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学》是2015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强。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人物画学
-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定价:25.00
- 作者:张强
- 页数:178页
- ISBN:7540113634
- 品牌:河南美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系着名画家张强集多年绘画教学、研究经验凝结而成的心血。这部书最有意味之处在于,也正是藉助了哲学与相学,中国人物画家们发现了完全迥异西方绘画系统的独特体系所在。
图书目录
第一章中国人物画学形态的认知与构建方法……………………………(1)
第一节中国人物画学的构建方法…………………………………(3)
(一)视角的转换……………………………………………………(3)
(二)方法论的确立………………………………………………………(4)
第二节古典人物画理论形态的整合………………………………(9)
第二章人物画的文化心理规定与概念前提……………………………(19)
第一节汉字及词语语境中人的涵义……………………………(21)
(一)人的最基本涵义…………………………………………………(21)
(二)"人"字结构因素与人文涵义…………………………………(22)
(三)"人"字的直接引申涵义………………………………………(24)
(四)汉字以及组织的词语情境结构中特定的人文分布………………(25)
第二节人在哲学情境中的自我文化感觉………………………(26)
(一)哲学层面上对人感官功能的认知与结构解剖…………………(27)
(二)作为人的存在层次与文化的价值层次…………………………(30)
(三)对于自然的认知与表述的局限…………………………………(32)
(四)人格的锻造与对"人"的完美境界的嚮往……………………(34)
(五)人与自然的关係以及人在自然情境中的状态…………………(35)
第三章人物画的结构意识--骨相与面相………………………(41)
第一节骨法的涵义………………………………………………(45)
(一)骨法的原理………………………………………………………(45)
(二)骨法志……………………………………………………………(47)
(三)骨法的绘画学涵义………………………………………………(47)
第二节面相的涵义………………………………………………(51)
第四章人物画的认知方式--阴阳与形神………………………(61)
第一节阴阳的涵义………………………………………………(63)
(一)古典哲学与文化情境中的阴阳涵义……………………………(63)
(二)人物画学中的阴阳………………………………………………(66)
第二节形神关係的反覆辩证……………………………………(69)
(一) 哲学情境中的形神………………………………………………(69)
(二)人物画学中的形神…………………………………………(71)
第五章审美风格与美学化的表现方式………………………………(79)
第一节从功能到风格类型带来的审美涵义……………………(81)
(一)有关人物画功能的分辨…………………………………………(81)
(二)有关人物画的对象与风格的类别判断…………………………(83)
第二节美学化的表现方式………………………………………(86)
(一)人物画的线性美学………………………………………………(87)
(二)描法的美学内蕴…………………………………………………(90)
第六章佛道儒文化中的人物画……………………………………陈蔚(95)
第一节佛教中的人物画形态……………………………………(97)
(一)外来图式与中国人物画的关係…………………………………(97)
(二)佛画种类…………………………………………………………(98)
(三)职业画工的製作……………………………………………… (101)
(四)禅僧的绘画观…………………………………………………(102)
第二节道教中的人物画形态……………………………………(104)
(一)道教题材的发展………………………………………………(104)
(二)道教图式的建立………………………………………………(105)
(三)道教图式与民间人物画的联繫………………………………(109)
第三节儒家中的人物画形态……………………………………(110)
(一)儒家对于艺术社会功能性的要求……………………………(110)
(二)画论中拟人化比附倾向和儒家的"比德说"…………………(112)
第七章集体意识下的人物图式…………………………………徐振杰(115)
第一节人体图式的形式与功能………………………………(118)
第二节岩画与器物上的人物图式………………………………(121)
(一)农业与人面岩画及器物上的人物图式………………………(121)
(二)狩猎、游牧民族岩画的人物图式…………………………… (128)
(三) 图像与文字的巫力遗留………………………………………(129)
第三节岩画与画像石……………………………………………(131)
(一)神怪题材与神仙题材………………………………………… (131)
(二)重要图式演变的清除出涵义……………………………………(134)
第四节岩画与画像石中的世界观与题材
对后世人物画的影响…………………………………(135)
第八章科学文化形态下的人物画………………………………徐振杰(139)
第一节郎士宁的意义……………………………………………(141)
(一)王朝与丈人的社会机制…………………………………… (141)
(二)合笔画的意味………………………………………………… (150)
(三)郎世宁等传教士的西法中国画与合笔画的意味…………… (154)
(四)人马画图式的演变…………………………………………… (163)
(五)中西绘画的离合……………………………………………… (166)
第二节素描和水墨的调节………………………………………(171)
(一)岭南画派的路线…………………………………………(171)
(二)素描和水墨的调节………………………………………………(172)
总后记………………………………………………………………………(175)
第一节中国人物画学的构建方法…………………………………(3)
(一)视角的转换……………………………………………………(3)
(二)方法论的确立………………………………………………………(4)
第二节古典人物画理论形态的整合………………………………(9)
第二章人物画的文化心理规定与概念前提……………………………(19)
第一节汉字及词语语境中人的涵义……………………………(21)
(一)人的最基本涵义…………………………………………………(21)
(二)"人"字结构因素与人文涵义…………………………………(22)
(三)"人"字的直接引申涵义………………………………………(24)
(四)汉字以及组织的词语情境结构中特定的人文分布………………(25)
第二节人在哲学情境中的自我文化感觉………………………(26)
(一)哲学层面上对人感官功能的认知与结构解剖…………………(27)
(二)作为人的存在层次与文化的价值层次…………………………(30)
(三)对于自然的认知与表述的局限…………………………………(32)
(四)人格的锻造与对"人"的完美境界的嚮往……………………(34)
(五)人与自然的关係以及人在自然情境中的状态…………………(35)
第三章人物画的结构意识--骨相与面相………………………(41)
第一节骨法的涵义………………………………………………(45)
(一)骨法的原理………………………………………………………(45)
(二)骨法志……………………………………………………………(47)
(三)骨法的绘画学涵义………………………………………………(47)
第二节面相的涵义………………………………………………(51)
第四章人物画的认知方式--阴阳与形神………………………(61)
第一节阴阳的涵义………………………………………………(63)
(一)古典哲学与文化情境中的阴阳涵义……………………………(63)
(二)人物画学中的阴阳………………………………………………(66)
第二节形神关係的反覆辩证……………………………………(69)
(一) 哲学情境中的形神………………………………………………(69)
(二)人物画学中的形神…………………………………………(71)
第五章审美风格与美学化的表现方式………………………………(79)
第一节从功能到风格类型带来的审美涵义……………………(81)
(一)有关人物画功能的分辨…………………………………………(81)
(二)有关人物画的对象与风格的类别判断…………………………(83)
第二节美学化的表现方式………………………………………(86)
(一)人物画的线性美学………………………………………………(87)
(二)描法的美学内蕴…………………………………………………(90)
第六章佛道儒文化中的人物画……………………………………陈蔚(95)
第一节佛教中的人物画形态……………………………………(97)
(一)外来图式与中国人物画的关係…………………………………(97)
(二)佛画种类…………………………………………………………(98)
(三)职业画工的製作……………………………………………… (101)
(四)禅僧的绘画观…………………………………………………(102)
第二节道教中的人物画形态……………………………………(104)
(一)道教题材的发展………………………………………………(104)
(二)道教图式的建立………………………………………………(105)
(三)道教图式与民间人物画的联繫………………………………(109)
第三节儒家中的人物画形态……………………………………(110)
(一)儒家对于艺术社会功能性的要求……………………………(110)
(二)画论中拟人化比附倾向和儒家的"比德说"…………………(112)
第七章集体意识下的人物图式…………………………………徐振杰(115)
第一节人体图式的形式与功能………………………………(118)
第二节岩画与器物上的人物图式………………………………(121)
(一)农业与人面岩画及器物上的人物图式………………………(121)
(二)狩猎、游牧民族岩画的人物图式…………………………… (128)
(三) 图像与文字的巫力遗留………………………………………(129)
第三节岩画与画像石……………………………………………(131)
(一)神怪题材与神仙题材………………………………………… (131)
(二)重要图式演变的清除出涵义……………………………………(134)
第四节岩画与画像石中的世界观与题材
对后世人物画的影响…………………………………(135)
第八章科学文化形态下的人物画………………………………徐振杰(139)
第一节郎士宁的意义……………………………………………(141)
(一)王朝与丈人的社会机制…………………………………… (141)
(二)合笔画的意味………………………………………………… (150)
(三)郎世宁等传教士的西法中国画与合笔画的意味…………… (154)
(四)人马画图式的演变…………………………………………… (163)
(五)中西绘画的离合……………………………………………… (166)
第二节素描和水墨的调节………………………………………(171)
(一)岭南画派的路线…………………………………………(171)
(二)素描和水墨的调节………………………………………………(172)
总后记………………………………………………………………………(175)
文摘
书摘
我们要分别论述在宗教氛围和另一种形式的宗教-道德乌托邦--儒家文化中的人物画。在此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
一、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对于人物画来说,作为题材母本的法像图迹与作为哲学心性观的宗教义理有所区别,给人物画带来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在图式上,宗教的超验性和功用性为绘画者(无论是民间画工、宫廷画家、文人画家)提供了足够的想像空间和明确的描绘对象,他们的神仙谱系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题材类型之一,绘画类型被归为道释画;而佛学义理和道家思想(老庄学派)对文人画产生的影响十分複杂,不仅是正面促进,而且经常是负面消解(如禅宗董其昌"南北宗"学说后,人物画在绘画史的比例中迅速减少;道家无我无为无声无形观念对人物画的消减)。
二、中国佛道儒文化并不是各自孤立发展的,他们的融合充分体现在图式与观念上,对应于中国人物画都是:1.神仙谱系的融合和借用;2.範本样式的相互影响;3.由于画家往往兼善道释儒题材,故同一时代各宗教题材的人物画在风格、手法上没有大的差异。第一节佛教中的人物画形态(一)外来图式与中国人物画的关係
佛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2世纪之间。
早期佛教认为释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不可能具体表现其风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时二百多年中,印度佛画中始终没有释迦佛的形象,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绘画和浮雕都用象徵手法,如佛到一处刻一脚印,说法的地方刻一法轮、宝座或菩提树等。直到公元2世纪犍陀罗时代才出现了佛的形象。 《贤劫经·四事品》说:"作佛形象坐莲花上,若模画壁缯(细棉布)布上,使端正好,"令众欢喜",使众生"由得道福",于是非"非相"。"兴起了佛画艺术。
中国关于佛画的记载见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据《佛祖统记》载:蔡倍于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当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
我们要分别论述在宗教氛围和另一种形式的宗教-道德乌托邦--儒家文化中的人物画。在此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
一、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对于人物画来说,作为题材母本的法像图迹与作为哲学心性观的宗教义理有所区别,给人物画带来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在图式上,宗教的超验性和功用性为绘画者(无论是民间画工、宫廷画家、文人画家)提供了足够的想像空间和明确的描绘对象,他们的神仙谱系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题材类型之一,绘画类型被归为道释画;而佛学义理和道家思想(老庄学派)对文人画产生的影响十分複杂,不仅是正面促进,而且经常是负面消解(如禅宗董其昌"南北宗"学说后,人物画在绘画史的比例中迅速减少;道家无我无为无声无形观念对人物画的消减)。
二、中国佛道儒文化并不是各自孤立发展的,他们的融合充分体现在图式与观念上,对应于中国人物画都是:1.神仙谱系的融合和借用;2.範本样式的相互影响;3.由于画家往往兼善道释儒题材,故同一时代各宗教题材的人物画在风格、手法上没有大的差异。第一节佛教中的人物画形态(一)外来图式与中国人物画的关係
佛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2世纪之间。
早期佛教认为释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不可能具体表现其风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时二百多年中,印度佛画中始终没有释迦佛的形象,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绘画和浮雕都用象徵手法,如佛到一处刻一脚印,说法的地方刻一法轮、宝座或菩提树等。直到公元2世纪犍陀罗时代才出现了佛的形象。 《贤劫经·四事品》说:"作佛形象坐莲花上,若模画壁缯(细棉布)布上,使端正好,"令众欢喜",使众生"由得道福",于是非"非相"。"兴起了佛画艺术。
中国关于佛画的记载见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据《佛祖统记》载:蔡倍于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当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