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

(2019-08-19 12:46:29) 百科综合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

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大会战,人类的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几个大帝国都分崩离析了,同时在战争废墟中又崛起了新的巨人。世界经济几乎停滞了,数百万人陷入经济大萧条中。只有理解了这场大战,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世界。在这部宏大的着作中,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彼得·哈特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领和士兵的回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战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导致可怕的后果。同时,哈特还让我们看到了战略和战术是如何在战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揭示出新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

基本介绍

  • 书名:世界大战1914-1918:一战中的关键
  • 作者:彼得·哈特 (Peter Hart)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6609552
  • 译者:何卫宁
  •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页数:369页
  • 开本:16
  • 品牌:新华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融合大量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的最新一战史书,带您走进更加真实的各大战场。

作者简介

彼得·哈特(Peter Hart)是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口述历史学家,一直负责访问现代战争中健在的老战士,了解真实历史战况。他写了多本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索姆河》《血腥的四月》《明星在1918年陨落:英国的最后胜利和加里波利》。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通往大战之路
第二章西线战场1914年
第三章东线战场1914年
第四章海战1914—1915年
第五章西线战场1915年
第六章东线战场1915年
第七章加利波利战役1915年
第八章萨洛尼卡战场1915—1918年
第九章西线战场1916年
第十章东线战场1916年
第十一章海战1916年
第十二章美索不达米亚战场1914—1918年
第十三章东线战场1917—1918年
第十四章海战1917—1918年
第十五章西线战场1917年
第十六章义大利战场1915—1918年
第十七章巴勒斯坦战场1915—1918年
第十八章西线战场1918年
第十九章从此就没有战争了吗

序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可是许多人却说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是一次没有道理的错误。也许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能证明其深远的重要性,但公众宁愿相信这场战争没有意义。为什幺要打仗呢?难道不是所有人都疯了才要打仗吗?之所以爆发大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欧洲强国都对未来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各国之间有一些重大的问题无法通过和平办法解决,所以才爆发了正面的武装冲突。斐迪南大国在1914年6月28日遇刺之后,虽说奥匈帝国和德国採取了好斗的姿态,但对峙双方都没有努力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折中和谈判去化解僵局。一旦大战爆发,就难以停止,因为所有参战国都怀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帝国野心,不愿承认失败。这不是一场终止战争的战争,而是想在剎那间解决争执。工业化国家之间用武力解决冲突,将会导致巨大的伤亡和破坏。这些强国家有比较多的人口,为了夺取胜利,只能大规模地去杀人。
那些当年参战的人可能早就死去了,但他们战争行为的后果却仍然陪伴着我们。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一些传统战争原则,因为人们此前希望平民不应该被捲入流血冲突中,至少不能全面被捲入其中。当然,这场战争并非第一次人类偏离文明的轨迹。然而,这场战争确实极大地违背了人类的文明準则。世界各大洲都被牵涉进来。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残忍的武器和大规模屠杀办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产生了‘国防’和‘全面战争’的概念。欧洲历史上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这些战争都非常残酷;但是,这些战争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之间的这场大战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到这场大战结束的时候,欧洲用来统治世界的体系被一扫而空。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这几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大帝国都化为灰烬。虽然法国和英国可以喝下圣杯中胜利的毒酒,但国家的实力大不如往昔,国家财富和威望严重受损。战后涌现出新的强国。显然美国是个胜利者,美国在战后把自己的军事潜力转化为现实,美国的经济开始统治整个世界。日本人则变得骚动起来。虽然他们一直在外围打仗,但饶有兴致地观摩着西方强国之间进行的相互羞辱的打斗。战后,日本试图扩大在东亚的地盘,谋求建立一个东方大帝国。这场战争还释放出强大的政治势力。共产主义在潜伏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由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了成功,其幽灵开始四周扩散,无论是虚或是实,其影响力在这个世纪剩下的时间里向全球蔓延。在大战的尘埃中还冒出了信奉丑恶信条的法西斯主义:它把多种有害要素进行了大融合,不仅包含了种族主义和右倾思潮,还包含了数百万人在战后的困顿生活中谋求快速解脱的欲望。此外,一种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病毒还找到了自己的繁衍之地,流感在全球大流行,流感杀死的人比战场上被屠杀的人还要多。
为能再现大战的实际战况,本书着眼于大战中的军事行动是怎样展开的,而不想去涉及大战期间所有的政治运动、社会事件、艺术倾向。从本质看,这是一本特殊的历史书,仔细分析了战场指挥官所遇到的众多问题;驱使他们发动战役的战略目标;为打赢战役他们所设计的战术。从将领们的谈话中,我们能发现他们做每项决定都是有理由的,但从执行命令士兵的嘴里,我们发现命令在执行中会产生可怕的结果。本书不想把后见之明奉献给读者,而是要去反思当时的指挥员知道什幺、不知道什幺。大战是令人悲哀的,因为两个对立的大国集团都没有轻鬆取胜的办法。如果说这场大战是愚蠢的话,最初要开战的决定才是愚蠢的根源,不是战场指挥员做出的战术决定。无论这些指挥员如何做,总之会有数百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这就是现代战争,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无论谁去指挥,战士的血肉之躯不得不在攻防中与各种新武器发生碰撞。虽然我们都会对战士们在4年战争中的苦难表示同情,但本书只想解释为什幺战争会使人感到绝望,而不想为那些战死沙场的人製造一种虚伪的受害者情节。大战的军事史经常受到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学者的搅和,他们总是轻易地说“此人是屠夫”或说“那个举动愚蠢”,四处散布毫无意义的未经证实的言论,他们的言论放在自己的专业里都是无法被接受的。
我基本上是以英国人作战的线索来描绘大战进程的,但同时也会考虑大战的全球意义。由于本书的篇幅只有一卷,所以只能挑选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进行讲述——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潜力终止战争的战役。所以,那些针对德国的战役被优先挑选出来,因为德国是同盟国的核心力量。东线的战况,我也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因为东线具有宏大的影响力:事实上,不理解东线,也就不能理解西线。大战中有一些比较偏僻的战役,譬如:青岛战役、俄土高加索战役、北非穆斯林反抗运动、波罗的海和黑海战事、德国在北非的顽强抵抗,对这些战役感兴趣的人,会发现本书提供的细节不够,这是因为本书偏重那些对今天的世界仍然有影响力的关键战役。英国读者习惯于看到英军在战争中发挥中心作用,如果英军偶然仅发挥辅助性作用,英国读者会感到不习惯。然而,在大战前最初两年里,英国确实仅能发挥辅助作用,那时打击德国人的主力是法国人和俄国人,而英国人仅在旁边提供外围服务。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开始发挥比较大的作用。然而,到了1917年,英国人才真正发挥了主要作用。美国人参战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美军参战的时间比较晚,但一直都在扩大参战规模,终于在1918年摧毁了德国人的斗志。美军对盟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公认的事实,要加以颂扬。但是,德国人知道到底是谁打败了他们。法国人打仗的决心很大,也很顽强,是个异常危险的敌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英军参战才扭转了战局。除了英军在西线发动的异常有效的攻势之外,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海上封锁,英国陆军在1916—1917年间进行了顽强的消耗战,这些战役最后都变成留给德国人棺材板上的铁钉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英帝国仅是个配角。当然,在战争的初期,英军保证了盟军处于不败之地。但是,无论怎样看,打败德国和日本强大战争机器的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强国在二战后还发动了一场冷战,主导了20世纪剩余的岁月。大英帝国能够被称为全球第一流强国时代消失了,而其衰败的渊源就是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00万英国人丧命,这对英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英国人再也不愿为战争去牺牲了。另一方面,战争沉重的财政负担折磨着英国经济,英国根本无法回到19世纪的巅峰状态。此外,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又进一步削弱了大英帝国控制多民族帝国的能力。在大战结束几十年之后,大英帝国终于倒下了。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