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

(2020-06-23 04:31:27) 百科综合
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

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

《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感动的是《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像一棵小树,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直到孩子步入北大的殿堂,它与孩子一起长大,和日子一起延伸……《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基本介绍

  • 书名: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
  •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208页
  • 开本:16
  • 品牌:暨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郑蕙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6801715, 75668017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亦师亦友:一个妈妈的手记》是一部融合了心血和爱、呈现方法和毅力的作品,一本记录孩子成长曆程的书,令人开卷初读顿感受益匪浅,掩卷思之又觉回味无穷,读毕全书感动感悟之余更是深受鼓舞!

作者简介

郑蕙,广州市天河区冼村国小校长,高级教师。秉持“享受教育一守望成长一体验成功”的教育理念,用爱心和智慧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多次被评为“天河区优秀教师”、 “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科研先进个人”。主持省、市、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学前阶段
呱呱坠地
蹒跚学步
教孩子识字
小问号
幼稚园全托
我要玩
语言与记忆
小小设计师
曾经的日记
国小阶段
冒充家长签名
怕黑
老婆,再见!
扔粉笔的小男孩
别人有,我也要
育儿心得
儿子的日记
国中阶段
留在天河
头髮的纠结
延长快乐
我能做的
读不懂的90后
家有考生:中考前一天(6月10日)
家有考生:中考第一天(6月11日)
家有考生:中考第二天(6月12日)
家有考生:中考第三天(6月13日)
家有考生:昨天考试结束(6月14日)
孩子的中考成绩
高中阶段
幸哉!选择华师附中
偶得(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忙碌的儿子
终于吃上了儿子炒的菜
对儿子的十六字方针
无题
“没考好”
小测试
华师附中成人礼
孩子终于开学了!
为了孩子的自我陈述
校长推荐个人陈述
等待
整理行装收拾心情再度出发
信息传递
即将开始的征程
北大面试归来
面试结果
手机简讯
孩子的毕业典礼
家有考生——高考前十周记录
距离高考还有十周
距离高考还有九周
距离高考还有八周
距离高考还有七周
距离高考还有六周
距离高考还有五周
距离高考还有四周
距离高考还有三周
距离高考还有两周
距离高考还有一周
距离高考还有三天
距离高考还有一天
高考的氛围
考试结束
过程·体会·希望
学习方法心态及对中国小教育的思考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总结
毕业总结
初入燕园
第一次北大家长联谊会
两个月的日子
牵挂而又释然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体育爱好与特长
增加一点人文知识
变与不变
一起去旅游
朗读者
附录
检讨、保证书(2001年)
同儿的自信
亲职教育感言四则
家长帮孩子调整心态要做的九件事
赏识孩子,给孩子自信
2011年华师附中毕业典礼
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有感
星星点点
关于自主招生的电话採访
贺诗
关于《放风筝》的评论
后记

后记

我想我人生中最好的习惯应该是读和写。
虽然读的时候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虽然写的时候难免辞藻贫乏,信马由缰,缺乏深邃的思想。但是,读和写毕竟让我有了些许的积累,使我受益无穷。
打开尘封的记忆,往事犹如钱塘江的潮汐奔腾而至。
学生时代,留下的有成长的喜悦和困惑,有青春的激情和沉静。
步入教坛,留下的是孩子们纯洁无瑕的笑靥,是我对挚爱事业的憧憬,还有对无法实现的愿望的失落和挥之不去的烦恼。
既为人母,留下的是孩子从小到大由近而远的足迹和层层叠叠充满温情的画面。
那天,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为我庆贺,为考上北大的儿子庆贺。觥筹交错之间,朋友们一再叮嘱我暑假期间要将教育培养孩子的经验加以整理和提炼,以供后来者学习和借鉴。
自己的意愿所在和朋友们渴望眼神的激励,我虽飘飘然却也觉得是一份责任,于是便有了当初的《放风筝》,收集了孩子从国中到高中这一阶段我对孩子成长的记录。
三百本书除了留下两本给自己收藏,其余都送给了亲戚朋友、同事、家长。让我受宠若惊的是,这本书竞然受到他们的极力推崇,没有得到书的朋友知道讯息后也纷纷索要。几个好朋友怂恿我正式出版,我却为自己缺乏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文笔而胆怯,他们给出种种理由增强我的自信,还对封面的设计、书名、框架结构、内容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我就斗胆一试吧!
之所以能铺陈得比较完整,主要的来源是:
我的日记,孩子出生以后,我开始了漫长的产假。有孩子相伴,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却时刻氤氲在幸福的气息中。一天天的新发现,一天天的惊喜,一天天的甜蜜,让我无处释放,于是便决定写日记。儘管也不是天天写,儘管有时记录的只是片言只语,但作为串起记忆的珠链已经足矣。
孩子的日记。孩子自上国小三年级(七岁半)即在我的要求下开始写日记,虽然是拼音加汉字,虽然文字简洁、文笔平淡,但毕竟不失童真。那天整理他的作业等资料,竟然发现日记——厚厚的一沓日记,让我从中掏出了许多珍宝。一页一页地翻开,就像浏览一幅幅陈旧的老照片。海南旅游的欢畅与刺激,学校生活的热闹与平静,双休日的奔波与忙碌,运动场上的酣畅淋漓……一个个熟悉而又温馨的场景,层出不穷地出现,化成了我笔下的文字。
母亲的日记。孩子大一那年(2011年)寒假回家,母亲将一本中学生的练习簿给了我,里面是孩子小时候逗留赣州的印迹,记录了孩子几次回赣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孩子上学之前,有几段时间是在赣州度过的。一次是暑假家里装修,我没有时间照看他;一次是上幼稚园全托之前(孩子两岁半曾上过一个幼稚园),因为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我们无法兼顾,只好将孩子送回了母亲工作的赣州市保育院。我感动母亲的用心,母亲几乎记录了小外孙在国小之前的每一个暑假在赣州发生的趣事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每一天的生活起居,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的感冒发烧,孩子的喜怒哀乐……
小姨的补充。孩子送回赣州后,我将我的日记本留在了家里,叮嘱孩子的小姨偶尔记录小外甥的趣事,小姨满口应允。里面有这幺一段,那天我一进门,小航就乐颠颠地走过来告诉我:“下学期我就要到广州去上全托幼稚园了!”小姨问他:“你知道全托是什幺意思吗?就是一个星期你才能见到妈妈一次。”儿子不由低下了头。亲爱的小姨,你太现实、太残忍了,留一点憧憬,让肥皂泡多飞扬一些时间不行吗?
这本书里呈现的也就是孩子的生活场景而已,其中夹杂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思考,倘若能读出高深的教育思想,那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学校教育和亲职教育,自古以来就有卓着的成果和数以-f~77计的思想,无须再去创造,只管谨慎拿来——选择合适你的,或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倘让我去俯拾,我会首先将“尊重孩子”、“激励孩子”、“因材施教”收入囊中。
孩子考上北大,是他人生中灿烂的一页;孩子考上北大,是为人父母辉煌的阶段性成果。
藉此机会,感谢我亲爱的孩子,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无尽的快乐和跌宕起伏的生活真趣!
藉此机会,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家人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对我教育孩子的认同、理解、配合。
藉此机会,感谢孩子的老师和我的朋友们,是你们的期待和帮助给了我教育的灵感和智慧。
藉此机会,感谢我的同事和学生家长,你们对孩子的赏识和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是我更加努力的助推器。
藉此机会,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史小军总编辑,感谢他为该书出版所做的一切!
感谢所有关注我和我的孩子的朋友们!
郑蕙
2012年3月

序言

养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因为他们通常兼备天使与魔鬼的双重性格。别说成为栋樑,单是把他们培养成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人,已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日复一日,要经历多少个春秋。这份耐心与执着,也许只有妈妈才会有。
这本手记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实操性很强,不像虎妈狼爸那样的特殊个案。孩子考上好大学,获得许多奖项,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并不代表未来的快乐与顺利,强行的压制,也许会给他们今后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带来后患。
有一天我问作者,儿子上了北大,还能和你很好地交流吗?作者笑道:还是很亲密呀,很多事会和我商量,有时还故意把脚跷到我的腿上,疯疯闹闹……一脸幸福之色。我想这才是一位妈妈成功的终极吧。
在孩子年幼和迷茫时,引导他;在孩子无知和犯错时,教育他;在孩子快乐和烦躁时,同担当。亦师亦友,同时又是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都要好好承担的三种角色,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深感受。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不着痕迹的。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良苦用心,积澱了多少应试大环境下的巨大压力。
有人说,那得要孩子自己也很争气呀。是的,孩子的本质是很重要的。它遗传自父母,但后天的教育会使每一种天性扬长避短,这便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长。
最后,要夸讚一下爸爸。全世界大部分的父亲都把教育孩子的职责放到妻子身上,认为那不是一个男人的事。然而,一个真正的男人,不仅要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好妻子孩子,以身作则,在他们焦虑时,做好后盾,共同进退。书中的爸爸即此典範。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令人羡慕。
周婷
2012年3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