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兴奋性神经递质

(2020-07-10 08:41:13) 百科综合

兴奋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胺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是指具有2个羧基和1个氨基的酸性游离胺基酸包括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尤其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高、分布最广、作用最强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兴奋性神经递质

递质简介

兴奋性胺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是指具有2个羧基和1个氨基的酸性游离胺基酸包括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尤其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高、分布最广、作用最强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a. 谷氨酸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胺基酸神经递质。新皮质谷氨酸能神经元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核、丘脑。
(1)谷氨酸是小脑颗粒细胞的神经递质。
(2)谷氨酸是进入脑干和脊髓的非痛觉初级感觉传入纤维的神经递质。
(3)谷氨酸是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的神经递质。
b. 脑内的主要兴奋性胺基酸神经递质——天冬氨酸存在于小脑攀缘纤维。攀缘纤维的神经元在下橄榄核中。
c. 行为联繫:谷氨酸由N-甲基-D-天冬氨酸对海马神经元的长期强化(记忆过程)起作用。谷氨酸对癫痫的诱发及其发作起作用。在某种情况下,谷氨酸以及类似物具有神经毒性。
d.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纹状体释放谷氨酸,与纹状体神经元中的受体相结合产生动作电位。谷氨酸由星形胶质细胞在细胞外去除。亨廷顿氏病中,谷氨酸与N-甲基 -D-天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导致钙内流及细胞死亡。神经元死亡的级联反应大部分可能发生于脑血管意外(中风)。

作用机理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二、递质的作用对象
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
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
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
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谷氨酸

谷氨酸是一种小分子胺基酸神经递质。这种分子能够结合包括NMDA受体,AMPA受体,红藻氨酸受体的的多个突触后受体。这些受体是阳离子的通道,能使带正电的离子,如Na +,K +,和有时Ca2 +进入突触后细胞,导致去极化从而激发神经元。

儿茶酚胺

包括肾上腺素 (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和多巴胺 (dopamine)。肾上腺素主要位于横向被盖系统,髓质,下丘脑和丘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位于脑干,并参与在睡眠和清醒,摄食和惊醒等行为。多巴胺能结合在大脑许多区域,特别是纹状体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由突触传递介导的身体动作的协调等功能。

5-羟色胺

羟色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分布在中缝脑桥和上脑干中,并延伸到前脑区域的神经元, 用来调节睡眠和清醒。5-羟色胺能结合许多受体,包括5-HT3受体。低于正常水平的5-羟色胺活动已被证实和许多症状,尤其是抑郁症有关。

乙醯胆硷

乙醯胆硷是一种小分子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参与神经肌肉突触的神经传递用来控制迷走神经和心脏肌肉纤维,以及在骨骼和内脏等的运动系统和某些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醯胆硷能和许多突触后受体结合併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乙醯胆硷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组胺

能够和下丘脑神经元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这些神经元能够将轴突延伸到大脑和脊髓的许多区域。用来调节注意,兴奋,和过敏性等反应。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