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简称“林科大”或“中南林”(CSUFT),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国家林业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画、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湖南省2011计画建设高校,建有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学校是湖南省属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六所高校之一,亦是湖南省第一个拥有研究生院的省属高校,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是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研究生推免权、以林业科学为特色的综合型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8年的本科院校湖南林学院。1963年,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併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2005年12月,中南林学院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38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7亿元;设有研究生院和24个教学单位。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部重点学科;设有76个本科专业。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6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0个 - 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 主管部门:湖南省人民政府
- 学校官网:http://www.csuft.edu.cn
- 中文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外文名: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 简称:中南林科大(CSUFT)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农林
- 属性:省部共建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省属重点大学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画
湖南省2011计画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赵运林
校长:廖小平 - 本科专业:76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
- 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特色+3个国家重点
- 院系设定:机电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外国语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等24个教学单位
- 校训:求是求新 树木树人
- 校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之歌
- 校庆日:十月五日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410004)
- 院校代码:10538
-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 知名校友:文剑平、祝光耀、李强民等
- 国工实验室:2个
历史沿革
主校历史
- 湖南林学院
1941年创建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
1947年省农、工、商三校合併成立克强学院。
1950年克强学院与有关学校合併成立省立修业农业专科学校。
1951年湖南大学农学院和省立修业农业专科学校合併成立湖南农学院。
1958年7月成立湖南林学院,校址在长沙南门外烂泥沖,原林业部长沙林校校址。
- 华南农学院林学系
1917年秋,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
1924年,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其他学校合併成立广东大学。
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同时设立农学院林学系。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华南林学院。
1958年原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划出,成立广东林学院,校址设在广州北郊黄婆洞。
1962年广东林学院并回华南农学院,改为林学系,校址设在广东林学院原址。
- 合併建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8年的本科院校湖南林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成立的克强学院。该校的另一个前身是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成立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63年,在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併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选择了校址,亲笔勾画了中南林学院的蓝图,亲自为中南林学院题写了校名。
1970年10月,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併,成立广东农林学院,国家重点建设。
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漵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
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1980年株洲新校址破土动工,1981年起学校相继迁往株洲。
2000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併入中南林学院,学校主校区迁往长沙市原湖南林学院校址。
2003年6月,省政府批准将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併入中南林学院。
2005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年4月,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併。
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一批招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12月6日,学校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的湖南省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批覆準予设立。

2014年1月,学校整体接收平江县国有芦头林场,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2016年01月19日,学校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临时会议,表决通过了《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有偿划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议案。
2016年12月23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签署老校区划拨补偿协定,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正式划拨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併入学校
- 湖南林业学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湖南甲科农业学堂。
1921年,改为湖南省立甲等农业学校。
1938年,学校迁往泸溪浦市。
1941年,改为省立第四职业学校。
1947年,改名为省立津市农校。
1950年8月,改名为湖南省立农专。
1953年4月,正式成立“长沙林校筹备委员会”。
1954年2月,湖南林业学校创办。
1959年1月,成立湖南林学院。
1961年9月,省森林工业学校和省林业机械化学校迁往鲤鱼江,与林校合併,改名湖南林业学校。
1964年,因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併成立中南林学院,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林校搬回长沙。
1988年4月,省林业技工学校迁入林校院内。
2000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覆省教育厅,湖南林业技工学校与湖南林业学校一起併入中南林学院。
- 湖南省林业技工学校
1979年建校,地址在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
1983年搬迁至长沙市黄土岭。
1988年4月,省林业技工学校迁入林校院内。
2000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覆省教育厅,湖南林业技工学校与湖南林业学校一起併入中南林学院。
- 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1958年6月2日成立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1962年5月,省机械研究所从长沙市树木岭原所址搬迁合併到省农机所,该所又于1970年10月从省农机所分出搬迁至新所址;
林科大桥

1965年12月,省农机试验鉴定站从长沙市马坡岭搬迁合併到省农机所,于1974年5月恢复重建省农机鉴定站,于1978年12月从省农机所搬迁至新站址办公;
1971年,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从长沙市马坡岭搬迁合併到省农机所,而1973年8月该校又搬回马坡岭原校址;
2003年6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併入中南林学院。
-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82年6月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湖南经济干部进修学院,其前身为湖南工交干部学校;8月上旬,省经委与岳阳市人民政府达成协定,学院正式在荣家湾挂牌办公。
1983年8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湖南省经济干部进修学院更名为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将校址迁到长沙;最后选址长沙市原南区烂泥沖地区。
1985年1月,学院正式在长沙办公。
2003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加挂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牌子,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
2006年4月21日省政府办公会议决定,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两校组建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2015年新增两个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新增专业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截至2017年9月,该校本科专业增至79个,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
截至2017年11月,该校设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北京教学点。
序号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层次 | 科类 | 学制 | 办学地点 |
---|---|---|---|---|---|---|
1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 园艺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2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 | 林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 | 森林保护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 | 土地资源管理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7 | 生物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8 | 生态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9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10 | 材料化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2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3 | 森林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4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5 | 林产化工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6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 | 交通运输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17 | 物流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8 | 物流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19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与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20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1 | 汽车服务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翻译 | 本科 | 外语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25 | 朝鲜语(韩语) | 本科 | 外语文史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6 | 俄语 | 本科 | 外语文史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7 | 法语 | 本科 | 外语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8 | 日语 | 本科 | 外语文史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29 | 英语 | 本科 | 外语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0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本科 | 体育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31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 | 本科 | 艺术文 | 四年 | 长沙校区 |
32 | 舞蹈学 | 本科 | 艺术文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3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34 | 通信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5 | 软体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6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8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39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测绘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40 | 土木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1 | 工程力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2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3 | 工程管理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45 | 国际商务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6 | 农林经济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7 | 市场行销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48 | 会计学 | 本科 | 文理 | 五年 | 长沙校区 | |
49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50 | 酒店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1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2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53 | 环境科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4 | 环境生态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5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本科 | 文史 | 四年 | 长沙校区 |
56 | 行政管理 | 本科 | 文史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7 | 金融学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8 | 保险学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5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0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61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2 | 粮食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3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 | 套用物理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64 | 地理信息科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5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6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 园林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67 | 风景园林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68 | 建筑学 | 本科 | 理工 | 五年 | 长沙校区 | |
69 | 城乡规划 | 本科 | 理工 | 五年 | 长沙校区 | |
70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艺术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71 | 工业设计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72 | 环境设计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73 | 产品设计 | 专科 | 艺术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7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 金融学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75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76 | 林学 | 本科 | 理工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77 | 会计学 | 本科 | 文史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7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实验班) | 物流管理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7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文理 | 四年 | 长沙校区 | |
80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教学点 | 园林技术 | 专科 | 文理 | 三年 | 北京教学点 |
81 | 电子商务 | 专科 | 文理 | 三年 | 北京教学点 | |
82 | 会计 | 专科 | 文理 | 三年 | 北京教学点 | |
83 | 艺术设计 | 专科 | 艺术文理 | 三年 | 北京教学点 | |
84 | 酒店管理 | 专科 | 文理 | 三年 | 北京教学点 |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共有专任教师1581人,其中,教授248人,副教授668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535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画”1人、国家“万人计画”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0人;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2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7人、湖南省“百人计画”7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3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画”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奖”3人;国家创新研究团队1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照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1个湖南省重点一级学科。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林业工程、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
- 学位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
生物学、林业工程、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林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法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 国家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
-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森林保护学
- 湖南省重点学科
林业工程、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生态学、设计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设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国家管理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湖南省特色专业和15个省部级优势专业;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管理专业点:林学、环境科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园林、旅游管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态学
湖南省特色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产化工、旅游管理、市场行销、林学、园林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森林植物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践教学示範中心:林业技术试验中心、林业生物质材料加工工程中心、现代物流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
省级基础课示範性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
类型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国家精品课程 | 木材学 | 吴义强 | 2008 | 大学英语 | 邓联健 | 2009 |
湖南省精品课程 | 工程力学 | 罗迎社 | 2006 | 大学英语 | 邓联健 | 2008 |
木材学 | 吴义强 | 2008 | 林业遥感 | 林辉 | 2006 | |
普通生态学 | 项文化 | 2006 | 体育 | 刘佳 | 2007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周训芳 | 2007 | 经济林栽培学 | 张日清 | 2007 | |
材料力学 | 罗迎社 | 2008 | 电路分析基础 | 吴舒辞 | 2009 | |
供应链管理 | 王忠伟 | 2009 | 食品原料学 | 李忠海 | 2009 | |
基础英语 | 张沉香 | 2009 | 植物组织培养 | 谭晓风 | 2010 | |
旅游景区管理 | 钟永德 | 2010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拥有拥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及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局长沙国家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5个省级重点(工程、高校)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4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範中心。
另外学校还建有生态研究所、昆虫资源研究所、套用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林产工业研究所、生物质材料研究所、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物流与交通运输研究中心、汽车技术研究所、材料成形技术研究所,粮油加工机械研究所、家具企业产品策划研究所、陶艺与公共艺术工作室、住宅室内空间艺术研究所、现代家具工程技术研究所、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桥樑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风能机电与结构工程研究所、数理研究所、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套用化学研究所、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估研究所等63个校级科研机构。
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方林业生态套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培育与保护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生物乙醇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实验室、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昆虫系统进化与综合管理实验室、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亚热带森林生态实验室、林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质複合材料实验室
湖南省工程(工业)研究(设计)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竹业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竹木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创新型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林业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範基地
建设成果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2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达1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38项,省部级项目115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7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体着作权总计1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出版专着和教材220余部。学校办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经济林研究》影响因子排名全国园艺类、林学类期刊第一。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有文献资源总量256.21万册(件)。其中印刷型图书181.24万册,电子图书74.97万册,中外文资料库20余个,各种非印刷资料5100件。
- 学术刊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原名《中南林学院学报》,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以林为特色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该刊1981年创刊,2010变更为月刊,月底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为ISSN 1673-923X,国内刊号为CN43-1470/S。该刊是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优秀高校学报,湖南省一级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入编了国内所有的期刊资料库。2017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跃升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将开设的栏目主要有:生态文明研究、生态旅游、农林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论坛、公共管理、金融与财务、国际贸易、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新闻出版、图书馆管理、高教研究、学术争鸣等等。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中国学术期刊网路出版总库收录期刊。
《经济林研究》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刊于198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刊。该刊是我国唯一的反映国内外经济林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为ISSN 1003-8981,国内刊号为CN 43-1117/S。主要刊登经济林、果树和观赏园艺等学科栽培、育种、育苗(包括常规育苗和快速繁殖育苗)、生物科学与技术、产品加工利用与贮藏、资源开发与利用、生产经营与管理、发展战略以及与经济林、果树和观赏园艺有关的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昆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论文,设有综述、述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实用技术、发展战略等栏目。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 校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湖南林学院。1963年,在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直接倡导下,从长沙迁往广州白云山,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併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林业部管理。陶铸同志亲自选址、定位、题写校名,并审定了建校蓝图和发展规划。

- 校训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
校训释义“求是求新,树木树人”,集中体现了中南林精神,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根本任务。

“求是”所体现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是办好一所大学的精髓和最高境界,是师生员工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求新”所体现的求索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活力所在,是学校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
“树木”代表了学校要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林业建设主战场。“树人”代表了学校的中心任务。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既有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又体现出学校所承载的历史责任的厚重和大气。
- 校标
1、树木、数字“1”的造型。树,象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并与学校的校名和性质相吻合。数字“1”象徵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并在各个学科专业领域争取第一、努力创办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体现了“求是求新”的敬业精神;
2、生长的树枝、翻开的书本以及层层叠叠的树木。表明了学校作为高等林业院校的特徵,并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层层叠叠的树木也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的象徵,体现了“树木树人”的大学精神;
校徽

3、将英文校名中的两个字母“C、S”融合在“中”字的造型中。体现了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的互动与共融性,同时又形成围绕着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飘舞的彩带,寓意一切工作的开展不断推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始于1958年,体现在标誌上,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更是一种继承,一种继往开来的使命;
5、创始年两边的星形起到衬托标誌核心因素的作用,象徵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创辉煌,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6、标誌内部的两个色块使标誌立体感增强,同时也象徵学校的两个校区。
文化生活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100余个,社团总人数近8000人。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具体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每年都举办了全校性学生社团建设月活动,参与的学生达两万多人次。绿源环保协会和三农学会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社团,三农学会还被评为全省“十佳社团”。
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运动队学校”,有田径队、男子排球队、男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和健美操队。校学生会是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会员单位和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单位。从2000年开始,该校每年都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每年拨专款35万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指导工作。
该校每年都要组织学校大型实践总队和多支服务分队深入到10多个省市的农村、城镇、草原、湖泊、江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另外该校还成立了学生艺术团,拥有包括文艺特长生和非文艺特长生在内约300余人的大学生文艺爱好者。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赵运林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廖小平 |
党委副书记 | 秦立春 |
副校长 | 朱道弘 |
纪委书记 | 何学飞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严曙光、刘元、陈冬林、王忠伟、吴义强 |
党委委员 | 张合平 |
正校级督导 | 任湘郴 |
知名校友
文剑平:男,1962年出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学学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硕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工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国籍,拥有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现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同时兼任膜科技、江苏碧水源董事长和北京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执行理事、北京水务理事会常务理事。
祝光耀:1998年至2002年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2年至2006年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先后兼任和担任中央纪委派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纪检组长。2002年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并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生态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
李强民:驻尚比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刘裕春:男,1977年—1981年就读于中南林学院林学专业,学士学位。现任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曾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地理学会聘任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和第七届沙漠分会副主任委员。被国家林业局授予首届梁希林业新闻奖。
黄诚:1976级校友,郴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柏方敏:原湖南林业学校77级校友,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
罗毅:1991级校友、原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吴义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木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林学会生物质材料科学分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蔡静峰:1993级校友,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
刘君:1982级校友,桂林市委书记
洪家宜:1982级校友,林学专业毕业,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
谭中文:1970级校友,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兼任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林学会及森林生态分会理事和广东省生态学会、广东林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刘惠民:西南林业大学校长
赵东花: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彭长辉:“三元生态系统模型”的创始人、加拿大首席科学家、魁北克大学的生态学博士、终身教授。
胡忠雄:湖南省益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袁新华:第十一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李保国:经济林学科博士,荣誉: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时代楷模” ,“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6年6月1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6月12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李世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理学博士。2015年3月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6年8月兼任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执行会长。2018年3月,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