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务工作者、保健工作者根据长期的经验或总结,主要是根据中医的药食同源的理论和基础,有些病症是可以通过膳食的调整而治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古代食疗
- 起源:夏以前,已开始酿酒,并用于医药
- 已佚典籍:《神农食忌》、《黄帝食禁》
- 已佚典籍:《老子食禁经》《神农食忌》
- 典籍:《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
- 参照:《本草纲目》
介绍
我国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来源的同时,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能食和不能多食而却有医疗作用的东西,药物与饮食很早就产生了联繫。夏代以前,已开始酿酒,并用于医药。此后的调味品,同时也多是药物,如姜、桂之属。《周礼》中“八珍之齐”和“齐”即后代“方剂”之“剂”。“
医食同源
“医食同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理论。周代宫廷中四种医生之一的“食医”其职责专为帝王调剂饮食,大略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可见当时对研究饮食预防疾病和保健,已有相当的认识,其意义已远超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範畴。食医掌管王室人员的六食(六种饭食)、六饮(六种饮料)、六膳(六种肉食)、百馐(各种美味食品)、百酱(各种酱食)、八珍(八种珍贵的肉食)等的分量搭配,其设定是我国最古老的宫廷食疗保健制度。此后,历代医学家、学者发扬光大之,涉及或着重论述食疗内容的
典籍
有:託名的《神农食忌》、《黄帝食禁》、《老子食禁经》、(均已佚),《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华佗《食论》北魏崔浩《食经》、南朝梁刘代《食方》、唐孙思邈《千金食治》孟诜《食疗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昝殷《食医心鑒》、宋官修《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唐慎微《类证本草》、郎宗奭《本草衍义》、娄居中《食经通说》、金李杲《食物本草》、吴禄《食品集》、高濂《遵生八笺》、李时珍《本草纲目》、清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张英《饭有十二合说》、曹廷栋《粥谱说》、章穆《调疾饮食辨》、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在饮食保健科学方面的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