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大学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期刊)

(2020-04-13 19:06:18) 百科综合
大学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期刊)

大学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期刊)

《大学化学》是198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辑的一本期刊,出版周期为双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大学化学 
  • 外文名称:University Chemistry
  • 语言:中文
  •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 编辑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创刊时间:1986
  • 出版周期:双月
  • 国内刊号:11-1815/O6
  • 国际刊号:1000-8438
  • 邮发代号:82-314
  • 出版地:北京市
  • 开本:16开
  • 作者:钟福新、余彩莉、刘峥

内容简介

本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力求达到先进性、基础性和科学性等各方面的统一,在保证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注意化学与生命科学和技术、医学、药学、材料的紧密联繫,介绍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套用。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聚集态、分散体系、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溶液中的四大平衡及相关分析方法、物质结构、元素化合物、仪器分析方法。目的是让读者在较少的学时内对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进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将原分属于高等工科院校部分专业的无机化学(含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取捨。其特点在于使具有相似性与连贯性的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内容安排在一起,同时对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进行较完整的介绍。全书分为16章,第1~4章介绍物质聚集态、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等化学基本原理;第5~7章介绍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电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第8章为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的介绍;第9~12章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固体结构、配合物结构的理论介绍;第13~15章为元素化学部分,主要介绍s区元素、p区元素和d区元素;第16章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介绍。每章内容均分为基础内容和拓展知识两个层次,使之既有利于实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和附录。
根据教育部2000年以来规定的总学时数,针对生命科学、材料、医学、药学类等理工科四年及七年制本科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需求和学时分配,整合了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编写而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非化学化工各专业的无机化学、大学化学、普通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前言

“大学化学”课程是化工及非化学化工类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和化学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因而也给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数条件下掌握精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更宽广的知识面,以适应学科融合、交叉和渗透背景下对複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下,从培养21世纪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总体需要出发,针对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需求和学时分配,对原有的工科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部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编写了这本《大学化学》教材,以物质聚集态、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表面化学、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为基础构建了新的工科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力求让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对化学知识体系和化学的近代进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达到内容的先进性、基础性、科学性及针对性等各方面的统一,在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注意化学与各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紧密联繫,讨论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套用。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繫实际。在材料组织上,力求概念阐述準确严密,内容安排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并注意各章内容的相互依託与交叉,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宝石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四年制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教师的参考资料。在使用本书作教材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取捨,也可对相关知识的讲授顺序进行调整。书中带“*”的内容为选学内容。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桂林理工大学的钟福新(第4、7章)、余彩莉(第3、5、15章)、刘峥(第6、10、11、16章)、张淑华(第1、12章)、肖顺华(第2、8章)、黄红霞(第13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莫德清(第14章)和广西工学院的张倩(第9章)。最后由钟福新、余彩莉、刘峥定稿。
本书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出版的一些教材和着作,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教益,在此向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深表感谢。
编 者
2011年4月

作品目录

第1章 气体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
1.2 气体混合物3
1.2.1 道尔顿分压定理3
1.2.2 阿马格分体积定律4
1.2.3 气体混合物的摩尔质量5
1.3 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6
1.3.1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6
1.3.2 临界参数6
1.3.3 真实气体的p-Vm图与气体的液化8
1.4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8
拓展知识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10
思考题11
习题12
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13
2.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13
2.2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14
2.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16
2.3.1 质量作用定律17
2.3.2 反应级数和反应的速率常数18
2.4 温度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0
2.4.1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0
2.4.2 活化能Ea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2
2.5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22
2.5.1 碰撞理论22
2.5.2 过渡态理论23
2.5.3 反应机理与基元反应24
*2.6 催化反应动力学25
2.6.1 催化反应的特点25
2.6.2 均相催化反应27
2.6.3 气-固相催化反应28大学化学
拓展知识 化学动力学在考古学中的套用28
思考题29
习题29
第3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31
3.1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31
3.1.1 系统和环境31
3.1.2 状态和状态函式32
3.1.3 过程和途径32
3.1.4 相33
3.2 热力学第一定律33
3.2.1 热和功33
3.2.2 热力学能34
3.2.3 热力学第一定律35
3.3 热化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35
3.3.1 反应进度36
3.3.2 反应热36
3.3.3 标準状态38
3.3.4 热化学方程式39
3.3.5 盖斯定律39
3.4 热化学基本数据与反应焓变的计算40
3.4.1 标準摩尔生成焓40
3.4.2 标準摩尔燃烧焓41
3.4.3 反应焓变的计算41
拓展知识 能源42
思考题45
习题46
第4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8
4.1 热力学第二定律48
4.2 熵 热力学第三定律49
4.2.1 混乱度、熵与微观状态数50
4.2.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準熵52
4.2.3 化学反应熵变52
4.3 吉布斯函式54
4.3.1 吉布斯函式的定义及吉布斯函式\判据54
4.3.2 标準摩尔生成吉布斯函式55
4.3.3 化学反应的吉布斯函式变计算56
4.3.4 ΔG与ΔG的关係57
4.4 吉布斯函式与化学平衡58
4.4.1 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徵58
4.4.2 标準平衡常数表达式59
4.4.3 标準平衡常数的套用62
4.4.4 化学平衡移动64
拓展知识 氧-血红蛋白的平衡67
思考题68
习题70
第5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72
5.1 酸硷质子理论概述72
5.1.1 质子酸、质子硷的定义72
5.1.2 共轭酸硷概念及其相对强弱73
5.1.3 酸硷反应的实质74
5.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75
5.2.1 水的解离平衡75
5.2.2 溶液的pH75
5.3 弱酸、弱硷的解离平衡76
5.3.1 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76
5.3.2 一元弱硷的解离平衡77
5.3.3 多元弱酸、弱硷的解离平衡78
5.4 盐溶液的解离平衡79
5.4.1 强酸弱硷盐79
5.4.2 弱酸强硷盐80
5.4.3 酸式盐81
5.4.4 弱酸弱硷盐82
5.4.5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套用83
5.5 缓冲溶液83
5.5.1 同离子效应83
5.5.2 缓冲溶液84
5.5.3 缓冲溶液的pH计算85
5.5.4 缓冲溶液的配製86
5.6 酸硷指示剂87
5.7 酸硷电子理论88
5.8 沉澱-溶解平衡89
5.8.1 溶解度89
5.8.2 溶度积90
5.8.3 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90
5.8.4 溶度积规则91
5.8.5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92
5.8.6 溶液的pH对沉澱溶解平衡的影响94
5.8.7 分步沉澱95
5.8.8 沉澱的转化96
拓展知识 水的净化与废水处理96
思考题99
习题100
第6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102
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03
6.1.1 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103
6.1.2 氧化值和氧化态103
6.1.3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104
6.2 电化学电池107
6.2.1 原电池的构造107
6.2.2 原电池符号和电极的分类107
6.2.3 原电池的热力学109
6.3 电极电势110
6.3.1 电极电势的产生110
6.3.2 标準电极电势110
6.3.3 能斯特方程式112
6.3.4 能斯特方程式的套用113
6.4 电解119
拓展知识 化学电源123
思考题125
习题126
第7章 相平衡129
7.1 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129
7.2 相律131
7.2.1 相、组分、自由度和自由度数131
7.2.2 相律133
7.2.3 相律的推导133
7.3 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135
7.3.1 水的相图135
7.3.2 其他单组分相图137
7.4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套用138
7.4.1 二组分体系的气-液相平衡138
7.4.2 二组分体系的液-固相平衡147
*7.5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套用150
拓展知识 相图在现代高科技中的套用151
思考题154
习题154
第8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157
8.1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157
8.1.1 净吸力和表面张力的概念157
8.1.2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159
8.2 纯液体的表面现象160
8.2.1 弯曲界面的一些现象161
8.2.2 润湿现象161
8.3 固体表面的吸附163
8.3.1 固体表面的特点163
8.3.2 吸附作用164
8.3.3 吸附曲线165
8.4 溶液表面层吸附与表面活性剂167
8.4.1 溶液表面层吸附167
8.4.2 表面活性剂167
8.5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溶胶的特性169
8.5.1 分散系统169
8.5.2 溶胶的特性170
8.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173
8.7 乳浊液173
拓展知识 免疫胶体金技术174
思考题176
习题176
第9章 原子结构178
9.1 原子结构的早期模型178
9.1.1 早期原子模型178
9.1.2 有核原子模型180
9.2 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徵181
9.2.1 物质波181
9.2.2 测不準原理183
9.3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184
9.3.1 薛丁格方程184
9.3.2 波函式与原子轨道184
9.3.3 机率密度和电子云185
9.3.4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185
9.3.5 4个量子数188
9.4 多电子原子结构190
9.4.1 禁止效应和钻穿效应190
9.4.2 鲍林近似能级图192
9.4.3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193
9.5 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96
9.5.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96
9.5.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97
拓展知识 物质的组成基元201
思考题202
习题203
第10章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205
10.1 路易斯理论205
10.2 价键理论206
10.2.1 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206
10.2.2 价键理论207
10.3 杂化轨道理论210
10.3.1 杂化轨道的概念210
10.3.2 杂化轨道的类型212
10.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15
10.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215
10.4.2 分子几何构型的预测217
10.4.3 判断分子(离子)几何构型的实例219
10.5 分子轨道理论219
10.5.1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219
10.5.2 套用实例223
10.6 键参数224
10.6.1 键长224
10.6.2 键能225
10.6.3 键角226
10.6.4 键级226
10.6.5 键矩与部分电荷226
10.7 分子间力和氢键227
10.7.1 分子的极性227
10.7.2 分子间作用力229
10.7.3 氢键231
拓展知识 萤光和磷光233
思考题236
习题237
第11章 固体结构242
11.1 晶体的类型和特徵242
11.1.1 晶体的特徵242
11.1.2 晶格理论的基本概念243
11.1.3 晶体的基本类型244
11.2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245
11.2.1 金属晶格245
11.2.2 金属键246
11.3 离子晶体246
11.3.1 离子键的形成及离子的电子层结构246
11.3.2 离子晶体247
11.3.3 晶格能249
11.4 离子极化250
11.4.1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250
11.4.2 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251
11.5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252
11.5.1 共价型原子晶体和混合键型晶体252
11.5.2 分子型晶体254
拓展知识 晶体材料255
思考题257
习题257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260
12.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260
12.1.1 配合物的组成261
12.1.2 配合物的命名262
12.1.3 配合物的分类263
12.2 配合物的结构265
12.2.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265
12.2.2 配合物同分异构现象266
12.3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68
12.4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271
12.4.1 配合物的解离常数和稳定常数271
12.4.2 配体取代反应和电子转移反应273
12.5 配合物的套用275
12.5.1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275
12.5.2 电镀与环境保护275
12.5.3 配合催化275
拓展知识 被骂出来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276
思考题277
习题277
第13章 s区元素280
13.1 s区元素概述280
13.2 s区元素的单质281
13.2.1 s区元素单质的存在和製备281
13.2.2 s区元素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82
13.3 s区元素的化合物284
13.3.1 氢化物284
13.3.2 氧化物285
13.3.3 氢氧化物288
13.3.4 配合物289
13.3.5 盐类290
13.4 锂、铍的特殊性 对角线规则291
13.4.1 锂的特殊性291
13.4.2 铍的特殊性292
13.4.3 对角线规则292
拓展知识 硬水及其软化293
思考题294
习题295
第14章 p区元素296
14.1 p区元素概述296
14.2 硼族元素297
14.2.1 硼族元素概述297
14.2.2 硼族元素的单质298
14.2.3 硼的化合物299
14.2.4 铝的化合物303
14.3 碳族元素305
14.3.1 碳族元素概述305
14.3.2 碳族元素的单质306
14.3.3 碳的化合物307
14.3.4 硅的化合物310
14.3.5 锡、铅的化合物311
14.4 氮族元素313
14.4.1 氮族元素概述313
14.4.2 氮族元素的单质315
14.4.3 氮的化合物316
14.4.4 磷的化合物320
14.4.5 砷、锑、铋的化合物325
14.5 氧族元素327
14.5.1 氧族元素概述327
14.5.2 氧及其化合物328
14.5.3 硫及其化合物330
14.6 卤素335
14.6.1 卤素概述335
14.6.2 卤素单质336
14.6.3 卤化氢和氢卤酸337
14.6.4 卤化物、多卤化物338
14.6.5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339
14.7 稀有气体342
14.7.1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342
14.7.2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343
拓展知识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345
思考题347
习题348
第15章 d区元素352
15.1 d区元素概述352
15.1.1 d区元素的电子构型352
15.1.2 d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352
15.1.3 d区元素的物理性质353
15.1.4 d区元素的化学性质353
15.2 钛、钒355
15.2.1 钛及其化合物355
15.2.2 钒及其化合物356
15.3 铬、钼、钨 多酸型配合物356
15.3.1 铬356
15.3.2 钼、钨358
15.3.3 多酸型配合物359
15.4 锰359
15.4.1 锰的单质359
15.4.2 锰的化合物360
15.5 铁、钴、镍361
15.5.1 铁、钴、镍的单质361
15.5.2 铁、钴、镍的化合物361
*15.6 铂系元素简介364
15.6.1 铂系元素的单质364
15.6.2 铂和钯的重要化合物365
*15.7 金属有机化合物365
15.7.1 金属羰基配合物365
15.7.2 不饱和烃金属有机配合物367
15.7.3 夹心型配合物367
15.8 铜族元素368
15.8.1 铜族元素的单质368
15.8.2 铜族元素的化合物369
15.9 锌族元素372
15.9.1 锌族元素的单质372
15.9.2 锌族元素的化合物372
拓展知识 锌的生物作用和含镉、汞废水的处理375
思考题376
习题377
第16章 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380
16.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381
16.2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电子效应386
16.2.1 诱导效应386
16.2.2 共轭效应387
16.3 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390
16.3.1 按反应历程分类390
16.3.2 按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关係分类391
16.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393
16.4.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93
16.4.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94
16.5 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特徵与典型反应400
16.5.1 烷烃400
16.5.2 烯烃与炔烃401
16.5.3 芳香烃403
16.5.4 卤代烃405
16.5.5 醇、羧酸、酯化合物406
16.5.6 酚类化合物 410
16.5.7 醚类化合物412
16.5.8 醛和酮412
16.5.9 胺416
拓展知识 清洁能源417
思考题418
习题419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422
附录A 一些物质在298.15K下的标準热力学数据427
附录B 一些物质的标準摩尔燃烧焓(298.15K) 449
附录C 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450
附录D 一些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453
附录E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455
附录F 标準电极电势表459
附录G 一些物质的摩尔质量464
参考文献469
元素周期表471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