆构造
朱志澄 张华瑛(编辑)
三等
湖北省科技教材奖
1997
赣西北地震地质背景及地震活动趋势综合分析
黄定华 叶俊林 王国恆
三等
地矿部科技奖
1997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
索书田 桑隆康 游振东 钟增球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花岗岩类岩浆动力学-理论方法及鄂东花岗岩类例析
马昌前 杨坤光 唐仲华 李增田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徵
郑建平(5)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新矿物彭志忠石的发现及综合研究
陈敬中 彭志忠 杨光明 凌红 施倪承 潘兆橹
三等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1996
拉脊山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及铜、多金属矿产找矿方向研究
邱家骧 曾广策 王思源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6
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现代理论和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代剖析
杨巍然等
三等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5
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
张本仁 骆庭川 高山 欧阳建平 陈德兴
三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5
1:5万矾山镇福(K-50-135-B)区域地质调查
王人镜 李长安 单文琅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準晶结构、对称新理论及其矿物学中的意义
陈敬中 刘祥文 赵文霞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板块沉积学研究
龚一鸣 刘本培 司远兰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太行山阜平隆起南部早前寒武纪地质
谭应佳 王方正 赵温霞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5
长江三峡工程狮子口地区重力滑动构造研究
杨森楠 宋利好 任建业 吴树仁 姜本鸿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福州大学:邓晋福 叶德隆 赵海玲 汤德平 邰道乾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河北省崇礼县水晶屯金矿区及外围控矿地质条件和成矿预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518队:侯光久 吴淦国 魏俊浩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赣东北银山-众埠街一带与火山岩有关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冯志文 张德会 刘丹英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大庆榆树林地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的地质划分和测井线识别
邬金华 余素玉 周远田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秦巴地区硷性岩地质特徵及含矿性研究
邱家骧 李昌年 王顺金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西秦岭及松潘地区印支期生态地层和金的生物成矿研究
殷鸿福 杨逢清 赖旭龙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辽河盆地遗蹟化石初步研究
卢宗盛 陈斌 黄其胜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甬台温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林秀伦 樊良本 杜时贵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湖北省优质柑橘林带地质背景研究
陈德兴 胡国俊 柯爱蓉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4
1:5万蔡家河幅(H-49-12-0)区域地质调查[蔡家河幅(H-49-12-0)1: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杨森楠 桑隆康 胡德祥 韩书杰 周汉文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及成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试中心、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莫宣学 路风香 沈上越 朱勤文 侯增谦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秦岭及邻区三叠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四川地矿局川西北地质大队:殷鸿福 杨逢清 黄其胜 杨恆书 赖旭龙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
杨遵仪 吴顺宝 殷鸿福 张克信 徐桂荣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单文良 宋鸿林 付昭仁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河北张家口下双台--常峪口一带地质构造特徵及金矿成矿预测
吴淦国 印纯清 侯光久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崇阳滑坡及盆地与邻区地质稳定性研究
叶俊林 黄定华 陈 英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冀北平原--承德一带太古庙地质及金矿找矿方向
谭应佳 王国灿 李舜贤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现代构造分析方法在中条山铜矿等矿区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的套用
李德威 王显达 李先福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清江下游主期构造应力场研究
郭 颖 刘子忠 马曹章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3
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
游振东 索书田 韩郁菁 钟增球 陈能松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西藏阿里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西藏第二地质大队:郭铁鹰 梁定益 张宜智 赵崇贺 薛君治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鄂尔多斯盆地边新桥--横山麒麟沟地区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成果总结报告
阮天健 费 琪 陈海军 董 勇 祁士华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中国及其邻区构造古地理和古生物古地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 刘本培 李思田 杨森楠 杨式溥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西藏阿里古生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遵仪 聂泽同 何心一 殷鸿福 宋志敏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闽北建瓯--政和一带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冯志文 夏卫华 曾佐勛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南华北地区古生界储集性和成岩作用研究
余素玉 周 杰 管俊芳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东南鄂尔多斯盆地早中侏罗纪含煤岩系成因地层分析
夏文臣 雷建喜 张学预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新疆北山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特徵
张旺生 方锡廉 朱云海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内蒙古四子庄旗白乃庙金矿区矿物学找矿标誌研究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内蒙古103地质队:薛君治 张正敏 张 英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填压式土壤热释碳酸盐测定系统
陈静中 阮天健 陈海军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团麻断裂的南延趋势及未来中强震震中位置的研究
叶俊林 黄定华 陈英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2
华北地区及其北部褶皱带铜矿找矿远景(中条山胡篦型铜矿矿田控矿构造)
山西地质局214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傅昭仁 王定域 宋鸿林
重大成果奖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
1991
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张本仁 李泽九 陈德兴 谷晓明 郭五寅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化探资料稳健统计方法处理系统
胡以铿 阮天健 杨英华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广西壮族自治区石炭纪沉积相及某些重要矿产的关係
余素玉 何镜宇 邬金华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青海省阿尼玛卿造山带基础地质与冰川构造研究
纪克诚 何海之
三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三斗坪缓倾角结构面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
金淑燕 姚家健 马长玲
四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91
中国南方(湘黔桂浙赣皖南)沉积历史和构造特徵及有关矿产的成矿背景研究
杨巍然(2)等
二等
地矿部科技成果奖
1987

所授荣誉

2003年3月5日,以殷鸿福院士和杨遵仪院士为首的科研集体主持研究的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及其27c层之底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作为国际对比标準,它的确立标誌着所在国的地层研究水平,为我国赢得了很高的学术荣誉。该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而作为国家级高科技工程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该校是教育部唯一参加此项国家级高科技工程现场科学研究的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金振民院士担任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总地质师,在钻探现场组建有现代化的“岩石物理性质实验室”。 2002年该工程被国家科技部、科技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评为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招生专业

地质学基地班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标準的图书阅览等待遇。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套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9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範围内择优选拔。
地质学专业
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套用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基本技能。面向地矿、能源、环境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套用型人才。
地球化学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套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训练,掌握野外和室内地质、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面向地矿、资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套用型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本专业学生将在牢固掌握理科基础、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3S”技术等技能。面向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套用型人才。
地理科学(第四纪地质学方向)专业
本专业学生将在牢固掌握理科基础、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变化、人类环境特徵,探索具有一定地域关係的各种要素的条件、状态构成和空间分异特徵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规律。面向地理科学研究、资源环境管理、国土规划、环境保护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套用型的高级人才。
地质学(地质调查)专业
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基地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誌之一。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为了加强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从1991年起,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分批建立了8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其中“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我校1994年向教育部申请获準在地球科学学院建立“地质学理科基地” ,并于1995年开始招生,成为全国四个“地质学理科基地”之一。
基地班学生享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拥有以中科院院士殷鸿福、于崇文、张本仁教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以“ 211工程”建设实验室为依託的先进实验条件,现代化的语音视听室、微机室,资料丰富的“基地班阅览室。实行导师制和特殊的培养计画,并对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行英语教学等。
基地班的学生享有优厚的待遇:每人每年奖学金1000元;另设基地班综合测评奖学金,人均500元 ;享有与研究生同等的图书借阅资格;有享受学校设立的其他奖学金的优先条件等。
基地班的招生与毕业去向:从省、市重点中学中招收优秀保送生、提前录取、高考成绩突出 者以及在本校当年入学的优秀学生中进行“二次选拔”等方式招生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综合素质进行分流和补进。毕业生主要通过推荐免试(60%以上)或参加考试使其80%以上进入基础科学的本学科领域,或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套用科学技术领域、交叉学科领域攻读研究生学位;对少数未考取研究生的 ,妥善安排其就业,充分发挥其作用。
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和计算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热爱地球科学、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少而精、高层次的地学研究型人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