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

(2020-05-18 16:40:28) 百科综合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叙述了歙砚历史发展轨迹、文化渊源、雕刻技艺、古砚的收藏与保养,以及四大名砚。歙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雕刻精细,浑朴大方。经过历代名家的辛勤耕耘,製作工艺不断进步,如今已经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基本介绍

  • 书名: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页数:162页
  • 开本:16
  • 定价:22.00
  • 作者:柳若芍 傅璇琮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1900393

内容简介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歙砚》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歙砚,全称歙州砚,因产自古代歙州而得名。其石质结构为板页岩层状,石品众多,质地细腻。其中石色大多为黑色,还有少量的黄褐色等;其石品有金晕类、金星类、还有眉纹类、罗纹类、鱼子类和彩带等多种,如要细分,则又可细分出数十种石品。如金星类就可分为雨点金星、雨丝金星、粟米金星、穀粒金星、绿豆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等等。以之为砚,不但砚体多布有眉纹、金星、罗纹等各种石品纹理,极为美观,而且石质细润,抚之犹如孩儿面、美人肤,手感滑嫩,易于下墨,且发墨如油,养毫利笔,故而历代文人多有讚誉。

图书目录

第一章歙砚历史发展轨迹
第一节歙砚历史溯源
一、漫话歙砚起源
二、歙砚的种类
三、歙砚的特徵
第二节古人用砚的历史
一、秦汉时期的砚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
三、隋唐时期的砚
四、宋元时期的砚
五、明清时期的砚
六、古砚文物略览
第三节种类繁多的古代砚台
一、石砚
二、陶泥砚
三、漆木砚
四、玉砚
五、金属砚
第二章歙砚文化源远流长
第一节历史上歙砚的评述着作及地位
一、历代歙砚专着评述
二、历代歙砚文献及调查史
三、名人写诗讚歙砚
第二节历代名人与歙砚
一、欧阳修比较歙端二砚
二、藏砚大家苏东坡
三、李时珍採药得歙砚
四、徐霞客喜得歙砚
五、乾隆皇帝赞徽州文房四宝
六、纪昀玩砚改诗词
七、虚谷异乡得歙砚
八、赛金花抛砚保文物
九、萨马兰奇珍藏的中国名砚
第三章歙砚的仔料与坑日
第一节歙砚仔料赏析
一、婺水仔料
二、被遗忘的龙尾石
三、武溪仔料与芙蓉溪仔料
四、眉纹子石的奇蹟
五、稀缺神妙的“庙前青”
第二节歙砚坑口分布
一、歙砚石材开採简史
二、砚山(龙尾山)的砚坑
三、济溪砚坑
四、歙县砚坑
五、休宁县砚坑
六、祁门县砚坑
七、黟县砚坑
第四章歙砚的雕刻技艺
第一节歙砚的製作工艺和组成部分
一、歙砚的製作工序
二、歙砚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歙砚的雕刻造型
一、规矩形
二、肖形
三、随形
四、自然形
五、平板形
第三节歙砚的雕刻题材与砚铭
一、题材设计
二、砚铭的镜刻
三、砚雕艺术的演变历程
第四节歙砚雕刻家流派
一、歙砚雕刻史上的名工名砚
二、现代歙砚雕刻四大流派
第五章歙砚的审美与欣赏
第一节歙砚的观赏价值
一、玉质纯苍理致精
二、随物赋意取自然
第二节千年成就的美
一、富贵大气的金星金晕
二、行云流水的眉纹
三、回味无穷的罗纹
四、稀世石质
第三节歙砚的纹理特徵
一、眉纹
二、罗纹
三、金星、金晕
四、鱼子纹
五、带状纹
六、歙红
七、歙青
八、紫云玉斑
第六章古砚的收藏与保养
第一节歙砚的品质鉴别
一、质:砚材的质量
二、工:砚的雕琢
三、品:砚的品相
四、题:诗词吟咏或者作句留念
五、饰:砚的装饰
第二节古砚的收藏与投资
一、如何选择一方好砚
二、古砚的收藏与投资
第三节如何辨砚与养砚
一、选砚技巧
二、辨砚要诀
三、养砚秘籍
第四节歙砚的使用保养
一、在用砚方面
二、在赏砚方面
三、在藏砚方面
四、存放石砚需注意的几点
五、歙砚的养护
六、使用方法
第七章四大名砚中的端砚、洮砚和澄泥砚
第一节端砚赏析
一、端砚的产生与发展
二、端砚石的形成与特点
三、端砚石的价值
四、端砚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洮砚品评
一、洮砚的雕刻工艺
二、洮砚的石质特点
三、洮砚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澄泥砚赏玩
一、澄泥砚的发端
二、澄泥砚的特性与製作

文摘

着作权页:



插图:



二、歙砚的种类
儘管罗纹歙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採歙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最为精绝,龙尾山高200仞,周30里,幽谷深潭,草木葱笼,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誌》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歙砚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唐代开元年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名闻于世,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当时婺源归歙州管辖,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
1953年歙县宋代窖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製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採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鑒的珍品。
三、歙砚的特徵
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是歙砚的突出特徵。
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歙砚的专着,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属后震旦纪,距今10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4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凝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4度左右,比端石高O.5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历史上,讚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可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

序言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啓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繫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箇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鬆,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