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鸣蝉(也叫呜蜩),寒蝉的一种,以果树上为多,属半翅目,蝉科。等果树及部分林木树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鸣鸣蝉
- 别称:蛁蟟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纲:有翅亚纲
- 目:半翅目
- 科:蝉科
- 属:蛁蟟属
- 种:鸣鸣蝉
- 分布区域: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
形态特徵:
35毫米左右,翅展110~120毫米,体粗壮,暗绿色。有黑斑纹,局部具白蜡粉,複眼大暗褐色,头部3个单眼红色,呈三角形排列,前胸背板近梯形,后侧角扩张成叶状,宽于头部,背板上横列5个长形瘤状突起,中胸背板前半部中央具一“W”形凹纹。翅透明,翅脉黄褐色。卵梭形,长1.8毫米左右,宽约0.3毫米,乳白色渐变黄,头端比尾端略尖。若虫体长3毫米左右,黄褐色,有翅芽,形似成虫,额显着膨大,触角和喙发达。
发生规律:
一年1代。以若虫和卵越冬,但每年均有一次成虫发生,若虫在土中生活数年,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在落日后出土,爬到树干或树干基部的树枝上蜕皮,羽化为成虫。刚蜕皮的成虫为黄白色,经数小时后变为暗绿色。雄虫善鸣,有趋光性。7月份成虫开始产卵,8月为盛期,产卵枝因伤口失水而枯死,以卵越冬,翌年5~6月间卵孵化为若虫落地入土。
叫声:
wen ying wenying--wa
属半翅目,蝉科。鸣蝉体色暗绿色,并有黑色条纹;足绿色;前翅透明,翅脉黄褐色;中胸背板前缘有以"W"形斑纹;喙管向后,超过后足基节。它体长35~38mm。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