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国际小儿尿控协会)和ESPU(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协会) 在第26届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大会上期间宣布制定“世界遗尿日”。首个“世界遗尿日”定于2015年10月17日,主题是:Time to take action——关注小儿遗尿,行动在此时。自2016年起,每年 “世界遗尿日”会定在五月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界遗尿日
- 节日时间:2015年10月17日
- 设定时间:10月17日
成立背景
在诊断治疗诸多疾病当中,儿童遗尿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据统计治疗表明,夜遗尿患病率很高,5岁的孩子16%,在7岁儿童中有10%患遗尿症,并有2%到3%患儿一直持续到成年,遗尿问题经常被低估,但严重影响患儿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目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11月,我国建立中国儿童遗尿管理专家协作组,2014年又发布了中国儿童单症状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各区域性协作组也相继成立。在规範儿童夜遗尿诊疗目标,推广夜遗尿疗诊疗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但是在目前中国夜遗尿儿童临床救治还存在很大挑战,部分家长和医师对遗尿不够重视,也是全球性问题。
为呼吁公众关于遗尿儿童,重视遗尿问题带给家庭和孩子的严重影响,国际小儿尿痛学会ICS和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协会ESPU,在第26届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大会上期间宣布制定“世界遗尿日”。中国儿科医师协会肾脏委员会和中国小儿尿控协回响全球倡议,在中国第三届东方儿科大会上同期宣布首届“世界遗尿日”成立。首个“世界遗尿日”定于2015年10月17日,主题为:Time to take action——关注小儿遗尿,行动在此时。
疾病概况
儿童夜遗尿是指:≥5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年龄较大的儿童诊断时可适当放宽标準。
据统计大约有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和5%的11-12岁儿童患有此病。其发病机制十分複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若干神经递质和受体)、生理节律(睡眠和多尿)、膀胱机能紊乱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
危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每个孩子都弥足珍贵,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儿童遗尿症,俗称“尿床”,在临床上指5周岁以上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据统计资料表明,夜遗尿的患病率非常高,约16%的5岁儿童和10%的7岁儿童患有遗尿症,并且有2-3%左右的患儿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遗尿问题经常被低估,但它带给患病儿童的危害巨大,可严重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夜遗尿使得孩子不敢参加在外过夜的集体活动,如夏令营;不敢再亲戚朋友家中过夜;甚至可能不敢带同学回家,怕别人看到“湿的”被褥。同时,孩子尿床也严重影响家长的生活质量,半夜更换被褥、清洗等等。有研究表明,尿床是儿童的第三大创伤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
病因
遗尿症的病因比较複杂,可能跟遗传、生长发育延迟、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目前国际上最为认可的说法是:孩子夜间尿量的产生超过了孩子的膀胱容量,同时孩子不能从睡眠中醒过来。最重要的原因概括起来有:
● 缺乏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血管加压素”。这种物质在晚上会分泌得更多,告诉肾脏少产生些尿液。所以,即便孩子的膀胱容量是正常的,缺少了这种物质,膀胱也不能储存这些多余的尿液。
● 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够大,储存不了他/她整晚的尿液。
● 充盈的膀胱没有向大脑传送信息,把孩子叫醒上厕所,那膀胱就会自己排尿,这样就发生了尿床。
● 便秘:如果不是经常排便的话粪便会积压,并压迫膀胱,这样膀胱就很难把尿“憋”住,留在膀胱里。
● 饮料:有时候,如果孩子在睡前喝了太多的某种特定的饮料,也会引起尿床。
儘管如此,有不少家长对于夜遗尿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会自愈的疾病,而不去寻找治疗;或者“病急乱投医”,患儿无法得到正规的诊疗;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过错,而责骂打罚孩子。而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孩子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尿床不是任何人的错,这是一个常见的疾病症状,它能够且应该得到妥善治疗。
诊断治疗
儿童夜遗尿的诊断
儿童夜遗尿的诊断需抓住疾病要点:
一、患者年龄≥5岁(5岁作为判断儿童夜遗尿的年龄标準虽带有一定主观性,但其却反应了儿童排尿控制能力的发育程度)。
二、患者睡眠中经常不自主排尿,每周至少2次(偶见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遗尿的患者不作病态),并至少持续3个月。
病史採集
儿童夜遗尿的诊断并不难,关键是排除潜在疾病和寻找病因。全面的病史採集是夜遗尿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体格检查
儿童患者就诊时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潜在解剖学或神经学异常。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也是儿童夜遗尿诊断的主要步骤,其中尿常规和B超适用于所有初诊儿童,以排除儿童潜在的尿路感染和泌尿系先天畸形。
排尿日记
膀胱日记是评估儿童膀胱容量MVV和评估儿童夜间尿量增多NP存在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具体治疗策略选择的基础,有条件的家庭均应积极记录。膀胱日记主要由家长来完成,需要详细记录连续两个周末白天和7个夜晚儿童饮水、遗尿、尿量等情况,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存在一定困难。临床治疗前医生应该徵得家长同意,并详细讲解膀胱日记的具体记录方法,确保数据的準确和真实性。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膀胱日记的数据信息评估患者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和夜间总尿量,从而确定患者夜遗尿具体类型。
治疗方法
针对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治疗、一线治疗和其他治疗等。
基础治疗
加强对患者家长的教育,向其讲解关于儿童夜遗尿的基本信息。夜遗尿不是儿童的过错,家长不应因此对其进行责罚。此外积极的生活方式指导是儿童夜遗尿治疗的基础,某些儿童仅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调整,夜遗尿症状便可消失。
- 调整患者饮水习惯。
鼓励患者白天正常饮水,不要因夜间遗尿刻意减少饮水量。睡前2h禁止饮水、禁止饮用牛奶、果汁等有利尿作用的饮料。
2)调整患者饮食
健康饮食防止患者便秘,禁止食用含咖啡因食物或饮料,晚餐时禁止食用凉性水果和有利尿作用的粥、汤等食物。
3)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时间,禁止患者晨起赖床和白天过度劳累。
4)奖励机制
对患者控制夜间遗尿行为进行奖励,增加其信心。
5)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养成白天规律排尿(每日4-7次)、睡前排尿的好习惯。
6)请按照医生指导,认真填写“膀胱日记”,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夜遗尿类型或潜在疾病情况。
一线治疗
去氨加压素和遗尿报警器是儿童夜遗尿的一线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癒大部分的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临床医生需根据儿童夜遗尿的具体类型和患者及家长的治疗意愿灵活选择治疗策略。
专家共识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儿童夜遗尿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目前,许多欧洲国家对于该疾病的管理有了多年经验,并出台了各自的诊疗指南和共识。
我国起步相对较晚,部分专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为了在全国範围内统一、规範诊疗标準,在2014年发布了最《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
各省级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也相继成立,各地医院也在寒暑假期间,六一儿童节,世界遗尿日期间陆续各地组织义诊,让更多的家长和患儿了解儿童遗尿疾病,重视遗尿患儿,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