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旅游区,此处词条指的是长沙市区可供参观游览的景观景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长沙旅游区
- 意思:长沙市区可供参观游览的景观景点
- 主要景点:岳麓山,岳麓书院,麓山寺等
- 地区:长沙市区
岳麓山

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游览区面积553.3公顷,最高峰海拔295.7米。山涧幽壑,峰峦挺秀,树木葱翠,风景幽美。又名灵麓峰,乃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汉魏以来,历代都有文化遗蹟,以晋初麓山寺、隋捨得塔、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岳麓书院、禹王碑、明云麓宫、清爱晚亭最为着名。近代革命家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刘道一、陈作新、刘昆涛、黄爱、庞人铨等葬于此。这里又是重要文化教育区,湖南大学、湖南师範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汇集于此。1975年闢为岳麓山公园,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后,岳麓山、桔子洲和长沙市区连为一体,游人日众。
岳麓书院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世界最早高等学府,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现存的屋舍、景观,大部分为清代遗构建筑群,80年代按原貌修葺一新。书院的大门两边,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二门闾上,则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门联。现存的遗蹟有:讲堂,(当年朱熹等着名学者为门徒讲课授业之地),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崇道祠,濂溪祠,四箴言亭,半学斋,教学斋,文庙,赫曦台等。较为重要的文物则有:颜真卿、朱元章、司马光、朱熹诸名人手书的石刻,以及欧阳正焕(清乾隆御史)、王 运(清着名学者)等人的遗墨。讲堂厅上,原悬金字木匾,大书"道南正脉",为清乾隆时所颁发。
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崛起有着巨大的影响。近代湖湘文化与古代湖湘学有某些关联。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繫又有批判继承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主要倡导者、发展者周敦颐、胡安国、朱熹等,都先后在岳麓书院讲学任教。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各种类型的着名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等;书院改为学堂后,大批爱国志士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及革命先烈邓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后在此求学;毛泽东同志于1916年暑假曾寄居于岳麓书院,以后还多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这些志士仁人是在湖湘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哺育之下先后成长起来的。他们成材以后,各自在政治、外交、教育、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业绩卓着,建树良多,他们的成绩和着述反过来又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及华夏文化。
麓山寺
位于岳麓山腰,为湖南最古寺庙之一。西晋泰始四年创建,历代主持禅灯不替,昔称长沙第一道场。历经圯建,保存至今。南朝刘宋元徽元年至四年(473-476),湘州刺史王僧虔曾重修。梁绍泰二年(公元556年)湘州刺史王琳开甘露门,重修殿宇。隋开皇九年(589年)建感应佛舍利塔,宋元 元年至八年(1086-1093)重建殿宇。明万曆(1573-1620)间敕赐名"万寿宫",明藩吉王于此建讲台,明末均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建麓山寺,后屡经修葺。

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又名藏经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于1944年被侵华日军炸毁,1986年至1988年修复,为仿唐建筑风格,重檐歇山顶,施黄琉璃瓦,面阔七间,殿内重塑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及阿弥陀佛等佛像。山门作牌楼式,门额横题"古麓山寺",门侧石镌一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观音阁前存古罗汉松两株,相传树为六朝时植,称六松,实为后人补植。殿后有泉,水出石隙,极清洌,称"龙泉",亦称"玉泉"。寺内原有唐李邕《麓山寺碑》,现存岳麓书院。1983年,国务院公布麓山寺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之一。现寺内设宗教管理机构,接待中外游客及宗教界人士。
云麓宫

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顶,为明吉简王就藩长沙时于成化十四年(1478)倡建。旧有宫殿,废没已久,明嘉靖太守孙复令道士李可经增树松柏桐梓篁条三千本,茂蔚更奇。穆宗隆庆间,金道士隐此禁足,不数年,从峰顶中冶铁为瓦,立石为柱,构殿五间祀玄帝。后为三清殿。前为堂、为门、名曰云麓宫。辛亥革命后又经修葺,并在宫前复建望湘亭,门柱楹联刻:"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亭下有拜岳石,一名飞来石,方广三米余,因前人在此朝拜南岳而得名。门外古树杈中有钟,曰飞来钟。云麓宫踞岳麓之巅,俯瞰湘江北去,桔子洲头和长沙市区风貌,令人心旷神怡。当地人民政府数次修葺,新建望江阁和亭廊,增闢茶室、餐厅等服务设施,游人不绝。
爱晚亭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枫林桥侧,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建。原名红叶亭(一名爱枫亭),

后人以四周深秋枫林,满山红叶,取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改名爱晚亭。原为木结构,同治初(1862-1870)改以砖砌。毛泽东青年时代常与蔡和森等来此锻鍊身体,探讨救国救民大事。 民国33年(1944)抗日战争中亭被毁。1952年迁建于此。亭为方型重檐,碧瓦石栏,前绕清泉,后依翠峰,亭后照坪刻毛泽东手书《沁国春 长沙》词,亭额"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亭柱镌罗典撰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1981年于亭后新建清风亭,将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书写"二南诗"刻之方碑,置于亭中。
白鹤泉

位于岳麓山清风峡麓山寺南侧,泉出岩中, 清澈甘冽,冬夏不竭。相传昔有白鹤止栖其上,故名。清光绪三年(1877)建亭遮护,并有碑记,后亭圯。1956年重建护亭,碧瓦朱楹,泉周砌汉白玉石栏,优美大方,侧有白鹤泉茶室,右有笑啼崖,加上四周参天古树引人入胜。
舍利塔

位于岳麓山清风峡,花岗石砌成,外形酷似僧帽,分三层,底层为须弥座,浮雕力士像,中层以整块花岗石雕成圆形,两端收分,上层为僧帽状,通高三米,边长1.3米,周围石栏,塔前竖花岗石碑,正面镌"隋舍利塔",背面刻"共建菩提"。原塔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五代时被毁,民国初有笃信佛教居士,寻得旧址,在地下掘出铁盒,内有瓷瓶盛舍利子,因即重行埋藏,加建石塔。后圯。1979年修复。
天心阁

天心阁 |
位于长沙市区东南角,与岳麓山遥相对峙,是古城长沙的象徵之一。创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后因只存"天心"匾额,遂称之为天心阁。旧时阁有匾曰"楚天一览",并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到眼,万家灯火最关心。"阁两旁门额写有"居高明"、"远眺望",楼上前后有明廊,三楼设有警钟。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天心阁成为一片瓦砾,仅城堞一角峙立如故。1983年重修,既保持了主阁的原貌,又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辅阁,形似鹏鸟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线,浑为一体,使矗立于32米高的雉堞之上的主阁更加壮观。主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石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阁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造型别致,古色古香。天心阁素有四景: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天心阁古城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城垣及其附近0.025平方公里範围已闢为天心公园,园内绿树成林,芳草如茵,游人如织。
开福寺

位于长沙市北郊新河附近,是我国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着名寺院。五代时(896-929)楚王马殷创建。马殷死后,其子希范将其改建为"会春园",设嘉宴堂、祓楔亭、紫薇山、碧浪湖诸胜,作为避暑宴乐的地方。宋代以后, 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及六十年(1795),又两次被火烧毁,均即修复。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清末王 运、王先谦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一时成为文人墨客觞咏会聚之所,民国11年(1922)曾加修葺,于寺前建山门,将前殿(弥勒殿)与正殿(大雄宝殿)的木柱换为石柱,殿堂多有改建,仅后殿(毗卢殿)尚属旧观。寺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中殿右侧配殿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左侧为摩尼所、斋堂、客堂等,均系一层平房,堂和堂之间砌有风火山墙。
山门:用石头砌筑,牌坊形式,四柱三门,上作三层短檐, 盖黄色琉璃瓦,高10米,宽8.5米。中置宝顶,鳌鱼鸱吻,牌坊博风板饰人物石雕,门前两旁置石狮、石象各一对。两侧石刻对联:"紫薇栖凤,碧浪潜龙。"为清嘉十一年(1806)湖南藩台名书法家韩葑所书写。横额"古开福寺",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时,由江苏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写。1983年扩建马路时,已将山门内迁15米。
前殿:亦称三圣殿。占地面积474平方米,殿高约20米,面宽22.3米,进深21.3米。殿下用花岗石砌成台基,石金柱6根,石檐柱12根,柱础呈鼓形,东西两面砖墙,南面辟三拱门,北面设20扇木透雕花 门。殿中有八方形藻井,上施彩绘。屋顶单檐歇山,盖黄色琉璃瓦,正脊压金黄色花砖,上饰透雕"二龙戏珠",下为麒麟、狮、象动物形象等。中置陶宝顶。其两端为鳌鱼鸱吻,戗脊竖置陶狮。檐下饰卷棚,檐角高翘。
正殿:亦称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占地524平方米。殿高20米,五开间面宽22.5米,进深23.3米,殿下用花岗石砌成台基。砖木结构,石金柱6根,石檐柱12根,鼓形石础。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布黄色琉璃瓦,正脊为彩釉陶花砖,组成"双龙戏珠"图案,两端鳌鱼收尾,中置宝顶;戗脊置陶狮,檐角高翘,前三角饰陶瓷游龙,后三角则饰翔凤,寓有潜龙栖凤之意。殿之东、西、北三面皆砖墙,北面开门与后殿相通。檐下有卷棚,无斗拱。南面有透雕木花 门12扇,绦环板上刻有降龙、伏虎及刘海戏金蟾等神话故事,雕工极精美。
后殿:即毗卢殿,亦以花岗石为石基。占地面积719平方米,殿高约20米,宽面33.8米,进深21.3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檐下饰卷棚。殿之东侧为紫微堂、方丈室,皆为二层砖木结构,单檐布小青瓦。
新中国建立以后,开福寺为我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拨款进行维修。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活动场所。
桔子洲头

一名水陆洲,位于长沙市区西湘江中。洲因水推沙土而起,分上中下三洲,形如长带。南为洲头,北为洲尾。因洲多桔, 故名。春夏水涨,洲头不没。原建有寺,屡经毁圯,时易其名。如水陆寺、拱极寺、江心楼、洞庭庙等,今已不存。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即在此。毛泽东少年时常在洲头江中游泳。曾写《沁园春 长沙》词。1959年5月毛泽东又来此游览并在江中游泳,1966年6月再次在此畅游湘江。
1960年以来,在洲头新建亭阁迴廊,广植柑桔,闢为桔洲公园。主体建筑为望江亭,钢筋水泥结构,重檐歇山顶,淡黄琉璃瓦,左右连线八字弧形迴廊,亭建筑面积251平方米。公园正中树大型祁阳白石横碑,碑高4.8米,长8米,厚0.8米,镌刻毛泽东手书于1925年所作《沁园春 长沙》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贾太傅祠

位于长沙市太平街太傅里,传为贾谊故居。贾谊(前200-168)洛阳人。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中大夫。因主张革新政治,为周勃等权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劝农立本。使无业游民转归农亩。主要政论文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33岁时忧郁而死。他在长沙居住三年,过湘江作《吊屈原赋》,抒发他怀才不遇之感。后人在其居址建祠祀之。东晋陶侃曾居此,东晋鹹康(335-342)后改祠为陶侃庙,以后又复旧名。明成化元年(1465),长沙太守钱澍募捐赎出宅地,重建祠纪念。神宗万曆八年(1580)增祀屈原,改为屈贾祠。清光绪元年(1875)另建屈子祠于府学宫文昌阁左,此处仍为贾谊祠。祠中匾额题"治安堂"三字。祠左配建"清香别墅",内有佩秋亭、怀忠书屋、大观楼等建筑,自成体系。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大部分地基售与商人营建店屋。民国27年(1938)毁于"文夕大火",今仅存堂屋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小青瓦硬山顶,室内设龛,额题"太傅殿"。古井犹在,位于太平街与太傅里交叉处,称太傅井,亦称长怀井。系根据杜甫"长怀贾谊井依然"诗句而得。
第一师範学校

位于长沙市南区书院路。原为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城南书院旧址。1903年改为湖南师範馆,同年11月与城南书院合併为湖南全省师範学堂。1914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範学校。辛亥革命后15年,是该校的全盛时期,以"湖南亚高学府"弛名。徐特立、杨昌济、方维夏、黎锦熙、王季范、袁吉六、袁仲谦、舒新城、李达等曾在学校担任教师;陈章甫、肖三、蔡和森、张昆弟、毛泽东、周世钊、罗学瓒、李维汉、何叔衡、吕骥、李一氓、谢冰莹等都是该校学生;任弼时、毛泽民、毛泽覃等曾在附国小习。1938年校舍毁于"文夕大火"。1968年,按原貌重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址可供参观的有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室、自习室、寝室、冷水浴水井、主办工人夜校旧址、担任附小主事的办公室、校园内君子亭等。校内设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陈列有毛泽东写的《讲堂录》、《夜校日誌》等文物。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了"第一师範"校名。1993年,在校园立有青年毛泽东铜像和8块大型汉白玉浮雕。
马王堆汉墓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马王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传为五代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1972年发掘后,始知为西汉初期墓葬,距今2100多年。共有3座墓葬,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一号墓主为 侯利苍之妻,尸体保存完整,并陪葬高贵丝织品、服饰和精美漆器,蔚为世界奇蹟。一号、三号墓出土帛画5幅,为中国绘画史上稀见资料。三号墓出土的28种帛书,计12万多字,其中多有失传古籍。《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为中国现存最早按比例绘製的大面积地形图。《导引图》为目前所见最古老的健身操图。另有瑟、竽、笛、律管、简册等实物。汉墓内出土原物现收于湖南省博物馆。一、二号墓现已恢复封土时的原貌。三号墓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
刘少奇故居

位于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东朝西,前迎池塘,后倚山峦,系一栋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共有茅、瓦房20间。1898年11月24日,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刘少奇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1961年5月,刘少奇回故乡视察农村工作,在故居住了一个星期。"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破坏。1980年按原貌修复。门前植青松翠柏,门楣悬邓小平手书"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内陈列了实物、照片等文物资料数百件。故居附近建有刘少奇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大门、序厅、展室、声像厅、休息厅、水榭等组成,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图照。庭院中央仿爱晚亭格式建有"怀念厅"。纪念馆广场上建有刘少奇铜像,高7.1米。纪念馆与铜像于1988年11月24日落成并对外开放。
相关资料
十五大旅游区http://www.library.hn.cn/difangwx/fengqing/51.html#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