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人》是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欧列格·米契柯夫、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娜迪亚·米哈尔科夫主演的剧情片,于1994年5月21日在法国第47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首映。
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镇压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史达林时代的红军师长、战斗英雄科托夫一家在乡村度假期间遭受迫害的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Rustam Ibragimbekov
- 主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欧列格·米契柯夫,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娜迪亚·米哈尔科夫
- 製片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Michel Seydoux
- 对白语言:俄语、法语
- 中文名:烈日灼人
- 外文名: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Burnt by the Sun
- 其它译名:毒太阳、烈日灼身、烈日当空
- 出品时间:1996年
- 製片地区:俄罗斯、法国
- 製片成本:280万美元(估)
- 拍摄地点:俄罗斯
- 类型:剧情片
- 片长:135分钟
- 上映时间:1994年5月21日(坎城国际电影节)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111579
- 主要奖项:第47届坎城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线上播放平台:芒果TV、腾讯视频
剧情简介
1936年夏天,人们正在享受着“史达林号”热气球升空六周年纪念的假期,红军师长、战斗英雄科托夫和妻子玛露莎、小女儿娜迪雅来到乡间别墅度假。这座宽敞华贵的洋房是玛露莎父亲、沙俄时期着名音乐家波瑞斯留下的遗产。在午饭之前,一个长髮长须、戴着墨镜的人走进别墅。当此人一一摘掉脸上的化装后,人们兴奋地认出他就是波瑞斯昔日的得意门生米迪亚,他离开这个家已经整整十年,没人知道他的下落。米迪亚借给小姑娘娜迪雅讲故事为由道出了十年来的经历:当年他本打算与心爱的玛露莎结婚,过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可红军的一道指令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要幺前往巴黎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要幺留在国内开始无尽的铁窗生涯。米迪亚为了能够早日回到玛露莎身边而选择了前者,没想到一走就是十年。当他现在来到这本应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却发现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米迪亚还揭开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当年下命令让他离开祖国的人正是现在别墅主人、玛露莎的丈夫科托夫。讲完一切后,米迪亚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实目的:两个小时后他和其他几个秘密警察将以叛国罪名逮捕科托夫。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科托夫强征他入伍、抢走玛露莎的报复。科托夫确信米迪亚逮捕他只不过是个人仇杀,靠他的声望和他与史达林的密切关係,秘密警察将永远不敢碰他。
科托夫镇定地处理着剩下的时间,按原先的安排与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队员的敬礼。两小时后,装满内务人民委员会特工的黑色汽车来了,临走前,科托夫气定神闲地与娜迪雅捉迷藏。在汽车上,科托夫的自信依然不可动摇,他告诉特工们,当晚他就可以给史达林打电话,特工们敢逮捕他就是在摧毁自己的未来。然而,当他试图离开黑色汽车,特工们对科托夫饱以老拳,科托夫这才明白了真正要逮捕他的人是谁。汽车前方史达林的巨幅肖像被气球吊着冉冉升起,遮天蔽日的领袖肖像随风捲曲、变形,看上去狰狞、恐怖。在车上,被打得鲜血淋淋的科托夫留下了眼泪。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亚在浴缸里用剃刀割腕自杀。同时,科托夫也在被捕后不久即遭枪毙;玛露莎被判处十年监禁,死于集中营中;随母亲入狱的娜迪雅最终住在了黑山共和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56年,赫鲁雪夫为科托夫叛国事件平反。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米迪亚 | 欧列格·米契柯夫 | ---- |
科托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 |
玛露莎 |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 ---- |
娜迪雅 | 娜迪亚·米哈尔科夫 | ---- |
Lieutenant | 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 ---- |
Philippe | André Oumansky | ---- |
Vsevolod |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 | ---- |
Mokhava | Svetlana Kryuchkova | ---- |
Kirik | 弗拉迪米尔·伊雷因 | ---- |
Lidiya Stepanovna | Alla A. Kazanskaya | ---- |
Yelena Mikhajlovna | Nina Arkhipova | ---- |
Chauffeur | Avangard Leontyev | ---- |
Olga Nikolayevna | Inna Ulyanova | ---- |
Lyuba | Lyubov Rudneva | ---- |
NKVD officer | Vladimir Ryabov | ---- |
NKVD man | Vladimir Belousov | ---- |
NKVD man | Aleksei Pokatilov | ---- |
T. Akopova | Tamara Akopova | ---- |
V. Denisov | Valeri Denisov | ---- |
O. Feoktistov | Oleg Feoktistov | ---- |
Z. Sidorkova | Zinaida Sidorkova | ---- |
Vozhataya pionerskogo otryada | Natella Abuladze | ---- |
G. Dronov | Yegor Dronov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艺术指导 | 服装设计 | 视觉特效 | 录音 |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Michel Seydoux Nicole Canne(联合) Jean-Louis Piel(联合) Vladimir Sedov(联合) Leonid Vereschtchaguine(执行)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Vladimir Krasinsky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Rustam Ibragimbekov | Vilen Kalyuta | 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 | Enzo Meniconi | Vladimir Aronin | Aleksandr Samulekin Natalya Ivanova | Vladimir Leschinski Sergey Denisov | Vincent Arnardi Thierry Lebon Philippe Richard André Rigaut Jean Umansky |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演员介绍
- 米迪亚演员:欧列格·米契柯夫音乐家波瑞斯的得意门生,自小跟随波瑞斯学习音乐。米迪亚本打算与心爱的玛露莎结婚,过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为了红军指令前往巴黎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一走就是十年。为了回国,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卖了八名白军将军的下落。但当他回国后,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最终在浴缸里用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科托夫演员: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红军的光辉领袖,玛露莎的丈夫,拥有殷实的家底和幸福的家庭。他勇敢、忠诚、热爱祖国、富有感召力、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人。当年他强征让米迪亚入伍,还抢走了米迪亚心爱的女孩玛露莎。十年后米迪亚回国后,科托夫被米迪亚和其他几个秘密警察以叛国罪名逮捕,不久即遭枪毙。
- 玛露莎演员:茵格保加·达坤耐特着名音乐家波瑞的女儿,科托夫妻子。当年他本打算与米迪亚结婚,但米迪亚因为功利背叛了爱情,最终她和科托夫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丈夫以叛国罪名被枪毙后,她也判处十年监禁,最终死在了集中营中。
- 娜迪雅演员:娜迪亚·米哈尔科夫科托夫和玛露莎的女儿,对善恶没有太多的概念,甚至对带走父亲的米迪亚叔叔很是喜欢。原本她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父亲被枪毙后,他随母亲共同入狱,狱期结束后,她最终住在了黑山共和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专辑信息专辑类型:原声带、影视音乐 歌手: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 唱片公司:Travelling 发行日期:1995年5月30日 ![]() | 曲目 1、《Outomlionnoe Solntce(tango)》 2、《Le char attaque》 3、《Connaissance》 4、《Dans les bosquets》 5、《Valse pour Maria》 6、《Souvenirs de famille》 7、《La construction du Zeppelin》 8、《Un jour d'été à la plage》 9、《Père et fille》 10、《Que t'a-t-il dit ?》 11、《Manuscrit oublié》 12、《Bal de foire》 13、《Football》 14、《L'adieu》 15、《Portrait de Staline》 16、《La vie est finie》 17、《Le champ》 18、《Outomlionnoe Solntce(duo)》 19、《Épilogue》 |
获奖记录
时间 | 届次 | 奖项 | 获奖方 | 备注 |
---|---|---|---|---|
1994年5月23日 | 第47届坎城国际电影节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烈日灼人》 | 获奖 |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 《烈日灼人》 | 获奖 | ||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烈日灼人》 | 入围 | ||
1995年3月27日 |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外语片 | 《烈日灼人》 | 获奖 |
1995年6月3日 | 第39届义大利大卫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烈日灼人》 | 提名 |
1996年4月23日 | 第49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 | 《烈日灼人》 | 提名 |
製作发行
主创公司
製作公司 | 1、Caméra One(法国)2、法国第4电视台(法国) 3、Studio Trite |
---|---|
发行公司 | 1、Pyramide(法国)2、KinoVista(法国) 3、Kedjan(瑞典) 4、Polfilm(瑞典) 5、Svenska Filminstitutet(SFI)(VHS)(瑞典) 6、Araba Films(西班牙) 7、Atlantic Film(瑞典)(DVD) 8、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VHS)(美国) 9、Mundial Films(阿根廷) 10、RUSCICO(DVD)(俄罗斯) 11、索尼经典(美国) 12、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TVE)(VHS)(阿根廷) 13、AMA Films(希腊) 14、trigon-film(DVD)(瑞士) 15、Umbrella Entertainment(DVD)(澳大利亚) 16、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Japan)Limited(DVD)(日本) 17、Guild Film Distribution Ltd.(英国) 18、Guild Home Video(VHS)(英国) 19、Pathé Distribution Ltd.(英国)(DVD) 20、Second Sight Films(英国)(DVD) |
上映信息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
法国 | 1994年5月21日(坎城电影节) | 法国 | 1994年8月31日 |
加拿大 | 1994年9月9日(多伦多电影节) | 俄罗斯 | 1994年11月2日 |
义大利 | 1994年12月15日 | 荷兰 | 1994年12月22日 |
匈牙利 | 1995年1月19日 | 西班牙 | 1995年2月2日 |
挪威 | 1995年3月3日 | 美国 | 1995年4月21日 |
葡萄牙 | 1995年5月12日 | 日本 | 1995年7月15日 |
澳大利亚 | 1995年8月10日 | 英国 | 1995年8月18日 |
阿根廷 | 1995年9月14日 | 德国 | 1995年10月12日 |
瑞典 | 1995年10月13日 | 土耳其 | 1995年12月29日 |
波兰 | 1996年6月14日 | 德国 | 1996年8月5日(视频发布) |
芬兰 | 1996年8月23日 | 南非 | 1996年10月11日 |
罗马尼亚 | 1997年4月14日 | 捷克 | 1997年6月1日 |
丹麦 | 1997年9月26日 | 冰岛 | 1997年11月4日(雷克雅未克电影节) |
中国香港 | 1997年11月29日 | 罗马尼亚 | 1997年 |
美国 | 2003年7月15日(DVD版) | 法国 | 2003年11月26日(DVD版) |
瑞典 | 2005年5月25日(DVD版) | 芬兰 | 2005年(DVD版) |
罗马尼亚 | 2007年(布加勒斯特电影节) | 波兰 | 2007年(俄罗斯电影节) |
英国 | 2008年3月10日(DVD版) | 希腊 | 2008年10月2日(再映) |
义大利 | 2008年(莱切、限定) | 澳大利亚 | 2010年2月10日(DVD版) |
瑞士 | 2011年3月10日(德语区、DVD版) | 日本 | 2011年4月28日(DVD版) |
捷克 | 2011年6月10日(DVD版) | 丹麦 | 2012年(DVD版) |
中国 | 2013年(北京电影节) | 西班牙 | 2014年4月29日(DVD版) |
印度 | 2015年11月25日(印度电影节) | 法国 | 2016年3月21日(再映) |
巴西 | 2016年(巴西利亚) | - |
影片评价
《烈日灼人》透过民族英雄红军上校科托夫的遭遇,描绘了旷日持久的“肃反”运动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影片并未运用刻画政治现实惯用的冷峻色调和激烈斗争场面,而是将画面定格在晨风里包裹着香气的乡间、翻滚着金黄色呢喃的麦田、母亲吟唱的歌声、妻子的嫣然笑容和女儿的小小怀抱。可在这样浓郁温暖的氛围中,却隐藏着血泪与冲突,不安与暴力。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以悲怆的情绪创作了这部以19个世纪30年代苏联政治镇压运动为背景的作品,他没有做过多的追问和过于苛责的批判,而是平静地叙述了受害者面对祖国的反目和亲人的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与无法癒合的伤痕。为了反衬出主题的残酷,导演还在影片中还插入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将俄罗斯诗化电影美学与情绪感染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这种和谐而强烈的对比才能恰当表现出那种灼人的烈日(新浪娱乐评)。
《烈日灼人》虽不是政治片,但是作为一部饱含着浓厚政治现实的作品,它始终将人性放在政治这块试金石上进行拷打。作为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并没有简单地以好人受诬陷和坏人乘机作恶来总结和认识当时政治环境的恐怖,影片没有树立那种面对邪恶能够独善其身的道德英雄,也没有塑造一个笑傲迫害,面对死亡还能把酒放歌的革命英雄。导演没有用个人偶然遭遇苦难的故事去消解或者阐释那个年代的荒诞,而是描绘出人在特定的社会时期所面对的境遇,从而较深刻地揭示了和史达林极权统治的某些性质和在这种体制下人性所彰显出来的形态。影片对于前苏联19世纪30年代氛围的营造使用了暖黄色调,高光和柔焦镜头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怀旧的气氛,用田园诗般的画面反衬大清洗的残酷,但更重要的是要为19世纪30年代普通人民友爱和乐的生活唱一首颂歌,通过那些柔和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导演对那个年代朴实生活的怀恋和讚美(《电影文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