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女,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大学本科学历,重庆市中医学会会员。对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疾病。在省市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黄梅
- 国籍:中国
- 临床职称:中医医师
- 学历: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
- 教学职称:副主任
- 执业地点: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
女,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 大学本科学历,重庆市中医学会会员。对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疾病。在省市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黄梅,1957-1968年在北京上学。1968年底从北京到山西省雁北地区“插队”。1973至1989年间先后在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和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英语系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作(含专着、论文)有:
“英美文学研究三十年”(与钱满素,王义国合写),《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3集(1981),432-466页;
“韦斯克及其代表作”,《外国戏剧》,1982年2期。
“怪诞--现代美国南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徵”,《外国文学集刊》第5集(1982)。
“当代英国戏剧概况”,《外国戏剧》, 1983年3期。
“弗兰纳里. 奥康纳--南方的预言家”,《美国当代小说家论》(钱满素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女人和小说》(浙江文艺,1991),文集。
《班恩的[奥鲁诺克]:时空定位和身份错位》,《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2期。
《现代主义浪潮下:英国小说研究 1914-1950》(社科,1995,);编辑并撰写序言《回顾现代英国小说》、《瑞斯的小说和"黑色"语言》和《坍缩的世界, 锁闭的樊笼》。
《不肯进取》(辽宁教育,1996),文集。
《“下海”,浮沉和悔罪——漫话笛福漂流记》,《读书》1996年2期。
《金钱世界中的讽刺家》,《读书》96年9期。
《从比琳达的虚荣消费说开去》,《读书》》97年4期。
《看“作者莱辛”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她和国王——从<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看“作者莱辛”》;《中的“后现代”话题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小世界>中的“后现代”话题》,《现代主义之后》(陆建德编,社科,1997)。
《詹森博士的妻子》,《万象》2000年5期。
《社交“明星”詹森》,《万象》2000年8期。
《与文本的游戏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项狄传>与文本的游戏》,《外国文评》,2002年2期。
《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三联即出)。
主要翻译作品主要有:
玛丽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和反动派》(辽宁教育,1998,与陆建德合译),《自己的一间屋:英国女作家作品选》(1995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编选并参与翻译),《吴尔夫作品精选》(山东文艺,2001,编选并参与翻译)。 另译福克纳短篇、纳·戈迪默短篇、薇拉·凯瑟短篇及散文、约翰. 高尔斯华绥的剧本和短篇、考德威尔论着章节。
代表作简介:
1、ransformingthe Cinderella Dream (Rutgers UP, 1990)(《灰姑娘梦的演变》):以在美国做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灰姑娘主题在英国小说中的形成和发展的英文专着。
灰姑娘叙事模式在18、19世纪英国小说中很常用,尤其得到女性作家和读者的喜爱,至今在西方文化中仍很风行(如在畅销浪漫小说中)。该书引言部分从法国Perault对民间故事的改写和理查逊的小说《帕梅拉》入手,经细緻的文本分析,指出这类灰姑娘故事的内在矛盾:它们一方面通过人物形象及其典型话语强调基督教的忍从、“无我”的精神,另一方面又通过情节发展肯定个人慾望;表面上主张并“奖赏”父权社会中的女德——顺从,同时却宣扬女性的个人尊严和自我实现。引言还试图进一步揭示该叙事模式的矛盾性和对话性与资本主义的支柱思想——即个人主义——的内在矛盾的关係。
正文四章分别讨论了四位女作家的小说:弗·伯尼的《伊芙琳娜》、夏·史密斯的《艾米琳》、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夏·勃朗特的《维莱特》。着重分析了这些女作家对理查逊模式既爱又恨,既继承发挥又抵制修正的複杂态度。到《维莱特》,灰姑娘模式的“美满婚姻”结局已经被打破。
该书分析方法以传统细读为基础并吸取了当代批评思想,如女性主义批评、巴赫金与巴尔特的思想和观点等。全书分析深入,对所讨论的作品有独到见解,并能将“灰姑娘梦”置入更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考察。
2、《瑞斯的小说和"黑色"语言》:该论文比较系统地介绍、分析、评价了英国女作家吉恩·瑞斯(1890—1979)的全部长篇小说——包括写于1920-30年代的《夜航》、《四重奏》等四部作品和完成于1960年代的《茫茫藻海》。论文从瑞斯对女性经验的专注入手,比较深入地阐发了传达这种女性经验的语言的特徵,强调指出该“女性语言”的複合性质和内在的矛盾性。由此,论文进一步论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压迫的中下层/下层妇女的思想情感与主导社会的统治阶级男性以及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複杂的关係。生动丰富的举证、层层深入的分析和有一定个性特色的行文说明论文作者对第一手资料非常熟悉,对西方当代批评思潮(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有相当的了解但又能立足自己的亲身阅读体验进行独立思考。
全文的重心是有关瑞斯的晚期杰作《茫茫藻海》(1966)的讨论。该小说的女主人公取自遐迩闻名的英国19世纪经典作品《简·爱》中的一个人物。论文在这一部分里就此“血缘”关係考察了《简·爱》这一“前文本”(作为文学传统的代表)对瑞斯作品的启发和限制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诘问与修正。另一方面,文章还着重探究了生长在美洲殖民地的白人女主人公和黑人的语言文化(即标题中的“黑色语言”)的关係,指出:引入黑人文化母题是瑞斯小说主题的突破和提升。
吉恩·瑞斯是二十世纪的优秀英语作家。她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的英属殖民地,成年后回英国定居并曾长期在法国等地生活,深受欧洲现代主义文化影响,在小说写作中取得了独到的艺术成就。1970年代以降,瑞斯的殖民地背景和她对女性经验的考察受到了西方文学评论、研究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备受关注的作家。本文是国内第一篇全面研究瑞斯作品的着述,填补了现代英语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论文受到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等的启发,论述有一定的深度。
3、《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
十八世纪是中国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一个世纪”,是英国中产阶级为主导的新立宪政体巩固、商业社会定型和工业革命发端的世纪。历史的对比发人深思。近年来,十八世纪英国研究引起了中国的文、史、哲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遗憾的是,有关的讨论在相当大程度上忽略了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英国人所痛切感受的诸多思想的和精神的危机与困惑。有鑒于此,本项目力图在比较全面地介绍并评议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同时,把小说在彼时彼地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出现联繫起来考察,特别注重探究小说作品的意识形态功用即它与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思想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关係。因为,对于处在转变时期的中国来说,十八世纪的英国在很多方面(以文学手段进行的思想建设是其中之一)都可以成为的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参照。
本书的主要论点是:十八世纪英国小说是第一个遭遇“现代”生存的民族对这种新世道(即马克思所说的现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感受和反思,是“早期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工具,被用来在叙述形式和内容的层面上同时应对思想和社会的危机”(当代美国学者米·麦基恩语)。全书以简短的“绪论”开篇,以概述性“余语”收束。正文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1689至1788百年间的一些重要的英国小说。第1章“班恩和复辟时代的遗产”简明介绍王政复辟时代的(分别以风格喜剧和班扬作品为代表)两种对立的文学传统,并在分析班恩的小说的过程中讨论了新读者群的出现以及职业女作家在历史舞台上的亮相。对于全书来说,这一章的作用恰如班恩的写作之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主体,是一个序篇和一个铺垫。第2章以《鲁滨孙》和《罗克萨娜》为例比较深入地剖析了在笛福小说中的原始积累时期新型个人主义创业“英雄”形象及其内含的思想困惑。第3章力图通过对《格列佛游记》的评述揭示斯威夫特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及笛福式主人公的全面的反诘、讽刺和批判。第4章讨论了理查逊的畅销小说《帕梅拉》以及它所引起的争论和模仿。其主要观点是: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重要性在于它所倡导的帕梅拉式新型淑女以及她们的情感主义美德乃是对笛福和斯威夫特提出的尖锐问题的一个试探性的应答和解决方案。第5、6章以两章篇幅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理查逊的巨着《克拉丽莎》。在这部小说里理查逊超越了“帕梅拉答案”,把对“现代个人”的考察推进到空前的深度。第7章试图从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传》和《阿米丽亚》两部作品的鲜明反差和各自在风格、叙事方法及内容上的自相矛盾之处入手梳理、分析他与理查逊的异与同。第8、9、10、11章分别讨论詹森博士、斯特恩、斯摩莱特的几部代表作品以及华尔浦尔开哥特小说先河的《奥特朗托堡》,并从不同角度说明这些作品就其思想主旨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笛福-斯威夫特问题”以及“帕梅拉答案”的变调或再思考。第12章“伊芙琳娜和她的姐妹们”专门讨论了女性小说家的作品。
从笛福、斯威夫特到伯尼,十八世纪的英国虚构文学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评论是全面的——从城乡面貌到妇女服饰,从司法制度到婚姻习俗,从阶级矛盾到国民教育到消费行为,从信仰和灵魂归宿到小说写作本身,简直是无所不包。不过,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材,小说最善于处理的是个体人生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思考,最为关注并深入讨论的是有关人性、欲望和追求的问题。罗克萨娜所代表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社会恶战(即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引发了强烈的质疑和空前的讨论。如果说笛福的鲁滨孙、茉儿·弗兰德斯和罗克萨娜表达了新兴个人主义的一个带有问号的“正题”,斯威夫特的《游记》是一个悲观的“反题”,那幺集情感主义美德之大成的帕梅拉就是一个尝试性的“合题”。帕梅拉的折衷的道德改良方案或“合题”起源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的沙夫茨伯里派观点,即认为个体追求自身幸福的努力应与他人的福利协调,强调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慷慨和同情心。经艾狄生、斯蒂尔,理查逊、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斯特恩、伯尼等人一路生髮“修正”,逐渐汇聚成十八世纪最重要的思想运动即“情感主义”运动。《克拉丽莎》、《琼斯传》、《阿米丽亚》等作品铺张地想像并深入地考问,把人性放到各式各样的社会情境和人生转折中察看,围绕着欲望和追求主题一次又一次进行思想“反刍”。在英国,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学对话贯穿了整个十八世纪。
情感主义“时髦”所宣扬并协助确立的新绅士淑女理想不仅涉及有关个人行为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範,也在调节阶级的和性别的政治经济关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这类表达阶级意识和性别意识的话语的讨论相应也频频出现在本书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中,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贯穿全书的经线和纬线。这不是因为作者事先选定了阶级分析或性别研究的理论路径,而是因为在本书所讨论的小说作品中,对人性、情感和追求等问题的探究和表达无不和人物的具体阶级身份及性别身份纠缠在一起。比如,在《帕梅拉》中,女性不仅是理想美德的代表,也是地位比较低下的社会阶层的代表,因而有西方评论家说:“新型现代个人首先是个女人”。当然,作者在认真阅读小说原作的基础上也广泛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注意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性别研究等等理论思路在有关学术领域里造成的新的发展和动向,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深入地讨论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专着。作者儘管关注与大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思想问题,但是也仍十分重视文本细读和作为读者的个人审美体验,注重对作品的品味和欣赏,没有忽略作品的艺术表达和艺术手段。在对小说的具体分析中能注意每个作家的不同处理和不同态度,抓住某些有说明力的细节——例如鲁滨孙和他的财产的分离、帕梅拉言行中的矛盾等等——细緻分析。全书基本做到了把思想问题和具体作品中的特定表达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