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2003年与文学系和历史系一同组建人文学院,2005年5月依託哲学系成立了哲学院。曾经担任过哲学系主任和哲学院院长的有: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冯俊和姚新中教授。现任哲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党委书记徐飞教授,副院长为徐飞教授、臧峰宇教授、罗安宪教授、王宇洁教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创办时间:1956年
- 所属地区:北京市
- 学校属性:985工程、211工程
- 主要院系:哲学系、宗教学系
- 主要奖项: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基地
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 学科属性:双一流学科
- 学科排名:世界第32名(2019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併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现在学校是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拥有17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材的重镇,目前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教授最多,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系。哲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材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基地、“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998年,哲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哲学专业博士后人才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哲学院的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哲学院拥有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研力量雄厚,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1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2人。
学院标誌


标誌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校友赵晓玉于2016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新闻微信公众号头像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而成。标誌主题色为中国人民大学标準的人大红,可根据设计需要变色。

标誌外圆为向内缩进16处的圆形,与传统圆形相比更显清新典雅,内圆为传统的圆形,两者结合在一起寓意人大哲学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中心图案“哲”主要有两层内涵:一是口子之上的“斤”十分接近草书的“人大”,寓意“人大哲学”;二是“哲”字整体看像一个头髮较长的哲学家,头髮遮住了左眼,只睁开一个右眼,寓意“哲学家冷眼(冷静理智)看世界。“1956”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创立年份;“中国人民大学”为老校长吴玉章题字,“哲学院”三字为与其风格相近的毛笔字。
育人特色
肖前教授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李秀林教授等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罗国杰教授主编的《伦理学》、陈先达教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李秋零教授主持编译的《康德着作全集》等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哺育了几代哲学学人。
借鉴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经验开设PPE专业。由哲学院负责学生管理,与国际关係学院、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跨学科人才,旨在打破思维局限,融会贯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集古典与创新为一体,立志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文化自信的领导型人才。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哲学院研究生教育与哲学一级学科建设成效显着,居于国内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领先水平。实施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和卓越人才培养计画,强化专业主文献学习与研究,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受中央统战部委託培养宗教学单考生,开设全英文硕士项目和援藏硕士项目。每年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哲学夏令营和全国优秀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学院多位专职外籍教师及海归教师开设《哲学导论》《政治哲学》《写作与研究方法》等全英文课程,让更多的本科生开阔国际视野。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办灵活多样的“读书班”,与大课堂教学相呼应、相支撑,方式灵活,主题多样,有深入原典的挖掘式探索,也有拓展视野的分享式阅读。
学科介绍
人大哲学院不仅有全国配备最齐全的学科体系,也有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流动站,全国配备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和管理哲学9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招收高级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哲学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人才,曾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作母机”,为全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规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博士点,国家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重点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是国内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团队,拥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全套人才培养体系。以萧前(已故)、李秀林(已故)、陈先达、夏甄陶、庄福龄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编写《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哲学专业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文科公共课哲学教材,产生全国性重大影响,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陈先达的《走向历史的深处》、夏甄陶主编的《思维世界导论》、李德顺的《价值论》、郭湛的《主体性哲学》等,都获得国家级奖励。萧前教授长期担任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陈先达长期担任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成员,庄福龄长期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会长。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方向涵盖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外哲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多个方向。
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创立,迄今在中国哲学範畴与专题、儒家哲学与儒释道关係,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传统哲学文献,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等研究领域中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本学科组成人员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已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教师所撰写的学术专着、编撰的教材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多次获奖。
本学科有着良好而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繫,与亚洲、北美、欧洲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外国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外国哲学学科正式建立于1961年,在庞景仁先生和苗力田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教导和指导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外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外国哲学学科目前已培养出由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教学与研究团队,既重视学术研究,也强调各层次的翻译和教学,取得了多个方面的重要成果。本学科在保持原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逐步扩大,涵盖了外国哲学的绝大部分领域,其优势方向在古希腊哲学、近代早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英美分析哲学、当代法国哲学、当代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取得了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我国外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本学科拥有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学科,是以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伦理学研究所、道德科学研究院、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人员为依託,历经多年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国家重点学科。
我校伦理学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1960年2月,以罗国杰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组建了伦理学教研室。1982年2月,罗国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正式出版,标誌着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本学科点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点,成为我国最早的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点。1985年被批准建立我国高校中唯一的伦理学本科专业。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家教委确定的第一批重点学科之一。1999年开始招收伦理学博士后。在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我校于1987年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多年来,本学科点在国内和国际範围内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聘请了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任客座研究员。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并于2000年9月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宗教学
宗教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点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依託单位,有宗教学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生与培养能力,现有教师13人,教授有方立天、何光沪、李秋零、张风雷、温金玉、何建明等6人,副教授有孙毅、张文良、宣方、魏德东等4人,还有程乐松、惟善、张雪松3位博士。可开设宗教学专业所要求的包括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佛教历史与思想、道教历史与思想、基督教历史与思想、伊斯兰教曆史与思想、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对话与比较学、当代宗教与社会等课程。并在宗教学理论、佛教历史与思想、基督教历史与思想、道教历史与思想、宗教对话与比较等领域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科学技术哲学
本专业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曾招收过自然辩证法研究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本专业的特点是横跨文理,学术视角投向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其研究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既重视基础理论又关注现实问题。目前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近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先后有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刘永谋的《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分别获2001、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段伟文的博士论文《网路空间的伦理基础》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本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两名,硕士生导师三名,主要研究方向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科技战略与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中国,科学与宗教,科学技术与文化、系统科学与複杂性等。
逻辑学
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刘晓力、裘江杰、许涤非、杨武金、叶峰(兼职博导)、余俊伟、张炎等多名教师,开设有全面的数理逻辑、哲学逻辑、逻辑哲学、逻辑史、中国逻辑等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开设如此全面的逻辑学课程的哲学院系之一。
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学科自1960年代成立之日起,一直在中国美学界处于领先的地位。马奇参加了19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树立起了人大美学在全国的一流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大学成立了美学研究所,形成了当时最强的美学教学与研究机构,编辑了“美学教学与研究丛书”,是当时美学界的三大丛书之一。21世纪之来,人民大学美学推出了美学学科教材体系四本,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比较美学,艺术史,宗教艺术,文化批评诸方面,出版了一系列美学论着和译着。目前,美学学科在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和跨文化比较美学等领域,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并且在致力于跨文化国际交流语境中,拓展美学新视野、创新面向21世纪美学各领域的学术範式、开闢诸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和套用美学等新学科增长点方面,处于前沿位置。
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为调整学科结构、实现哲学飞跃发展和走向管理实践而创建的一门二级学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管理哲学二级学科,是我国第一个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
管理哲学学科确立了成为全国管理哲学教学、科研、实践服务重镇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了创建雄厚的教学与研究队伍、打造广阔的研究平台、藉助校内外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管理实践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反思现代管理思想为理论切入、以探讨现代重大管理实践问题为现实对照、创造当代管理哲学理论体系的近期主攻方向。
管理哲学的研究方向全面,主要有当代重大管理实践问题、管理哲学基础理论、中国管理哲学、西方管理哲学、东方管理哲学、管理伦理、领导哲学、中外管理哲学比较与融合等。
学科建设
教育部日前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中国人民大学8个一级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经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指出,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教研[2006]2号)精神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通过考核评估、增补和一级学科认定三个阶段,在同行专家评议和一级学科认定的基础上,审核批准中国人民大学8个一级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哲学、理论经济学、套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是(不含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下的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
中国人民大学原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5个,这2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开展的第一阶段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中一次性全部通过。在教育部开展的第二阶段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增补工作中,人民大学的宗教学、法学理论、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8个二级学科经过严格的同行专家评议,最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至此,学校已有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开展了首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认定工作,根据教育部拟定的规则,人民大学的8个一级学科当选。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此次通过重点学科评选是人民大学长期以来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的必然结果,是新世纪以来学校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纪宝成校长的亲自主持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充分论证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把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2002年以来,学校对2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蹤分析,全面了解各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剖析各重点学科所存在的问题,前瞻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各学科核心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引进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从而最佳化了学科结构和学术梯队,强化学科的持续竞争力;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关心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力求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课题研究,延请国外着名学者来校讲学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国际性。
历任领导
时间 | 系主任 | 备注 | 时间 | 党支部书记 | 备注 |
吴江 | 宗生 | ||||
张腾霄 | 马奇 | ||||
齐一 | 代理 | ||||
何思敬 | |||||
罗国杰 | 罗国杰 | ||||
陈先达 | |||||
刘大椿 | |||||
200?-2005 | 焦国成 | ||||
时间 | 院长 | 备注 | 时间 | 党委书记 | 备注 |
2005-2008 | 冯俊 | ||||
2008-2013 | 郝立新 | 200?-2010 | 吴潜涛 | ||
2013-2018 | 姚新中 | 2010-2018 | 葛晨虹 |
现任领导
行政 | 党务 | ||||
职务 | 姓名 | 分工 | 职务 | 姓名 | 分工 |
院长 | 郝立新 | 负责学院行政工作 | 党委书记 | 徐飞 | 负责学院党务工作 |
副院长 | 徐飞 | 兼 | 党委副书记 | 郝立新 | 兼 |
副院长 | 臧峰宇 | 分管研究生等工作 | 党委副书记 | 张鹏举 | 协助书记完成党务工作 |
副院长 | 罗安宪 | 分管本科教学等工作 | |||
副院长 | 王宇洁 | 分管国际交流等工作 | |||
院务助理 | 李萍 | 协助培训工作 | |||
院务助理 | 李科林 | 协助外事、人才工作 |
师资力量
人大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东方哲学、佛教、宗教学等12个教研室。现有教师70余人,人数为世界哲学院系之最,形成了以名教授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哲学院拥有一大批着名学者,其优异的丰硕成果以肖前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苗力田教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陈先达教授六卷本文集、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和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等为代表。哲学院与国际学术界也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往来,与美、英、德、法、俄、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斯洛维尼亚、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巴西等国学术界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繫,与港澳台地区哲学界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係。
截至2019年7月7日,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相关通知可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有教师如下(按姓名音序排列):曹峰、曹刚、曹南来、常晋芳、陈先达、陈世珍、程乐松、段忠桥、方立天、冯俊、龚群、郭清香、郭湛、韩东晖、郝立新、何建明、姜守诚、焦国成、雷思温、李记芬、李科林、李茂森、李萍、李秋零、林美茂、刘畅、刘大椿、刘敬鲁、刘劲杨、刘玮、刘晓力、刘永谋、刘增光、罗安宪、罗骞、罗祥湘、马建波、马俊峰、马琳、聂敏里、牛宏宝、欧阳谦、彭新武、彭永捷、裘江杰、宋志明、孙帅、孙毅、田洁、王伯鲁、王福玲、王宇洁、吴琼、吴功青、魏德东、惟善、温海明、温金玉、向世陵、肖群忠、谢地坤、邢雅杰、许涤非、徐飞、徐尚昆、宣方、杨伟清、杨武金、姚新中、余俊伟、余开亮、原理、臧峰宇、张风雷、张立波、张立文、张旭、张雪松、张文良、张文喜、张霄、张志伟、张炎、钟智锋、周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