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韩非子·说林上》:“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史记·封禅书》:“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不死药
- 时期:战国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 解释: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药可以吃吗?”答说:“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递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是丧命药啊(哪里是什幺不死药呢?)是客人欺骗大王啊。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证明是有人在欺骗大王,不如放了我。”楚王于是就放了他。
字词解释
荆王:战国楚顷襄王,名横,前298年至前263年在位。
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
因:因而
是:如此而来
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献:给
于:引出后方对象
者:....的人
操:拿
之:代词,指代不死药
以:来
可:可以
因:于是
故:因此,所以
使:派遣
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明:证明
乃:于是,就
夫:发语词,引起议论
中射之士
中射:古代侍卫官
关于此次辩论,中射之士巧用偷换概念的诡辩技巧.先问献药者,不死药能否食用,遂食。这里偷换的主体(食)是中射之士与王,又辩解说王若杀我,则此药为“必死药”。这里偷换的主体(死)是不死药所针对的自然死亡与王要怒杀的非自然死亡,可见中射之士何等才思敏捷。
山海经
巫山出产“帝药”,“百药爰在”,(《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司此玄蛇。”
郭璞注云:“天帝神仙药在此也。”袁珂注:“神仙药,当即神仙不死之药。”这种神仙不死之药分别藏在八个斋屋之中。其四、巫山上有一种神鸟名叫“黄鸟”。袁珂注云:“古黄、皇通用无别,黄鸟即皇鸟,盖凤凰属之鸟也。”巫山上还有一种“玄蛇”,玄为黑色,亦即黑蛇。经文中有“玄蛇食鹿”的记载,有学者据巫山与大巴山相连的地理环境推断,此玄蛇可能是巴蛇之类。“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郭璞注:“言主之也。”袁珂先生释“司”为司察,即防玄蛇窃食天帝神药。其五、巫山是超出成汤(商)势力範围的神秘之地。被成汤斩首的“夏耕之尸”之所以逃窜到巫山来(“乃降于巫山”)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能得到巫人的庇护不再被成汤追杀;二是这里可以通神的巫师或许会施行巫术医治他“无首”之伤。综合《山海经》提供给我们的有关巫山这些可贵的信息,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巫山,因“巫”而得名;亦因“巫”从自然山升华为灵山、神山。“巫”之名始见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其历史之久远几可与华夏文明史同步。巫山,既是氏族社会时期多个巫人部落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古代巫风昌炽之地、中国神秘的巫文化发祥之地。巫山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解读巫山,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巫术信仰之起源与演进历史,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巫文化对三峡地区原始社会时期文明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郭璞注云:“天帝神仙药在此也。”袁珂注:“神仙药,当即神仙不死之药。”这种神仙不死之药分别藏在八个斋屋之中。其四、巫山上有一种神鸟名叫“黄鸟”。袁珂注云:“古黄、皇通用无别,黄鸟即皇鸟,盖凤凰属之鸟也。”巫山上还有一种“玄蛇”,玄为黑色,亦即黑蛇。经文中有“玄蛇食鹿”的记载,有学者据巫山与大巴山相连的地理环境推断,此玄蛇可能是巴蛇之类。“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郭璞注:“言主之也。”袁珂先生释“司”为司察,即防玄蛇窃食天帝神药。其五、巫山是超出成汤(商)势力範围的神秘之地。被成汤斩首的“夏耕之尸”之所以逃窜到巫山来(“乃降于巫山”)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能得到巫人的庇护不再被成汤追杀;二是这里可以通神的巫师或许会施行巫术医治他“无首”之伤。综合《山海经》提供给我们的有关巫山这些可贵的信息,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巫山,因“巫”而得名;亦因“巫”从自然山升华为灵山、神山。“巫”之名始见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其历史之久远几可与华夏文明史同步。巫山,既是氏族社会时期多个巫人部落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古代巫风昌炽之地、中国神秘的巫文化发祥之地。巫山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解读巫山,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巫术信仰之起源与演进历史,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巫文化对三峡地区原始社会时期文明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