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大学化学(201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20-04-29 05:27:24) 百科综合
大学化学(201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大学化学(201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大学化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的图书。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聚集态、分散体系、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溶液中的四大平衡及相关分析方法、物质结构、元素化合物、仪器分析方法。

基本介绍

  • 书名:大学化学
  • 作者:南昌大学 组织编写
  • ISBN:978-7-122-16518-3
  • 页数:379
  • 定价:39.00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 装帧:平
  • 开本:787×1092 1/16

基本信息

大学化学
作者:南昌大学 组织编写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书号:978-7-122-16518-3
开本:16K 787×1092 1/16 装帧:平 版次:1版1次 页数:379页

内容简介

本书共16章。前11章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溶液、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平衡、各种典型类型的反应、配位化合物、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基础的化学分析方法、物质结构等内容。12~16章介绍了与化学密切相关的一些交叉学科及化学在其中的套用。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教学使用。

目录

绪论1
第1章气体和溶液4
学习要求4
11气体4
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4
112道尔顿分压定律5
12溶液6
121分散系6
12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6
123稀溶液的通性8
13胶体溶液12
131分散度和比表面12
132表面能12
133胶团的结构13
134胶体溶液的性质13
135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15
14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16
141高分子溶液16
142乳状液17
思考题18
习题18
第2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0
学习要求20
21基本概念和术语21
211系统和环境21
212状态和状态函式21
213过程与途径22
214功和热22
215热力学能23
216热力学第一定律23
22热化学24
221恆容反应热24
222恆压反应热24
223化学反应进度25
224标準摩尔反应焓变ΔrHm26
225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7
226盖斯定律27
227标準摩尔反应焓变ΔrHm的计算29
23化学反应的自发方向31
231熵31
23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32
233标準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ΔfGm与标準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33
234ΔrG与温度的关係34
思考题36
习题36
第3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39
学习要求39
31化学平衡39
31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39
312化学平衡常数40
313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程度41
314化学反应等温式42
315化学平衡的移动44
316多重平衡规则48
32化学反应速率50
321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表示法50
322化学反应的机理(reaction mechanism)51
323简单眼应级数的反应54
324反应速率理论55
32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57
思考题60
习题60
第4章酸硷平衡63
学习要求63
41酸硷质子理论与酸硷平衡63
411酸、硷与酸硷反应的实质64
412酸硷平衡与酸、硷的相对强度66
42影响酸硷解离的主要因素71
421稀释定律72
422同离子效应72
423盐效应73
424温度的影响73
43酸硷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74
431酸度、初始浓度、平衡浓度与物料等衡74
432分布係数与分布曲线75
433组分平衡浓度计算的基本方法77
44溶液酸度的计算78
441质子条件式的确定78
442一元弱酸(硷)溶液酸度的计算80
44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82
444其他酸硷体系pH的计算83
45溶液酸度的控制——酸硷缓冲溶液85
451酸硷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85
452缓冲能力与缓冲範围86
453酸硷缓冲溶液的分类及选择87
454缓冲溶液的计算与配製87
思考题88
习题88
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90
学习要求90
5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90
511氧化值90
512氧化还原反应91
52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91
53电极电势92
531原电池92
532电极电势93
533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95
53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96
54电极电势的套用100
541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00
542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00
54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01
544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103
545计算其他反应平衡常数和pH值105
55元素电极电势图及其套用106
551元素电势图106
552元素电势图的套用106
56氧化还原反应的套用108
561在生命科学中的套用108
562消毒与灭菌108
563氧化还原反应与土壤肥力108
思考题109
习题109
第6章沉澱溶解平衡112
学习要求112
61沉澱溶解平衡及溶度积原理112
611沉澱溶解平衡的建立112
612溶度积常数、溶解度及两者间的相互换算113
613溶度积原理114
62沉澱的生成114
621沉澱的生成条件114
622沉澱的完全程度114
63沉澱的溶解116
631生成弱电解质使沉澱溶解116
63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澱溶解117
633生成配合物使沉澱溶解117
64分步沉澱和沉澱转化117
641分步沉澱117
642沉澱的转化119
思考题119
习题120
第7章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平衡121
学习要求121
7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121
711配合物的定义121
712配合物的组成122
72配位化合物的命名和类型124
721配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及命名124
722配位化合物的类型125
723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126
73配位离解平衡127
731配位平衡常数128
732配位平衡的移动130
74螯合物及其特点134
741乙二胺四乙酸及其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135
742金属离子EDTA配合物的特点136
743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137
75配合物在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套用141
751配合物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141
752配合物的解毒作用141
753配合物的治癌作用142
思考题142
习题143
第8章化学定量分析法145
学习要求145
81分析化学概述145
82分析化学的方法145
821化学分析法145
822仪器分析法146
83定量分析过程146
84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47
84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147
84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47
85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47
851误差的分类147
852误差的表示方法148
853提高分析结果準确度方法151
86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52
861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152
86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53
863可疑值的数据取捨154
864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154
87滴定分析法概论155
871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类155
87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56
873基準物和标準溶液156
874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157
88酸硷滴定法158
881酸硷指示剂159
882酸硷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161
883酸硷滴定套用示例166
884滴定分析法的共性167
89氧化还原滴定法168
891基本原理168
892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171
893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173
894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74
810配位滴定分析175
8101基本原理175
8102配位滴定的套用179
811沉澱滴定法180
8111基本原理180
8112常见几种沉澱滴定法181
思考题183
习题183
第9章物质结构基础188
学习要求188
9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88
911原子的组成188
912微观粒子(电子)的运动特徵189
913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193
92多电子原子结构197
921禁止效应和钻穿效应198
922核外电子排布规则199
92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01
924原子性质的周期性202
93化学键理论206
931离子键理论206
932现代共价键理论207
933分子轨道理论212
934杂化轨道理论214
935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18
936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19
94共价型物质的晶体220
941晶体的类型220
942金属晶体221
943分子晶体223
95离子型晶体227
951离子晶体227
952离子极化作用228
96多键型晶体229
思考题230
习题231
第10章元素化学234
学习要求234
101元素概述234
1011元素的分布234
1012元素的分类235
102s区元素236
1021s区元素的通性236
1022s区的重要元素及化合物237
103p区元素238
1031p区元素的通性238
1032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39
104d区元素246
1041d区元素的通性246
1042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47
105ds区元素250
1051ds区元素的通性250
1052d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51
106f区元素253
1061镧系元素的通性253
1062镧系重要元素及化合物256
1063锕系元素的通性257
1064锕系重要元素及化合物257
思考题258
习题258
第11章吸光光度法260
学习要求260
111概述260
1111光的基本性质260
1112物质对光的吸收261
1113吸光光度法的特点261
11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62
1121朗伯比尔定律262
1122吸收係数及桑德尔灵敏度263
113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263
1131目视比色法263
1132分光光度法263
114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265
1141显色反应的选择265
1142显色条件的选择265
115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及其消除266
1151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266
1152吸光度测量的误差267
1153分光光度法仪器测量误差的消除267
116分光光度法的某些套用268
1161单一组分的测定268
1162多组分的分析268
1163弱酸和弱硷解离常数测定269
1164配合物组成分析269
思考题271
习题271第12章现代仪器分析选论273
学习要求273
1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74
1211概述274
1212基本原理274
121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275
1214定量分析方法277
1215原子吸收法的套用278
122电势分析法278
1221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78
1222直接电势法282
1223电势滴定法285
123色谱分析法简介287
1231色谱分析法的定义287
1232色谱分析法的分类288
1233色谱常用术语288
1234色谱分配平衡289
1235色谱柱效能和分离度290
1236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293
1237气相色谱法294
1238高效液相色谱法298
思考题301
习题302
第13章化学与生命科学304
学习要求304
131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304
132生命的物质基础305
1321糖305
1322蛋白质305
1323核酸308
133分子遗传学的化学基础311
134化学对基因工程的贡献313
1341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313
1342套用315
思考题316
第14章化学与材料317
学习要求317
141引言317
1411材料的发展历史317
1412材料的分类318
142金属与合金319
1421合金的结构类型319
1422几种重要的合金材料320
143无机非金属材料321
1431陶瓷材料321
1432建筑材料322
1433几种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324
144高分子材料325
1441通用高分子材料325
1442高分子複合材料326
思考题326
第15章化学与环境327
学习要求327
151当今世界三大环境问题327
1511酸雨(大气酸沉降)327
1512臭氧层空洞329
1513温室效应330
152保护水环境331
1521污水产生的原因331
1522污水的危害331
1523防治污水的措施与建议332
153垃圾——摆错了地方的财富333
1531垃圾的成分及分类333
1532垃圾的危害333
1533垃圾的处理334
1534综合性废物管理335
思考题335
第16章绿色化学336
学习要求336
161绿色化学导论336
1611绿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336
1612绿色化学定义337
1613绿色化学的内容338
1614绿色化学应遵循的原则340
162新技术在绿色化学的套用343
1621生物技术343
1622膜技术344
1623超临界流体技术345
1624微波和超音波技术345
163绿色化学的展望345
1631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345
1632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策略346
思考题347
附录348
附录 Ⅰ本书採用的法定计量单位348
附录Ⅱ基本物理常量和本书使用的一些常用量的符号与
名称349
附录Ⅲ一些常见单质、离子及化合物的热力学函式350
附录Ⅳ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25℃)362
附录Ⅴ一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金属离子的羟合效应
係数365
附录Ⅵ溶度积常数(18~25℃)370
附录Ⅶ标準电极电势(29815K)372
附录Ⅷ条件电极电势376
参考文献379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