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019-08-27 17:28:53) 百科综合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地处武汉市,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科研机构,是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于2001年6月,主要进行民族研究,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特色鲜明,成果丰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成立于:2001年6月
  • 成立: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历史沿革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6月。2001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正式成立了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2年12月,该中心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被确认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建设目标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长期建设目标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把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办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特色突出、成果显着的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具体目标有五个:
1、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示範单位。
2、国内多层次民族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国内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信息基地。
4、国内民族学专业学术谘询服务基地。
5、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示範基地。
中心的近期目标是:夯实基础,建好平台,理顺关係,为实现中心的长期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制
中心受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双重领导。
(二)研究机构与服务机构
中心现有六个研究所: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民族理论与关係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所、土家族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韩国研究所。各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从事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
中心设有两个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三)中心学术委员会。
研究中心设学术委员会,聘请郝时远、马戎、林超民、周大鸣、杨圣敏、毛公宁、李甫春、何星亮等着名学者和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校学者雷振扬、许宪隆、段超亦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中心主任
本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
四、科研体制
中心的科研经费主要由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教育厅划拨,同时也希望通过受託完成科研课题等形式吸收社会科研资金。
中心在科研体制方面有较大创新。除中心学术秘书为专职岗位外,管理层和所有研究人员均为非专职岗位。非专职岗位实行聘任制。
本校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人员,均被视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中心每年向社会发布课题招标公告,校内外科研人员均可参与竞标。竞标者申报的课题一旦获得批准,课题承担者即亦被视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中心设有访问学者席位。访问学者的工作期限分别为三个月、半年和一年。

科研项目

2000——2005年间,中心科研人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鄂湘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史鉴》、《伊斯兰教与近代穆斯林家族社会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湘鄂渝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区社会文化变迁》、《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区民族关係研究》、《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体验旅游开发研究》、《自杀与应对》,获科研经费62万元;获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获科研经费64.5万元;获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科研经费25万元;中心开放式课题立项5项,科研经费18万元。
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视野不断扩大,民族学、民族社会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民俗学、民族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但上述研究力量分散于各相关学院。基地的成立,有效整合了我校民族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2008年
序号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项目类别
批准经费
(万元)
1
民族地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苏祖勤
一般
9.00
2
民族地区经济成长中的环境压力与回响机制研究
成艾华
一般
9.00
3
社会转型期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研究
李安辉
一般
11.00
4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机构与边疆治理——以蒙藏委员会为中心
李勇军
青年
8.00
5
新一轮税制改革对民族地区基层财政的影响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段晓红
青年
8.00
2、2009年度
序号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项目
类别
批准经费
(万元)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徐柏才
一般
9
2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估与创新研究
李俊杰
一般
10
3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长效机制研究
王世忠
一般
8
4
国家在场与近百年来湘西苗族文化的变迁
崔榕
青年
8
5
基于生计安全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李海鹏
青年
8
6
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机构(MFIS)社会扶贫功能的保障机制研究
熊芳
青年
8
7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係研究
李然
青年
8
8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胡祥
青年
8
3、2010年度
序号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项目
类别
批准经费
(万元)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与实践研究
雷召海
重点
20
2
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彭建军
一般
12
3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新型关係研究
冉瑞燕
一般
12
4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
陈祖海
一般
12
5
特困民族地区反贫困制度创新研究
潘泽江
青年
10
6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难点问题研究
黄瑞芹
青年
10
7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调查研究
吴开松
一般
12

成果获奖

2000年—2007年间,中心面向社会发布招标课题6项;中心科研人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获科研经费170.5万元;获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获科研经费64.5万元;获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科研经费25万元;中心开放式课题立项5项,科研经费18万元;完成专着10部,民族问题普及读物16本、核心以上论文36篇、民族地区调研报告12份。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中心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50多次。相当一批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2005年我们成功争取了国家民委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修订权;2008年获準主办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城市族群与族际关係”专题会场,此举表明我中心近年来民族学、民族史专业建设已得到国家民委、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以项目、课题和举办学术会议为纽带,积极与国内外学术界开展学术交流。中心先后邀请国内外着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52场次;主办、联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场;2005年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设立武汉工作站。中心同时也打造出一支由40岁左右年青博士为主体、朝气蓬勃的学术团队,中心研究员近10人应邀或被选举担任了国家级民族研究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种种迹象表明,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认可的民族研究学术重镇。
省部级奖励:
(一)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奖
07年
序号
获奖篇目
单位
负责人
获奖等级
1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法律援助现状的调查
学报
彭建军
一等奖
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调查与研究
校领导
雷振扬
二等奖
3
西部民族地区近期中央农村政策实施绩效性调查
思政学院
阎占定
二等奖
4
民族地区的“最后安全网”----恩施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与启示
经济学院
沈道权
三等奖
5
侗族大歌传承的生态重建与模式重组----基于地方政府作用的调查
公管学院
吴开松
三等奖
6
对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公管学院
孟立军
三等奖
08年
序号
获奖篇目
单位
负责人
获奖等级
1
《关于设立多民族走廊区域治理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李俊杰
一等奖
2
《民族地区乡村债务风险:评估与化解》
二等奖
3
《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现状调查》
二等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政策冲突状况调查》
三等奖
5
《关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调查与思考》
三等奖
09年
序号
获奖篇目
单位
负责人
获奖等级
1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脆弱性贫困治理的调研报告——基于贵州省两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户调查》
李海鹏
一等奖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研及教育创新研究》
陈达云
二等奖
3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调研报告——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龚志祥
二等奖
4
《关于内地边疆民族班(校)办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雷召海
二等奖
5
《关于内地边疆民族班(校)办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崔榕
三等奖
6
《民族地区推进“新农保”:现状、障碍及政策选择——来自浙江景宁、福建惠安3个民族乡的农村养老调查》
肖文韬
三等奖
7
《桂黔民族地区天主教发展对民族工作的影响调查与思考——以广西贺州、贵州凯里为例》
黄宗贵
三等奖
(二)第6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
获奖人
获奖级别
获奖类别
获奖作品
雷振扬
一等奖
论文类
完善少数民族利益表达制度,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段超 田孟清
彭建军 马旭
三等奖
着作类
民族工作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孟立军
三等奖
着作类
新中国民族教育理论概论
(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09)
段超教授:《民族地区之间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湖北省来凤县、湖南省龙山县为例》:民族学三等奖。
(四)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2010)
论着类:
序号
获奖成果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获奖等级
1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
雷振扬
学校办公室
一等奖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
李俊杰
科研处
二等奖
3
人口转变、人力资本与民族地区经济成长
成艾华
经济学院
二等奖
论文类:
序号
获奖成果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获奖等级
1
畲族传统文化研究与现代利用
林毅红
博物馆
一等奖
2
共生互补:构建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
许宪隆
民社学院
二等奖
3
民族经济问题研究
张英
经济学院
二等奖
4
从民族财政体制的演变论财政自治权的法律保护
段晓红
法学院
三等奖
5
论语言的濒危与消亡
刘宝俊
教务处
三等奖
6
民族院校与构建和谐民族关係
巴玉玺
美术学院
三等奖
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
序号
获奖成果
成果形式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获奖等级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
着作
李俊杰
科研处
三等奖
2
民族政策研究
系列论文
龚志祥
民社学院
三等奖
3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
论文
冉瑞燕
法学院
优秀奖
标誌性成果
(1)论文
雷振扬:《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效应研究——兼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第一期。
雷振扬:《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述论》,《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雷振扬:《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谭必友:《19世纪湘西“苗疆”屯政与乡村社区新阶层的兴起》,《民族研究》2007年4期。
(2)论着
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谭必友:《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嘎人歌舞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龚志祥:《民族政策过程及实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许宪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13种),民族出版社,2009年。
哈正利:《社会变迁与学科发展:台湾民族学人类学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许宪隆:《中国少数民族》(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
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岛苗族社会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