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学院,全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Shanghai University),是具有相对独立办学自主权的、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营的专业学院,也是上海持续办学最久的二级美术学院,隶属于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3月5日的上海市美术学校;1960年9月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1965年8月又改组为上海市美术学校;1983年併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命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12月11日,在上海大学原美术学院基础上正式成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兼任首任院长。
据2018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上海美术学院设有8个教学系,9个本科专业。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院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59人。学院有学生近2000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0多人、留学生30余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上海美术学院
- 外文名: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Shanghai University
- 简称:上海美院、上大美院
- 创办时间:1959年3月5日
- 类别:二级学院
- 类型:艺术
- 主管部门:上海大学
- 现任领导:冯远(院长)
汪大伟(执行院长)
陈静(院党委书记) - 本科专业:9个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 院系设定: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美术设计系、美术学系、建筑系、数码系
-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 知名校友:陈逸飞、邱瑞敏、夏葆元、魏景山、王劼音、施大畏、丁乙、马良
- 知名教师:卢辅圣、薛永年、罗宏、汪大伟
- 学院全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 学院体制:虚拟法人、实体运作
历史沿革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由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範学校改组而成,是一所国共合办的革命学校,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学校初设美术科(含图画音乐、图画手工两组),科主任为洪野,于1924年办完毕业班后未再续办。
1959年3月5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前身上海中国画院(筹)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正式成立,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局,校址在淮海路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二楼。当时学校未设校长,画院汤增桐任副校长。首批学生60名,学制三年。按照“美术教育应与画院分离”的思路,上海市文化局党组经市宣传部批准,于1959年5月28日发文市高教局,明确“上海中国画院所附设的中等美术学校,已报请市委宣传部批准改组为上海市美术学校,学校性质与一般中等专业学校相同”。教学上分为三科:国画、绘画、工艺美术。当年暑假后,校址迁往华山路1448号幸福村,正式挂牌“上海市美术学校”。这是刘海粟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1952年9月调整外迁之后,新上海的第一所专业美术学校。

1959年12月,上海美术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由于当时上海市委候补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石西民认为学校初办,称学院尚不成熟,提议暂时叫“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
1960年9月,上海市美术学校移址陕西北路500号,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首届本科设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共有学生60名,暂时成为一所培养本科生的“专科”学校。另设中专部,原上海市美术学校即作为“老中专”,分绘画2个班、工艺美术1个班。除招收本科生外,又招两年制预科四个班,共100名学生,将从中择优进入本科各系。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接替汤增桐兼任副校长,借鉴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校训。1962年1月由陈明接任副校长,励俊年任教务主任。
1961年9月,“上海市美专” 的本科学制获準由四年改为五年。
1962年,学校搬迁到梵皇渡路(现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旧址韬奋楼。同年,受到“三年自然灾害” 的影响,按照中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大跃进” 时期成立的“上海市美专” 面临停办的窘境,后经各方努力,获準“办完为止” ,“上海市美专” 暂且得以保留。
1962年8月,大部分预科学生併入上海市轻工业学校(上海套用技术大学前身)和上海纺织工业学校。1962年底获批开设“上海市美术训练班”,最后留下来18个预科学生,翌年进入油画、雕塑、工艺美术三个训练班继续学习。1963年,按市文化局要求,学校以“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名义,以工艺美术方向为培养目标,内部招收20名中专生。于是,出现了“上海市美专、上海美训班、上海美校”三校并存的局面。励俊年任上海市美术学校校长。1963年下半年受画院委託,开设“ 国画代训班” 1年多。1964年暑假,学校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联合招收21名中专生。
1965年7月,“上海市美专”唯一一届本科学生毕业,国画系主任唐云回画院。同年8月,“上海市美专”油画系、雕塑系全部教师併入上海市新组建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上海油画雕塑院前身);学校以“上海市美术学校”和“上海市工艺美术训练班”的名义得以继续存活,划归上海市轻工业局管理,校址随即迁至漕溪北路502号上海市轻工业局干部学校内(原土山湾孤儿院旧址)。
1965年底,中专建制的上海市美术学校搬入上海市轻工业局干部学校后,因两所学校的性质及业务不同,对外仍是两块牌子,但行政管理机构却变成一套班子,只是为方便管理,仍各自设立教务处、教研组,而政治、语文、哲学等公共课程则合併教学。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仅剩教职员工,又一次面临解散。1967年举办了几期“宝像学习班”,每期2个月。1970年再度搬迁,移址天津路414号一幢老式里弄房子。1970年至1976年,学校为求自保和发展,一共办了六期“工农兵美术创作学习班”。1977年,中专恢复招生,学校从轻工局各附属技校学生中,经专业考试与体检,招收了25名新生。1978年,上海美校首度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录取了26名新生。

1983年5月28日,上海市教卫办党委决定成立上海大学筹备组。6月10日,召开上海大学筹建大会,会上宣布上海市美术学校将改建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月6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筹备组迁入凯旋路30号(原长宁区凯旋路第一国小旧址)办公;同月,学院在凯旋路校区挂牌,设中国画系、油画系、工艺美术系、雕塑系四个系及基础部,附设中专部和陶瓷设计与研究中心。学院面向上海招收从中专至大专五年一贯制的专科、四年制中专(即中专学习三年后优秀生可直升大专,未能直升者再学一年职业教育课为中专毕业),实行走读制。之后,上海市美术学校1980级工艺美术班学生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筹)”的名义举办美术作品展,以及参加第二届华东地区包装装潢设计评比展览交流会。年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建院前后还从其它院校、美术出版社、油雕院等单位抽调部分教学骨干。
1984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领导班子建立,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孟宪勤兼任学院首任党委书记,李天祥教授为首任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为副局级单位(2000年取消副局级),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重大事情由校部决定;学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对外。
1985年,正式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86年,工艺美术系更名为美术设计系,并设立了上海高校中第一个设计艺术学本科专业。
1988年,学院成立成教处,次年改为夜大学(后改为成教部),作为业余美术教育机构。
1991年,学院通过上海市高教局组织的本科教育评估。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併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当时,学院有中国画、油画、雕塑、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5个本科专业,还设有美术研究所和陶瓷研究所。
1997年,开始招收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2000年8月,由于学校的学院调整,建筑学本科专业併入美术学院,成立建筑系。
2000年11月10日,学院从凯旋路30号迁入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内。
2001年,成立美术史论系。
2006年,上海大学美术学学科成为国家批准的上海市第一个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7月,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建制撤销,併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12年,获批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3年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暂停招生。
2016年3月25日,教育部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学院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停止招生并限期整改。
2016年12月11日,举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大会。以上海大学原美术学院为基础,成立了按新的体制机制运行、具有相对独立办学自主权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大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受聘出任上海美术学院首任院长;4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受聘为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美术学院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签署《共建中法设计中心协定》;宝武集团、宝山区与上海大学共同签署《共建上海美术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定》。学院下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美术设计系、美术学系、建筑系和中专部,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9个本科专业。
2017年7月,位于宝武不鏽钢地块(原上钢一厂)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新院区建设工作启动。
2017年9月26日,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教委合作共建的上海文教结合项目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南院启用仪式举行。仪式上,上海美术学院分别与上海中国画院、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合作共建的中国书画教学创作研究中心、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刘海粟研究中心、近现代美术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授牌成立。上海美术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美术创作研究所、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当代艺术研究所以及上海美术学院与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联合成立的“中法设计中心”也在同日授牌。
参考资料: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9个本科专业,其中除了雕塑专业、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制五年,其余专业学制四年。学院下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美术设计系、美术学系、建筑系、数码系8个教学系和中专部、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地区仅有的国家级艺术类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设立陶瓷、玻璃、版画、数字艺术、综合材料、首饰、漆艺、织绣等工作室,承担美院的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学科建设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美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艺术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美术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1个):美术学
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1个):美术学
师资力量
据2018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59人,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50人、讲师58人、助教26人。另有全山石、詹建俊、方增先、邵大箴、靳尚谊、李龙雨、水天中、卢辅圣、吴为山、何洁、何家英、施大畏、萧海春、曹意强、鲁晓波、曾成钢、谭平等特聘教授兼职任教。
学术委员会
据2018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学术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邵大箴
校外委员:施大畏、张晓凌、刘健、卢辅圣、曾成钢、唐勇力、杭间、何洁、冯远
副主任:汪大伟、冯远
校内委员:王建国、夏阳、韩峰、姜建忠、陈青、董卫星、刘勇、李超、蒋铁骊
研究机构
据2018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上海市教委下属的协同创新中心(位于沪太路4788号顾村公园内)、2个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的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美术创作中心、公共艺术创作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和10个院级研究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书画教学创作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刘海粟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修复中心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法设计中心
上海大学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大学美术创作中心
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创作中心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的“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设立陶瓷、玻璃、版画、数字艺术、综合材料、首饰、漆艺、织绣等工作室,承担学院的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等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和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留学生培养、短期培训和交流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现有学生近2000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0多人、留学生30余人。
2009年3月,由潘耀昌、凌敏等老师承担的2006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专业英语》课程,由汪大伟、王征等老师承担的2006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数码构成》课程完成项目验收工作。
新启用的上海美术学院南院位于真大路520号,是美术学院为加强研究生教学、拓展校内外合作教育平台而租赁的过渡性办学空间,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并引进企业、艺术机构、国内外专业院校联合建设工作室。
文化传统
据2018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近年来,学院提出与上海发展密切同步的“都市美院”建设目标,以城市公共艺术和国际当代美术为特色化发展方向,参与地方重大建设项目,打造国际品牌。
在城市公共艺术方向,学院于1998年提出了“公共艺术”的学科概念,在2000年列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2009年参与创办了国内首家专业学术期刊《公共艺术》杂誌,2012年建立国际公共艺术智库,2013年创办了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暨论坛。
在实践方面,学院主创设计的重大项目有: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世博会博物馆”总体设计,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的世博中心“公共艺术整体设计及实施”,中国第一个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总体设计及实施,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绘画和媒体集成项目,上海轨道交通6、7、8、9、13号线的车站总体设计及70%的捷运壁画创作项目等。学院师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在上海崇明、浙江玉环、浙江德清等地开展“地方重塑”为主题的实践项目。其中,玉环县乾江村、天台县张思村、松阳县吴弄村规划建设项目列入文化部、财政部、住建部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建设计画。在人民大会堂、东方绿舟、陈毅广场、南京路下沉式广场等重大文化场所,都留下了美院校友的足迹。
在国际当代美术方向,学院2010年成功引进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的展示传播平台,创建了与西方当代美术的对话机制。截至2016年,该奖完成四届的评选。第四届投稿範围涉及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西藏、内蒙等),共2800余人投稿。
现任领导
院长:冯远
院党委书记:陈静
院执行院长:汪大伟
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
副院长:陈青
副院长:夏阳
副院长:金江波
参考资料:
杰出校友
上海美院历史上不仅拥有吴大羽、张充仁、唐云、丁浩、张雪父、应野平、孟光等海派艺术家,还涌现出章永浩、廖炯模、顾炳鑫、陈家泠等一批新时代海派杰出代表艺术家,并培养出了邱瑞敏、陈逸飞、施大畏、丁乙、马良等一大批海派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